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元大都皇城、宫城和宫室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元大都皇城位于城市南部正中,包括今故宫、景山公园、北海、中海一带地区。宫城在皇城内东侧,这是由于皇城西侧是太液池(今北京北海、中海)广阔水域的缘故。前已言之,辽南京皇城偏在城市西南隅,金中都皇城位于城市中部偏西,成为内外环围的重城式格局,但皇城与宫城仍为前后套院式格局。元大都则由外郭、皇城、宫城三重环围,成为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京师布局,并为其后明、清二代沿袭不改。

    元陶宗仪《辍耕录》、明萧洵《故宫遗录》及《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史集》等西方著作对元大都皇宫多有详细记载。近年来对元大都的考古勘查也有很多发现。兹综采诸书并其他资料,略述元大都皇宫及其建筑布局如下。

    元大都皇城四至:东垣在今北京东城区南北河沿大街(又称东安门南、北大街)西侧之南北一线。西垣在今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大街之南北一线。南垣在今北京故宫东、西华门大街稍南之东西一线。北垣在今北京地安门南之东西一线。《故宫遗录》称皇城“周回可二十里”,实际周长大约是18.7里,基本符合①。皇城城垣称萧墙、禁墙,又称阑马墙,这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习俗有关。皇城城垣亦为黄土夯筑,故间有坍塌。《元典章·刑法三》载:“捉获跳过太液池围子禁墙楚添儿。本人状招于六月二十四日带酒见倒讫土墙,望潭内有船采打莲蓬,跳过墙去,被捉到官。”其结果,楚添儿以“大不敬”罪被处罚“徒一年,杖五十七”。元代,因太液池已被圈入皇城,故管理比金太宁宫时更为严格。元大都皇城城垣既为土城,又间有坍塌,其规模远逊于明、清北京皇城。

