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中都坛庙、山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金中都的宗庙主要是太庙和衍庆宫,其位置在皇城南部东侧。《金虏图经》载:“(千步)廊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曰太庙。”《揽辔录》载:“(千步廊)几二百间,廊分三节,每节一门,路东出第一门通街市,第二门通毬场,第三门通太庙。”记述虽略有不同,但太庙在东千步廊之东却无疑问。金中都太庙是皇室宗庙,内供奉金帝列祖列宗神主。在海陵王迁都以前,太庙原是金太祖阿骨打庙。天熙三年(1140年)九月,金熙宗幸燕京,“己酉,亲飨太祖庙”,即为此处。太祖庙所在亦即原辽南京辽帝御容殿旧址。海陵王营建中都之际,乃增广旧太祖庙,奉迁祖宗神主于此,改为太庙。并且,另于太庙之旁新建太祖原庙(先已有庙,再立则称原庙)。天德四年(1152年),有司言:“燕京兴建太庙,复立原庙……今两都(上京、中都)告享宜止于燕京所建原庙行事。”于是名其宫曰衍庆,殿曰圣武,门曰崇圣①。

    金中都太庙围垣二重,外垣有庙门,内垣四面各有一神门,每一神门两侧各有偏门。神门之内有一东西向长殿,数十楹,面南,分为数室,供奉金先帝神主。殿前有廊,东西通直。至金宣宗迁南京以前,金中都太庙计有十二室,供奉始祖以下至章宗诸先帝神位。此外,还有配享功臣神主,每逢祭祀,则以配享功臣神主各配所事金帝之庙。除大祭外,金帝即位或受尊号在此举行奏告仪,皇帝受尊号和皇后、太子受册后又在此举行恭谢仪。国有大事,也要遣使告庙。金世宗之世,太庙格局略有变动。大定二年(1162年),有司以金熙宗①无嗣,奏请于太庙东墙外别立庙,以时祭享。大定十四年(1174年)庙成,以武灵为庙号。后又因金熙宗谥孝成,故又称孝成庙。大定十九年(1179年)将熙宗升祔太庙,原十一室扩为十二室,格局始定。旧孝成庙遂毁。大定二年(1162年)在奏请建熙宗别庙时,于太庙内垣东北起建昭德皇后(世宗后)庙。大定十二年(1172年)以庙制狭小,又于太庙之东别建昭德皇后庙,正殿三间,并辟便门与太庙相通,仍以太庙内之旧昭德皇后庙为册宝殿。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世宗命别建昭德皇后影庙(即御容殿)于太庙内,复因有司奏言:“礼无庙中别建影庙之例。”乃改于皇后庙西隙地兴建,并于皇后庙正南辟一正门,名曰坤仪,仍保留旧便门;又于庙外兴建斋廊房二十三间。太庙内外垣之间又有宣孝太子(即皇太子允恭)庙,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建于法物库东(即衍庆宫后),南垣及外垣皆三门,东西各一门。又于太子庙西建影殿三间,惟辟南门三座,殿前左右两侧各建庑廊二十间。同年十月庙成,十一日奉安神主于庙,十四日奉迁画像于影殿。世宗卒后,宣孝太子与昭德(后改明德)皇后同升祔太庙,原太子庙亦撤。

    衍庆宫即金太祖原庙。《金史·礼志六》称宣孝太子(允恭)庙建于太庙法物库东,《金史·世纪补·显宗纪》又称允恭卒后“乃建庙于衍庆宫后”。按规制,法物库当在太庙内垣外东部。宣孝太子庙既在太庙法物库东,又在衍庆宫后,是以知衍庆宫亦当在太庙内垣外东部。正因衍庆宫在太庙内外垣之间,故《金虏图经》云:“千步廊之东,曰太庙,标名曰衍庆之宫。”将二者合而为一。金太祖御容原分藏燕京、上京。御容像五:半身容二、春衣容一、巾而衣红者二,旧在中都原辽南京御容殿安置。御容像七:法服一、立容一、戎衣一、佩弓矢一、坐容二、巾服一,旧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太祖庙中。海陵营建中都,建衍庆宫,正隆二年(1157年)又遣使毁上京宗庙、宫殿,原燕京、上京两处之太祖御容十二幅皆藏于中都衍庆宫。贞元二年(1154年)四月,海陵遣使“荐含桃于衍庆宫”,即荐于太祖庙。世宗即位后,大定二年(1162年)奉迁睿宗(世宗之父)御容于衍庆宫。十六年(1176年)奉安世祖御容于衍庆宫。二十一年(1181年)又奉安昭祖、景祖、肃宗、穆宗、康宗、明肃皇帝(宗幹)御容于衍庆宫。衍庆宫有庙门灵星门(即崇圣门)和东西偏门,内有圣武门、圣武殿,殿内供奉太祖御容。大定十六年(1176年)奉安世祖御容于衍庆宫,乃于圣武殿之东、西两侧分建世祖、太宗、睿宗殿位,每殿七间,閤五间,门一座。世祖御容殿曰广德、閤曰燕昌,太宗御容殿曰丕承、閤曰光昭,睿宗御容殿曰天兴、閤曰景福。昭祖、景祖御容安置于燕昌閤上,肃宗、穆宗、康宗御容安置于閤下。明肃皇帝御容安置于太祖之崇圣閤下。金世宗又感念太祖、太宗创业艰难,大定十四年(1174年)十月仿汉图功臣于云台、唐图功臣于凌烟阁之举,“诏图画功臣二十人衍庆宫圣武殿之左右庑”①。此后,又续补太祖以前功臣22名。大定十五年(1175年)又图纥石烈志宁、纥石烈良弼于衍庆宫,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又图徒单克宁于衍庆宫,泰和元年(1201年)又图石琚、仆散忠义于衍庆宫,皆见于《金史》本传。

