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汉以后蓟城的迁移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古蓟城的一个显著地理标志就是蓟丘。《史记·乐毅列传》载乐毅《报燕惠王书》云:“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这是最早提到蓟丘的文献资料。北魏郦道元《水经·*水注》进一步说明:“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依郦道元所记,蓟丘即在蓟城内西北角,且蓟城之名便得自此丘。过去有学者认为今北京城区西南部的白云观西墙外的一处高丘即是蓟丘,从而推测战国时的蓟城也就在此一带。但1974年发掘结果,发现此丘乃是一处古城残垣遗址。由于城基夯土下面压着两座东汉墓,显然古城年代要晚于东汉。如果东汉以前的蓟城遗址确在今北京宣武门、和平门一带的话,白云观西古城址的发现说明东汉以后蓟城城址曾向西移动。其移动原因,可能与原蓟城所依附的?水(今永定河)改道有关。据成书于东汉桓、灵之际的《水经》记载:“*水过广阳蓟县北。”郦道元《水经·*水注》云:“*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郦道元虽然发现《水经》关于*水的记载与曹魏时《魏土地记》的记载不同,但是没有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反而认为《水经》的作者失误。实际上,两种记载的差异,正说明?水在东汉末至曹魏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从蓟城北到蓟城南的大改道。近年已经发现在北京自德胜门以西进入积水潭,经什刹海、北海、中海、石碑胡同、人大会堂西南,而后穿过正阳门、鲜鱼口、芦草园、红桥,经尼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流出城外的?水故道①。这就是《水经》所说的“过广阳蓟县北”的*水,当时从蓟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曹魏时期,据《魏土地记》的记载,*水则已改道,自今卢沟桥以北转向东南流,经今凉水河一线向东南流注。《魏土地记》所谓的城南七里的清泉河,即今凉水河。在*水改道过程中,估计原蓟城的东部可能被冲毁,所以城址向西移动,西城垣移到今白云观西的古城遗址,东城垣也相应西缩。从此,蓟城由*水水系复迁移到今广安门外莲花池水系,一直到元代才又重新依附其东北的原水故道的高梁河水系。

    白云观古城遗址在原白云观西侧京包铁路西100米左右。该处古城残垣为南北走向,北端向东转,因此这里应是古城的西北角②。1965年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以西1里左右发现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幽州刺史王浚妻华芳墓,墓志铭文记述其方位在蓟城西二十里。按同墓出土的晋尺计算,每晋尺合今24.2厘米,晋二十里约合今17.4里左右。从该墓向东16余里正在今宣武区会城门村以东、小马厂一带,此距白云观铁路西的土城台遗址非常接近。因此,可以判断白云观西古城遗址即西晋幽州蓟城的西北角。《晋书·王浚传》称蓟城南有清泉水。《魏土地记》也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据此,西晋蓟城实际应始于曹魏时期,亦即东汉以后的蓟城新址。这座城池自魏晋以后,一直相沿千余年之久。

    郦道元《水经·?水注》对这座蓟城有较详细的记述,文云:“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城有万载宫、明光殿。东掖门下,旧慕容儁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儁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成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294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水又东与洗马沟(今北京广安门外莲花河)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今北京广安门外莲花池)。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戟处也。其水又东入?水。?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500—503年),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水又东南,高梁之水(今积水潭、北海、龙潭湖一线)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今北京紫竹院公园),泉流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城)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水。”

    根据郦道元以上记述,蓟城西北有一座燕王陵,城东南有两座燕王陵。关于城东南的这两座燕王陵,其他史籍中也有记载。《魏书·地形志》称这两座燕王陵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惠王陵。《北齐书·范阳王绍义传》载:亡命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率军南围蓟城,“登燕昭王冢,乘高期远,部分兵众”。五代时,公元913年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攻刘守光于蓟城,“登燕丹冢以观之”①。以上所述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燕丹冢(燕太子墓)②,实际上都是指的蓟城东南的两座燕王陵。金代,海陵王展筑燕京城(即蓟城)时,将这两座燕王陵括入城内。《金史·蔡珪传》载:“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即蓟城,金代称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1169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实际上,一座是西汉高祖子燕灵王刘建之墓,一座是燕康王刘嘉(刘邦族弟刘泽之子)之墓。

 

    由于曹魏至西晋,乃至北魏,蓟城与清泉河的相对位置未变;北魏至辽末金初蓟城与其东南的燕王陵的相对位置也未变,因此可以肯定自曹魏至元朝建大都以前的1000余年间蓟城的城址没有迁徙,就在今北京城区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关于这一阶段蓟城的规模、布局、设施的资料以唐、辽时期最为丰富。因此,讨论东汉以后的蓟城,即以上述二个时期为例。

① 孙秀萍:《北京城区全新世埋藏河湖沟坑的分布及其演变》,载《北京史苑》第2辑。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② 赵其昌:《蓟城的探索》,载《北京史研究》第1辑。
①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庄宗纪》。
②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刘守光传》:“四面毕攻,庄宗(李存勖)登燕太子墓观之。”是知燕丹冢又称燕太子墓,以六国时燕太子丹之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3:30 , Processed in 1.0904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