    皇城正南门曰灵星门,遍漆朱红,故民间又称皇城城垣为“红门阑马墙”。灵星门遗址在今北京故宫午门附近。灵星门向外,正南两侧是千步廊,千步廊的南端即为大都正南门丽正门。入灵星门,其北数十步(一记二十步)有金水河,由西向东流,河上架设三座白石桥,曰周桥,形制犹如今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金水桥,亦成天汉、牵牛之象。周桥石质明莹如玉,栏板雕琢龙凤祥云图案。桥下雕凿4条盘龙,卧于水中,周桥北约二百步,即为宫城正南门崇天门,又称午门。崇天门有五门,东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崇天门左、右百余步又有两掖门,左(东)曰星拱,右(西)曰云从,皆东西五十五尺,深四十五尺、高五十尺。崇天门的形制为倒凹字形,犹如今北京故宫午门,左右两翼伸出为两观。崇天门、两观和两掖门上皆建崇楼,其中以崇天门上的楼阁最为壮丽,两观上各建三级十字顶角楼。除崇天门外,宫城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门,东曰东华,三门,一正二偏,西曰西华,亦一正二偏,皆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尺,高八十尺。东、西华门遗址在今北京故宫北端正对今北海团城之东西一线上,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元史·世祖纪一》载:“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乙酉,宫城初建东西华、左右掖门。”左右掖门系指星拱、云从门。宫城北门曰厚载,东西八十七尺,深四十五尺,其遗址在今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宫城四至:北垣在今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前之东西一线。南垣在今北京故宫太和殿之东西一线。东垣和西垣大致在今北京故宫东、西垣处。《辍耕录》载:“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故宫遗录》称六七里),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经实测,元大都宫城东西740米,南北1000米,与《辍耕录》所记基本相符。元大都宫城是一座南北略长的封闭建筑,宫垣皆为砖筑,各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比金中都宫门更为华丽。宫城四隅各有一座十字顶角楼,皆重檐三重,以琉璃瓦饰檐脊。宫城南面崇天门外是宿卫军士的居所,建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入崇天门,向北数十步为大明门,一正两偏,即外朝门,犹如今北京故宫之太和门。大明门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上有重檐。大明门又有左右掖门,左(东)曰日精,右(西)曰月华,供百官上朝出入。大明门内即外朝正殿大明殿,坐落在高大殿基之上。大明门内左右沿殿庭环以长庑,其中间接大明殿丹墀之半。殿庭左右有文武二楼,各与庑廊相连。大明殿是元帝登基、贺正旦、贺寿及会朝大典之处,犹如金中都大安殿和今北京故宫太和殿。《元史·礼乐志一》载:元正受朝仪(即贺正旦仪):前期三日,习仪于圣寿万安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至日,侍仪使分别至皇帝寝殿、皇后宫,导引帝、后到大明殿,升御榻。百官公服,分别自日精、月华门入。朝贺毕,四品以上赐酒殿上;四品以下,赐酒日精、月华门下。天寿节(皇帝生辰)受贺仪、郊庙礼成受贺仪,皆同于元正受朝仪,亦在大明殿举行。皇帝即位受朝仪:前期三日,习仪于圣寿万安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前一日,设宣诏位于阙前。至日,侍仪使至皇太子寝殿,引皇太子自崇天门入,升大明殿;引进使导皇太子妃自凤仪门入。礼毕,侍仪使、引进使分别导帝、后归寝殿,如来仪。此外,群臣上皇帝尊号礼成受贺仪、册立皇太后仪、册立皇太子仪、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亦皆在大明殿举行。大明殿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规模宏伟。殿基高于地面十尺,陛分三层,每层四周皆绕以雕刻龙凤的白玉石栏,栏下有石鳌头伸出,是排泄雨水的出口,其形制与今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仿。夹大明殿东西各有寝宫,殿后又有柱廊,长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柱廊北端即后寝宫(又称香阁),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俗呼弩头殿。明叶子奇《草木子》又载:“元世祖思创业艰难,故所居之地青草植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此事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可得到印证,文云:“在这个围场(宫城)内又套有另一个围场(大明殿周垣)。城墙极厚,高达七米六。城垛和矮墙全是白色。这样又构成了一个周长六公里半的方场。……各城墙之间种着许多美丽的树木,还有草场,饲养各种野兽,如大鹿、麝、小鹿、黄鹿和同一类的其他动物。每道城墙之间,如果没有其他建筑物,也按这种规划布置。这些草场牧草丰盛。草场上的道路高出地面九十厘米,路面经过铺砌,使得污泥雨水不致于淤积路面。相反的,而是向两旁流去,有助于滋润草木。在这六公里半的围场里,耸立着大汗巍峨的宫殿。”由此观之,元帝在大内植草畜兽,主要是想使宫殿生活带有草原气息,“誓俭草”之说纯属附会之辞。值得注意的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大都城的所有城垛都是白色,特别是皇宫内城垛和矮墙也是白色,这种现象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特点和审美意识。因为汉族按五行学说是以赤色为喜色,所以皇宫墙壁多覆以朱红色。但是蒙古族却不然,蒙古族尚白。至今蒙古族婚娶时,聘礼中最名贵的是白骆驼,称为“云驼”,新娘出嫁前也要由伴娘用木梳沾白马奶梳头,象征着纯洁。元大都皇宫内白色的城垛和朱红色的宫门殿壁正反映了元大都在建筑方面民族文化的交融。大明殿连同柱廊、前后寝宫,构成工字形格局,这也是元廷宫殿独有的形式。大明殿内正中设有山字形玲珑金红屏台,台上置金龙床(又称七宝云龙御榻),台下两侧重行列床。台前是计时的七宝灯漏,高一丈七尺,灯架纯用黄金制成。七宝灯漏以流水为动力,其梁两端饰以龙首,通过其张吻转目之速度,可以观察灯内平水流动之缓急。中梁上饰有戏珠二龙,随珠俯仰,据此可以观察准水是否流动均调。灯漏内分四层:上层环布四神;次为龙虎乌龟之象,依时辰跳跃;又次周分一百刻度,列十二手棒时辰牌之神象,届时捧牌以出,另一木偶手指刻度;再次为执钟、鼓、钲、铙四木偶人,依不同时辰发出不同音响①。这件举世仅有的精密仪器和珍贵艺术品是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制造的。大明殿中还设置一座木质银裹漆瓮,高一丈七尺,可贮酒五十余石,这是其他朝代宫殿中不曾有的陈设,反映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冬季,大明殿以黄皮为壁幛,黑貂皮为座褥;寝宫则以银鼠皮为壁幛,黑貂皮为床褥。大明殿左右后三面又有宫殿:左曰文思殿,右曰紫檀殿,以紫檀香木构筑,镂刻精美图案,壁上间饰白玉。后曰宝云殿,东西五十六尺,深六十三尺,高三十尺。

