“洞旁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民间所说人生两大幸事,金榜题名即为其一。 “金榜”即明清两代张榜公布科举进士名单的布告,也叫“大金榜”,张挂在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右门之外,文进士之榜挂左门(即东门)外,武进士之榜挂右门外,供百姓观看。与“大金榜”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大小差得多的是“小金榜”,是呈送给皇帝看的。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及京城举行一次考试,称“乡试”,凡府、州、县学的生员,也即是秀才们,经“科举”,也就是乡试举行的前一年,由各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通过后,成绩列为第一等,第二等及第三等的前十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经有关地方官府选送参加乡试。乡试得中,即成为“举人”,来年春天,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们又可参加在京城举办的“会试”,即全国统考了。会试一般取三百人左右,得中者称“贡士”,贡士于下日再参加并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后为“进士”。进士们按成绩排序为三甲,一甲限三名,为“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员”,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倘学问大,运气好,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下来都是第一名,即为“连中三元”了。 得中进士的名单被称为金榜,足以显示进士们身份的高贵,和朝廷对开科取士网罗人才的高度重视。而“金榜”本身利用的纸张也确实是金黄色的,如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清代的大金榜16张,小金榜175张,纸色、墨色仍如前貌,看上去典雅、庄重、凝聚着昔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