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华第一迷宫遇风化困扰 古崖居进行大修缮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然

    已开放近二十年、被称为“中华第一迷宫”的古崖居遗址正遭遇着洞窟风化、漏雨的困扰,市文物局投入50余万元资金的抢险加固工程现已开工,竣工后,遗址区内洞窟坍塌、渗漏等险情将基本被排除,古崖居遗址危险状况将得到控制和缓解。本周,记者实地采访了古崖居的修缮情况。

古崖居全景

  遗址现状

  千年险径通峭壁

  此地犹有古崖居

  ?出北京,延110国道行驶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延庆古崖居,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直通景区门口。古崖居遗址办公室主任吴广禄介绍说,古崖居遗址自1986年开放以来,每年都接待三四万参观者,景区内洞穴遗址有两处,共174个洞穴,大的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三四平方米,另外还有一处建造讲究的石穴极有可能是古代先民祭祀、集会之地。他带着记者沿一条小路走进狭长幽静的山谷中,走了一会儿,一抬头就看见不远处的洞穴遗址,现在为进行抢险加固工作的前期检测工作,陡峭的岩壁上搭起了脚手架,当时正刮着五六级大风,所以没看见有工人施工。

  古崖居的建造选在隐蔽的山谷中,从平原北望,看不到任何石室,只有进入山谷,转几个弯,才看得到前山石室全貌,再转几道弯进入沟涧,后山的石室才显露出来。

  有专家推测,这样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古代先民有意隐居,而且把老弱妇孺安排在更为隐蔽的后山居住,前山用作瞭望、屯军。所有石室镶嵌在陡峭的岩壁上,门窗俱全,靠近山顶的石室风化得比较严重,门窗等建筑结构已荡然无存,呈现给人们居室立体剖面的效果。岩壁上留有简易的石阶和脚踩的坑穴,可通往高处的石室,现在已禁止攀登。在后山的石室多位于离地两米以上的岩壁上,入口处竖着一块巨石,仅容一人通过,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石室很矮让现代人伸不直腰

  开凿石室用铁器

  先民生活挺惬意

  记者钻进一间石室,发现洞穴很矮,伸不直腰。吴广禄介绍,所有石室都不高,最高仅为1.6米,可见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很矮。他指着石室内一道沟槽告诉记者,这是喂牲口的食槽,这间石室应该是圈养牲畜的。在这间石室一侧,有个圆形的洞与上层石室相通,上面住人。这种“复式结构”的石室很多见,另外单间、套间、三居室一应俱全,石室看似简陋,但壁橱、石龛、灯台等生活设施设置完善,用作卧室的石室内还留有火炕的遗迹,与烟道、灶台相连。从开凿痕迹来看应该是铁器打造,看来古代先民生活得还挺惬意。

  在前山后山之间有一处被称为奚王府的石室,上下两层,配有两间耳房,廊柱历历,气势宏伟。在一层石室中央有一座六根小石柱支撑着的坡形屋顶的供台。吴广禄告诉记者,这里被当地人俗称为“官堂子”,应该是古代先民祭祀、集会的场所,两旁的耳房就是警卫室。在石室门前有两根石柱的地基,整根石柱早已坍塌。

  洞窟渗漏掉岩粒

  游客安全能保证

  由于遗址开凿于沙砾花岗岩石上,石质疏松,颗粒粗糙,极易风化。在雨雪风沙的侵蚀下,部分洞窟岩壁酥粉严重,记者用手触及岩壁感觉岩体很软。最近几年,岩体开裂、洞窟渗漏的现象日趋严重,前几年一次雷雨天,有一块10米高、3米宽的岩体被雷劈下。在很多石室中,记者看到几乎整个石洞顶部都布满了青苔的痕迹,吴广禄说,每次暴雨过后,有些石室的四壁就被雨水自上而下侵浸,这样岩体就更加酥软,用手一摸就有岩粒剥落。有些山顶生长的植物根系深入岩层,也是造成岩体开裂、渗漏的原因。但现在对游人开放的石室经过检测还是非常牢固的,并不像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已威胁游客人身安全。

正在进行检测的古崖居前坡

  文物保护

  专家探索防风化

  年底就会有结果

  据延庆县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两年前为最大限度地减缓古崖居风化速度,遗址化学保护试验已经展开。分别请德国、美国和北京日化二厂等三家专业从事石质文物保护企业的专家,在遗址区附近寻找与洞窟遗址石质相同,风化程度相近的非文物遗址地点分别做了多处小面积的风向、湿度、温度的试验,在岩体上涂抹固沙胶。

  据悉,目前正在观察试验效果,到年底试验就有结果。通过试验取得的数据,选取最适合遗址区石质、成本较低、保护效果最好的化学药剂和保护方法,以便将来对遗址进行大面积喷涂,最大限度地减缓古崖居遗址的风化速度,使古崖居遗址得以长久保存。这种大面积喷涂保护,就像给千年古崖居涂护肤霜。

  记者在景区见到了专家做试验的几处圆形区域,用红漆圈出并写上试剂编号,涂有固沙胶的岩石色泽略深。其中3号试剂的效果最好,区域内岩体明显比周围牢固,没有岩粒脱落,而且颜色与周围并没有多少改变。

  黏合岩体补裂缝

  修完就像没修过

  延庆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修缮是古崖居遗址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抢险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清除遗址顶部山体和裂缝中的植被、用聚合物沙浆等封堵黏合岩体裂缝、改造古崖居遗址顶部山体,对洞窟遗址进行保护。

  工程竣工后,遗址区内那些面临坍塌、渗漏洞窟的险情将基本被排除,古崖居遗址危险状况将得到初步控制和缓解。由于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所以修缮后的古崖居外观看起来仍和现在一样,不会增加新建筑。

  目前,在前山遗址上搭起脚手架是为检测岩体的酥粉程度,有关专家将根据试验结果将全面制定古崖居遗址的保护规划和方案。到年底,还将采取更大规模的遗址保护行动。另外,近几年在古崖居附近又发现几处更险、更隐蔽崖居遗迹,其规模都不如古崖居的大,目前还没有整体开发的计划。

  记者看到,景区内的植树工作已经展开,据了解,景区今年可望拥有千亩彩叶观赏林。此次“彩叶工程”绿化总面积1000余亩,地处古崖居景区的北部山区,主要种植五角枫、白蜡、黄栌、火炬、槐树等彩叶树木。

洞口很窄仅容一人出入

  史话沧桑

  何人留下古崖居

  千年以来仍是谜

  ?古崖居位于延庆西北部卧龙山区内一条幽静的峡谷中,据最新统计共有130多座洞穴,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人洞窟遗址。关于古崖居的文字记载极少,此遗址原为何人居住?是什么时间开凿?古代先民在此居住了多长时间?一连串的问题一直都存有争议。

   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这里是距今1000余年唐朝以后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西奚族去诸部聚居的山寨。奚族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契丹同为北方大族,后来受日渐崛起的契丹族征讨,奚王去诸离开故地率众“西徙妫州(延庆史称妫州),依北山射猎”,史称西奚。西奚人最终难以抵御契丹族的铁骑,被迫迁出艰难生活了30余年的洞沟,带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马匹。所以后来进行的考古工作中,人们发现空荡荡的石室内,除火炕、灶台等遗迹别无一物,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

   另外还有“屯军说”、“避瘟疫说”、“盗匪巢穴说”等几种猜想,各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崖居的千古之谜还有待专家进行考证。

信报记者 毛千/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7 , Processed in 1.0936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