    大明殿、文思殿、紫檀殿、宝云殿皆属外朝宫殿,四周有周庑120间,高三十五尺,四隅有角楼,形成封闭的宫殿区。外朝区除正南有大明门和左右掖门外,其东庑辟凤仪门,东西一百尺,深、高各六十尺,门南有钟楼,又称文楼;西庑辟麟瑞门,规制与凤仪门相同,门南有鼓楼,又称武楼。文、武二楼皆高七十五尺。宝云殿后即北庑辟二门,东曰嘉庆,西曰景福。

    出嘉庆门或景福门,其北即以延春阁为主体的内廷区延春宫。延春宫正南门曰延春门,一正两偏,东西七十七尺,上有重檐。延春门又有左右掖门,左曰懿范,右曰嘉则。入延春门,正北即延春阁,其址在今北京景山公园主峰位置。延春阁东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重檐三层。延春阁亦建筑在高大的殿基上,门庑制度大致与大明殿相仿。阁的底层是延春堂,以用核桃磨过的浚州花板石铺地,光亮可鉴,正中设玉台床,床前亦置金制酒瓮,称金玉海,四周有金红小连床,是陪宴者的座位。延春堂内东隅有梯,循梯而上即为延春阁。延春阁是大内中最高的建筑,比大明殿还要高出十尺,其顶为拱形攒顶,中盘金龙,四周皆为金珠琐窗,窗外环以周廊,凭栏远眺,至为雄杰。夹延春阁左右各有寝宫,阁后为柱廊,广四十五尺,长一百四十尺,高五十尺;柱廊北接后寝宫,东西一百四十尺,深、高各七十五尺,亦成工字形格局。延春阁寝宫东有慈福殿,又称东暖殿,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西曰明仁殿,又称西暖殿,规制与慈福殿相同;后曰清宁宫,其内遍植芳草,间置假山。《故宫遗录》称“清宁宫后引抱长庑,远接延春宫,其中皆以处嬖幸也。”

    以延春阁为主体的内廷区也是封闭的宫殿区,四周有周庑172间,四隅亦有角楼。除正南门延春门和左右掖门外,东庑辟景耀门,高三十尺,门南有钟楼;西庑辟清灏门,形制与景耀门相同,门南有鼓楼。钟、鼓楼各高七十五尺。

    延春阁西庑清灏门外有玉德殿,东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饰以白玉,上雕龙云图案,地铺纹石。殿内正中设白玉金花山字屏台,上置玉床。玉德殿左右后三面亦有宫殿,东曰东香殿,西曰西香殿,北曰宸庆殿,宸庆殿东西一百三十尺,深、高各四十尺,内设御榻,前列朱栏,左右各有一座更衣殿。延春阁东庑外、宫城东华门内有皇后宫(称皇后斡耳朵)。《析津志·岁纪》载:每岁正月,僧人游皇城祈福,“自东华门内,经十一室皇后斡耳朵前,转首清宁殿后,出厚载门外”。故皇后宫应在东华门内稍北。皇后宫中有坤德殿。《元史·后妃传一》载:元顺帝伯颜忽都皇后,“居坤德殿,终日端坐,未尝妄踰户阀”。当时顺帝宠妃第二皇后奇氏居兴圣宫(在今北海公园西岸),此坤德殿当即大内皇后宫中宫殿。

    延春阁周庑亦当有北门,但其名《辍耕录》、《故宫遗录》皆不载。延春阁北庑门之北即正对宫城北门厚载门。原载门上建崇阁,前有舞台。崇阁与舞台之间架设飞桥。元帝幸厚载门阁上,舞伎歌舞于台,在乐队导引下自舞台升于阁上,丝竹之声远闻市内,如同仙乐。舞台东百步有观星台(在今北京景山公园东北隅),台旁种植雪柳万株,风景幽雅。台西为内浴室,前有小殿。由浴室可西出宫城,即太液池(又称海子,今北京北海、中海)东岸。