    除宗庙外,金朝还于中都城内建宣圣庙(相当后世孔庙)供奉孔子。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又建武成王庙于皇城之西、丽泽门内,并以宗翰、宗雄、宗望、宗弼、斜也等配祀。中都光泰门街有报德寺,清夷门(即通玄门)街有报恩寺,皆设世宗御容。

    中都为金朝帝京,故郊坛之设必不可少。南郊坛(天坛)在金中都南门丰宜门外,今北京丰台即得名于此。围垣三重,四面各有三门(一正二偏),中有圆坛,坛、垣皆以赤土圬之,是金帝祭天之所。北郊方丘(地坛)在中都北门通玄门外,围垣三重,四面亦各三门。朝日坛(日坛)曰大明,在中都东北门施仁门东南,其制如地坛。夕月坛(月坛)曰夜明,在中都西北门彰义门之西南。金帝以冬至日祭于南郊坛,夏至日祭于北郊方丘,春分日祭于朝日坛,秋分日祭于夕月坛。祭前,金帝先于大安殿斋戒一日,郊祀大典十分隆重。

    海陵王迁都燕京,并建社稷坛于中都(燕京),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又曾有改建增修,其址不详。太社坛围垣二重,外垣只南向辟一神门,内垣四面各辟一门。四隅连饰罘罳,无屋。太社坛在正中稍南,广五丈,高五尺,以五色土各饰其方,中间以黄土,大致与清北京社稷坛相仿。石主形如钟,埋其半。太稷坛在太社坛之近西,如社坛之制,但无石主。四隅各有角楼,依方位饰以不同颜色。除例祭外,每逢大旱不雨或国有大事,皆祭社稷。如“泰和四年(1204年)四月癸丑,祈雨于社稷”①。又如章宗末年,南宋韩侂胄秉权,发动北伐,先胜后败。宋杀韩侂胄及其心腹苏师旦,函其首送金朝乞和。泰和八年(1208年)“五月丁未,遣户部尚书高汝砺、礼部尚书张行简奏告天地,武卫将军都指挥使徒单镛奏告太庙,御史中丞孟铸告社稷。……献馘庙社,以露布颁中外”②。

    对于封建农业国家来说,气候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甚至于国运都有重大影响,凡属帝京无不设坛以祭之。金中都风师坛在景风门(南东门)外,雨师坛在其西的端礼门(南西门)外。雷师与雨师同祭一处。

    金朝皇室山陵原在上京,海陵王营建中都以后,始迁至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大房山脉的云峰山。《金虏图经》载:“海陵王“徙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四围。年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龙喊峰。”大洪山为大房山之讹,龙喊峰即云峰山。《金史·海陵王纪》载:“贞元三年(1155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又先后命判大宗正事京、右丞相仆散师恭、大宗正丞胡拔鲁往上京迁太祖、太宗、熙宗和其父宗幹梓宫。十月,梓宫至中都,祭于大安殿。同月,建于云峰山麓的行宫竣工,名曰磐宁宫。海陵王毁山上之原云峰寺,在原佛像处凿穴安置太祖、太宗和其父宗幹遗骨。次年(1156年),又奉迁始祖以下十帝梓宫,亦葬于大房山山陵。以后,海陵王、世宗、章宗亦皆葬于此。海陵王在中都建山陵,迁祖宗梓宫于此,一方面是接受汉族的尊祖观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巩固自己的神权地位,使中都不但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而且真正成为女真族精神中心。金世宗即位后,先葬海陵王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大定二十年(1180年)诏降海陵王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1986年,在云峰山龙门口村发现睿宗(世宗之父)石碑,上刻“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十字,进而发现帝陵地宫神道,两旁石栏板刻有精美的龙纹和牡丹纹,石阶上满刻卷草纹,此即睿宗之景陵①。金太祖之睿陵和世宗之兴陵当即在此附近。

    因金朝皇陵在大房山,故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封大房山神为保陵公,二十九年(1189年)并在此置万宁县,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复改为奉先县。诸山陵由诸陵署负责管理,以其地在涿州界内,故提点山陵一职由涿州刺史兼任。

    除皇室山陵外,金中都又有安葬妃嫔的园陵,初在宛平县界,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迁入大兴县界,遂以大兴县令、县丞兼园陵署令。

 
① 《金史》卷三十三《礼志六》。
① 原庙号闵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庙号熙宗。
①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又,《金史》卷七十《习室传》列二十一人。
① 《金史》卷十《章宗纪四》。
② 《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
① 张宝瑞等:《北京金陵发现记》,载《北京日报》1988年5月27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4:56 , Processed in 1.10196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