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大约到了唐代,就合二为一了。 要过清明节,还真要有一番清明。多少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悄悄淡出,只剩下美食的外壳,惟有清明节,还有那么一点古朴的原汁原味。 沾衣欲湿杏花雨,拂面不寒杨柳风。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前后是最美的时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时,农村已“有事于西畴”了,一派繁忙景象。《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农历中,清明属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们这个农业古国里,清明一向就具有指示农事的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是播种的季节。要收获,就必须播种,农民种地如此,其他行业亦然。看来作为节气的清明还蕴涵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在这时纷纷郊游踏青,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限风光,以此陶冶情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关于清明活动的描写,大观园里的那一群天真烂漫的姑娘们就是在这个节日里,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显示出一派蓬勃的朝气,其乐也融融。 清明节,还与我国的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陪同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以解重耳之饥。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这就是晋文公。但是介子推不求利禄,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却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并规定在每一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就是后来相沿成俗的“寒食节”。当时,人们在这一天纷纷携带食品到介子推坟墓扫墓祭祀,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大约到了唐代,就合二为一了。 南宋诗人高菊卿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看来到了宋代,清明扫墓已经是很普遍了。古人总是把清明扫墓和孝道联系起来,在这一天里,纷纷走出家庭,来到郊外的墓地,崇本尊亲,慎终追远,以寄托哀思。清明节在古代,的确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 扫墓祭祖,是死者对生者的邀请,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拜谒。千百年来,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精神,演绎成一种召唤,它穿越沧桑的岁月,一直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正如西方人习惯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一样,我们也采取踏青、扫墓等形式,挈妇将雏,高高兴兴地过着自己的清明节,收获着“回家看看”的副产品,享受着与亲人团聚的温馨的天伦之乐。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8:49 , Processed in 1.09137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