    厚载门之北为禁苑,自太液池引水以供水碾和灌溉花木之用。其内有耕田八顷,殿五所,元帝在此举行藉田之礼以劝农事。

    元大都大内宫殿基本是按照对称原则建造的,如大明殿左右的文思殿和紫檀殿对称,延春阁左右的慈福殿和明仁殿对称,外朝和内廷东西庑的钟楼和鼓楼对称,等等。这种对称的建筑布局,易给人以庄严宏伟的感受,令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今北京正阳门北),北过灵星门、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殿、厚载门,直达中心阁(今北京鼓楼)。在这条中轴线上有大道,宽28米。大内主城门和主殿皆建在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则分列于中轴线两侧,从而突出元帝贵为天子的地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思想在建筑形式上的体现。元大都城事前经过精密规划,其中轴线亦为事前划定。《析津志》载:“世祖皇帝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元大都中轴线的确定过程是否真如《析津志》所述,别无佐证,姑且不论。但刘秉忠在确定大都城中轴线时肯定经过精细测量,其或以一物为参照物亦未可知。《析津志》载:“至元四年(1267年)二月己丑,始于燕京东北隅,辨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四月甲子,筑内皇城。位置公定(宇)方隅,始于新都凤池坊(今北京鼓楼西大街东北)北立中书省。”由此可知,设计大都城时,先是确定城市中轴线,然后再据此确定皇城位置,继由此而设定百官衙署方位。

    宫城之西太液池广五六里,即今北京城内北海、中海,当时水域比现代更为广阔。元大都宫城西华门外即太液池东岸。金代,今北海、中海及其以北的积水潭统称白莲潭,以水中遍植莲花而得名,其内有瑶光台(今北海公园团城)、琼华岛。元代,瑶光台改称瀛洲(又称圆坻),其上有仪天殿,又称圆殿,高三十五尺,周七十尺,重檐圆顶,地铺纹石。殿内设御榻,四周为琐窗,东西各一门。瀛洲东西各有木桥飞架,通太液池东西两岸。东木桥长一百二十尺,宽二十二尺,东抵西华门。西木桥长四百七十尺,宽亦二十二尺,西抵兴圣宫前,直西即皇城西门。明代,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以东的水域填平,宫城与今团城之间成为陆地,东木桥遂废。西木桥改为石桥。即今团城西的金鳌玉蝀桥。瀛洲仪天殿正北的旧金琼华岛,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称万岁山,又称万寿山。前已言之,在建大都城以前,中统五年(1264年)二月已先行修复琼华岛宫殿以为元世祖驻跸之所。但陶宗仪《辍耕录》“万岁山”、“宫阙制度”条均称琼华岛修复于中统三年(1262年),或早在中统五年(1264年)以前琼华岛就已动工修缮而《元史》失载。瀛洲北有白玉石桥与万岁山(琼华岛)相通,长二百余尺,桥北端有拱门。过拱门,分东西两道登万岁山。万岁山高数十丈,奇石叠壘,芳草翠绿,松桧隆郁。山南麓之半有仁智殿,高三十尺,今北海公园琼岛上之普安佛殿当即其遗址。仁智殿东北有介福殿,东西四十一尺,高二十五尺;西北有延和殿,规制与介福殿相同。广寒殿在万岁山顶,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重阿藻井,纹石铺地,四面皆为线金朱红琐窗,殿内外12柱上皆绕刻云龙,涂以黄金。殿身左右后三面用数千万片香木做成祥云状,饰以黄金,拥结于顶,上盘金龙。广寒殿内,中有小玉殿,内设嵌玉金龙御榻,其前左右分列金红连床,是侍宴大臣座位。御榻前架设黑玉酒瓮,其质黑白相间,随纹理而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可贮酒三十余石,即所谓渎山大玉海。明万历中广寒殿倒塌后,渎山大玉海流失于皇城内西华门外真武庙,清乾隆中始移置于今北海团城,至今尚在。广寒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二亭:东曰金露亭,高二十四尺,九柱尖顶,其上置琉璃珠,系圆亭,其前为方壶亭,又称线珠亭;西曰玉虹亭,其规制与金露亭相同,其前有瀛洲亭。方壶亭前有荷叶殿,瀛洲亭前有温石浴室。温石浴室高二十三尺,方顶,上置涂金宝瓶。荷叶殿稍西有圜亭,又称胭脂亭,系妃嫔添妆之所。万岁山东有灵圃,内畜奇兽珍禽。《辍耕录》又云:“万岁山之东有石桥,长七十六尺,宽四十一尺,半为石渠,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此石桥即今北京北海公园东门内石桥之前身,当时是行人兼为石渠的两用桥。流入大内的金水半途被自东北引入石渠到达万岁山北,用机械汲上山顶达广寒殿后壁,自一石龙首流出,下注方池,复伏流至仁智殿后壁,自一昂首石龙首喷出,东西流入太液池。这实际是一组利用机械和地势的高度差而造成的人工喷泉装置,其想象之丰富,设计之绝妙,实在令人赞叹不已。《元氏掖庭记》中曾记述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和众嫔妃于中秋之夜游太液池的情景。其夜“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武宗命宫女装扮成军人,分乘两支船队,左队冠赤羽冠,建凤尾旗,执泥金画戟,号称凤队;右队冠漆朱帽,建鹤翼旗,执沥粉雕戈,号称鹤团,两军水击为戏,戟刺戈横,以为娱乐。湖面上还有用采帛装饰的采菱、采莲小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武宗在这里开宴张乐,令宫女在前披罗曳,舞“八展舞”,唱“贺新凉”曲。酒至半酣,菱舟莲艇献上刚采摘的鲜嫩菱藕。于是,众唱“龙归洞”之歌,兴极而返①。

    从瀛洲(今北海公园团城)西木桥渡太液池,即达西岸隆福宫、兴圣宫。西木桥和东木桥不同,系吊桥。其中间缺一段桥梁,立柱架梁于二舟之上。每当元帝巡幸上都时,留守官即移舟断桥,以禁出入往来。西木桥西端正对兴圣宫外夹垣之东红门,直西即为皇城西门,其间有长街。隆福宫在长街南,兴圣宫在长街北。元隆福宫的经历与金中都东宫相仿。其处原为东宫,系元世祖皇太子真金居所,始建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晚年,真金以奸臣谗言而忧死。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元世祖复立真金第三子铁穆尔为皇太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卒,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同年四月,元成宗追尊其父真金为皇帝,尊其母元妃为皇太后,“五月已巳,改皇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②,原东宫衙署亦相应改称。由此,原为皇太子居所的东宫(太子府)即成为皇太后的居所隆福宫。

    隆福宫四周以砖垣环围,南有三门,东西北各一门。隆福宫南门内即为光天门,高三十一尺,重檐,其左右掖门分别称崇华、膺福。入光天门,其北正中即隆福宫正殿光天殿,东西九十八尺,深五十五尺,高七十尺。夹光天殿东西两侧有寝殿,其后柱廊长九十八尺,高五十尺,柱廊北端即后寝殿,东西一百三十尺,高五十八尺五寸,其整体格局仍为工字形。光天殿内设樟木御榻,上雕饰金云龙。寝殿四壁敷以绢素,上画飞龙舞凤,极为明旷。光天殿左右后三面亦有宫殿,成品字格局,左曰寿昌殿,又称东暖阁、沉香殿;右曰嘉禧殿,又称西暖阁、宝殿,皆前后轩,重檐;后曰针线殿。以光天殿为主的这一宫殿区四周也有周庑环绕,计一百七十二间。周庑四隅各有角楼。东庑辟青阳门,门南有凤楼,西庑辟明晖门,门南有骖龙楼,皆高四十五尺。周庑之外仍有宫殿。西庑明晖门外有文德殿,纯系楠木构筑,又称楠木殿,系泰定元年(1324年)所建。西北角楼西(即文德殿后)有鹿顶殿,系延佑五年(1318年)建造。东庑外有睿安殿,其东北亦有鹿顶殿。《马可·波罗游记》述云:“在皇帝居住的宏伟皇宫对面,另有一座宫殿,它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和正宫一样,这是皇太子真金的住所。”其对隆福宫的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隆福宫西有御苑,妃嫔多居于此。御苑西南有石假山(在今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东之图样山胡同一带),高五十丈,山上怪石嶙峋,间植异木,杂以幽芳。山顶有香殿,殿后柱廊与龟头屋相接,亦成工字格局,碧瓦飞檐,气势非凡。山之北有两道红门,门外东西各有一座太子斡耳朵荷叶殿,分置于石假山两侧。山之南有圆殿,重檐碧瓦,顶置涂金宝珠。山与圆殿之间有流杯池。《元史·裕宗传》载:至元中,“东宫(即隆福宫)香殿成,工请凿石为池,如曲水流觞故事。太子(真金)曰:‘古有肉林酒池,尔欲吾效之耶!’不许。”真金死后,这座流杯池还是建造了。流杯池上有亭,中有白玉石床,皆临水散座。又刻石为水兽,涂以黄金,潜跃座旁。水中有水鸟形浮杯,在曲水中屈曲而行,以为劝饮之戏。流杯池东西各有一座流水圆亭,与圆殿之间有庑廊相接。《元史·英宗纪二》载:“至治二年(1322年)二月甲寅,以太庙役军造流杯池行殿。”所谓流杯池行殿或即指圆殿而言。圆殿之南是歇山殿,有柱廊二。歇山殿(又称新殿)之北有池。东、西水心亭(又称水晶殿)即建于池中,分置歇山殿左右。《元史·泰定帝纪一》载:“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辛未,修黑牙蛮答哥佛事于水晶殿。”即在此处。水心亭(水晶殿)通体用玻璃装饰,日光辉映,宛如水宫。水心亭之北,又有二亭,亦分置东西,与二水心亭南北相直。石假山东有棕毛殿,以其用棕毛覆顶而得名。在众多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棕毛殿显得情趣古朴,风格特异。

    隆福宫之北隔长街为兴圣宫。马可·波罗称东宫(隆福宫)与正宫相同,只是言其与大内大明殿外朝区布局相同,而不是大内全体。真正在布局上与大内相同的应是兴圣宫,只是其建造时马可·波罗早已归国,其《游记》当然也就无从叙述。兴圣宫是无武宗为其母兴圣皇后答吉所建。答吉是顺宗(真金之第二子)之妻,生海山(即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仁宗)二子。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真金之第三子)卒,宗室内乱。答吉携爱育黎拔力八达奔归大都,召集亲信右丞相哈剌哈孙等,诛成宗皇后党徒左丞相阿忽台、中政院使怯烈等,遣使迎海山为帝,是为武宗。武宗即位后,感念母恩,乃建兴圣宫。《元史·后妃传二》载:“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帝为太后建兴圣宫,给钞五万锭、丝二万斤。三年(1310年)十月戊申,帝率皇太子诸王群臣朝兴圣宫,上皇太后尊号册宝曰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当时,督掌兴圣宫工程的主要是元知枢密院事憨剌合儿和内宰司照磨刘德温二人。武宗之世,母子、兄弟和睦,史称“三宫协和”。皇太后既居兴圣宫,武宗居大内,则当时作为皇太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当居隆福宫。质言之,武宗之世,隆福宫可能又恢复为皇太子的居所。武宗卒,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历武宗、仁宗之世,兴圣宫一直是兴圣皇太后的居所。延佑七年(1320年)正月,仁宗卒,其子硕德八剌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兴圣)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壬辰,太皇太后受百官朝贺于兴圣宫”①。当时,兴圣太皇太后仍居兴圣宫。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兴圣太皇太后卒,兴圣宫的地位遂有变化。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遇弑,显宗(真金之长子)之长子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泰定帝。泰定帝之母早卒,故其在位时兴圣宫遂成召见百官议事之所。《元史·明宗纪》载: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卒于上都,时御史大夫倒剌沙等谋立在上都的泰定帝幼子为帝。留守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等不从,图谋举事,“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兴圣宫,兵皆露刃,号于众曰:‘武皇有圣子二人……大统所在,当迎立之,不从者死!’”乃缚平章乌伯都剌等下狱。“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固守内廷”,遣使迎立文宗(武宗之子)。燕铁木儿所以召百官集兴圣宫,即因泰定帝在世时此处即已成为常朝议事之处。泰定帝还常在此举行典礼,如《元史·泰定纪二》载:“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己卯,帝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于帝师。”即属此类。文宗虽在燕铁木儿等蒙古贵族支持下击溃泰定帝一系势力,但其兄和世仍在北边,故虽已称帝仍复避虚帝位以待。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丙戌,和世即帝位于和林,是为明宗。明宗和世依兄弟继承旧例,立文宗为皇太子。文宗当时即居兴圣宫,因此直至同年八月明宗被文宗亲信燕铁木儿毒死以前,兴圣宫一度属于东宫皇太子居所。当时,文宗的许多活动都与兴圣宫有关。《元史·文宗纪一》载:天历元年(1328年)十月,以燕铁木儿拥立有功,“丙申,燕铁木儿入朝,赐宴兴圣殿。”同月辛丑,上都破,倒剌沙等奉皇帝宝以降,“庚戌,帝御兴圣殿,齐王月鲁帖木儿……奉上皇帝宝”。天历二年(1329年)二月,文宗又于兴圣殿西庑建奎章阁,招揽天下英才,为夺取帝位而加强自己的势力。《辍耕录》云:“天历初,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初名奎章阁,阶正三品,隶东宫属官。后文宗复位(即明宗死后),乃升为奎章阁学士院,阶正二品,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元末,奎章阁改称宣文阁。宁宗之世,兴圣宫复为皇太后宫。《元史·宁宗纪》载:“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戊寅,奉玉册、玉宝尊皇后曰皇太后。皇太后御兴圣殿受朝贺。”宁宗是明宗之子,其母八不沙皇后乃蛮真氏早卒于至顺元年(1330年),此皇太后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弘吉剌氏。卜答失里皇后秉文宗遗命,立明宗之子宁宗为帝,故被尊为皇太后,得居兴圣宫。顺帝以年幼登基,仍尊其为皇太后,后至元元年(1335年)复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起居兴圣宫不变。卜答失里太皇太后卒于后至元六年(1340年),其后兴圣宫则为顺帝宠妃第二皇后奇氏居所,直至元亡。简而言之,兴圣宫本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居所,但其间亦曾为皇太子居所、皇帝别宫,以及第二皇后的居所。

    兴圣宫位于万岁山正西,隆福宫之北,大致即今北京北海公园西岸以西一带。兴圣宫四周亦围以砖垣,南辟红门三座,一正两偏,其他三面各辟一门。南门前夹垣内设省院台百司官侍直板房。入兴圣宫南红门,其北即为兴圣门,三门重檐,东西七十四尺,正门日兴圣,东掖门曰明华,西掖门日肃章。入兴圣门,其北正中即为兴圣宫正殿兴圣殿,东西一百尺,深九十七尺;夹兴圣殿左右亦有寝殿,后有柱廊长九十四尺,其后亦有寝殿,其尺度比大内大明殿小一半左右,亦成工字格局。兴圣殿内,四面朱悬琐窗,纹石铺地,正中设御榻,两旁重列百官、宿卫官侍宴坐床。其殿,白玉石重阶,朱红栏杆,白瓷瓦覆顶,碧琉璃饰脊。东西各有一座配殿,东曰嘉德殿,西曰宝慈殿,规制相同。兴圣宫亦有周庑,东庑辟弘庆门,门南有凝晖楼;西庑辟宣则门,门南有延颢楼。兴圣殿之北垣辟红门一座,即北红门。前已言之,兴圣宫是具体而微的皇宫大内,大内大明殿之北有延春阁,兴圣殿之北则有延华阁。出兴圣殿北红门,其北为山字门,即延华阁正门。延华阁四周有红垣环绕,与兴圣殿相隔,系黄土板筑。《故宫遗录》赞叹延华阁之崇丽云:“东西翼为仙桥,四起雕窗,中抱彩楼(即延华阁),皆为凤翅飞檐,鹿顶层出,极尽巧奇。”延华阁前有东西配殿,阁后并列三座凉亭,中曰圆亭、东曰芳碧亭、西曰徽青亭。芳碧亭,重檐十字脊,青琉璃瓦覆顶,绿琉瓦饰脊,上置金宝瓶。徽青亭规制与芳碧亭相同。西配殿后,延华阁之西有畏吾儿殿,殿后有木香亭。与大内延春阁一样,延华阁东西垣外又别有宫殿:东垣外有东鹿顶殿,正殿5间,前轩3间,东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其后有柱廊长二十六尺,柱廊北端又有寝殿,全局亦成工字形。殿之旁,还有附设的庖室、妃嫔库房、缝纫女库房等建筑10余间。西垣外有西鹿顶殿,规制与东鹿顶殿相同。东西鹿顶殿之后各有一座妃嫔院。侍女室共计85间,半在东妃嫔院,半在西妃嫔院。奎章阁在兴圣殿西庑。虞集《奎章阁记》云:“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择高明而有容。不加饰乎采,不重劳于土木。不过启户牖以顺清燠,树庋阁以栖图书而已。”可见其是就兴圣殿西庑廊房略为改建而成。元帝除在此与儒臣讨论儒家经典外,还与近臣商议国事,“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诤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从容密勿。”元末,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六月戊辰,改奎章阁为宣文阁”①。并迁宣文阁于大内大明殿西北,亦即延春阁西庑外之玉德殿附近。元汪克宽《宣文阁赋》云:“建杰阁乎中霄,屹大明之西北。揭宣文之嘉名,示弘摹于万亿。”②元顺帝又以旧宫学在宫门外,房舍隘陋,诏迁宫学于宣文阁附近之玉德殿西室。元周伯琦《奉诏以玉德殿西室为宫学诗》云:“学校尊崇盛典扬,诏迁玉德殿西廊。”即指此事。其《宣文下直诗》又云:“亭亭翠柏倚朱栏,云母窗扉逼暮寒。玉德殿前红杏树,数花犹作去年看。”③宣文阁和宫学并在一处。宣文阁既自兴圣宫迁入大内,原兴圣殿西庑宣文阁址即为闲置,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在此置端本堂,以为皇太子肄业之所。《元史·顺帝纪五》载:“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壬辰,诏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习学汉人文书,以李好友为谕德,归晹为赞善,张冲为文学。十月丁酉,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自是日为始入端本堂肄业。命脱脱领端本堂事,司徒雅普化知端本堂事。端本堂虚中座,以俟至尊临幸,太子与师傅分东西向坐以授书,其下僚属以次列坐。”王祎《端本堂颂》云:“兴圣之宫,皇帝攸居。前殿后阁,东西万庐。有翼者堂,在殿西庑。厥堂何为?皇子来处。”④端本堂实即兴圣殿西庑旧宣文阁亦即奎章阁之改名。

    关于元大都皇城及大内宫殿,大约在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到达中国、并在大都生活3年之久的意大利教士鄂多立克有生动的描述,其《鄂多立克东游录》述云:“大汗在这里(大都)有他的驻地,并有一座大宫殿,城墙周长约4英里。其中尚有很多其他的壮丽宫殿。(因为在大宫殿的墙内,有第二层围墙,其间的距离约为一箭之遥,而在两墙之间则有着他的库藏和他所有的奴隶;同时,大汗及他的家人住在内层,他们极多,有许多子女、女婿、孙儿孙女;以及众多的妻妾、参谋、书记和仆人,使4英里范围内的整个宫殿都住满了人。)大宫墙内,堆起一座小山(指万岁山),其上筑有另一宫殿,系全世界之最美者。此山遍植树,故此名为绿山。山旁凿有一池,方圆超过1英里,上跨一极美之桥(即仪天殿北之白石桥)。池上有无数野鹅、鸭子和天鹅,使人惊叹;所以君王想游乐时无需离家。宫墙内还有布满各种野兽的丛林;因之他能随意行猎,再不要离开该地。总之,他居住的宫殿雄伟壮丽。其殿基离地约两步,其内有24根金柱;墙上均悬挂着红色皮革,据称系世上最佳者。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叫做密尔答哈的宝石制成(而且是那样精美,以致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4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绕以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博击状。此瓮尚有下垂的以大珠缀成的网繸,宽为一拃。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有很多金酒杯,随意饮用。宫殿中尚有很多金孔雀。当鞑靼人想使他们的君主高兴时,他们就一个接一个地去拍手;孔雀随之振翅,状若舞蹈。那么这必定系由魔法驱动,或在地下有机关。”这些记载对于了解元大都皇宫及元帝的生活非常珍贵,特别是其中有些记载并不见于中国史籍。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癸巳,大将军徐达遣指挥张焕计度元皇城,周围一千二十六丈”。此似为大都宫城。
① 《元史》卷四十八《天文志一》。
① 《元氏掖庭记》,载陶宗仪:《说郛》卷一百十。
② 《元史》卷十八《成宗纪一》。
①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一》。
① 《元史》卷四十《顺帝纪三》。
② 汪克宽:《环谷集》。
③ 周伯琦:《近光集》。
④ 王祎:《王忠文公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1:44 , Processed in 1.07910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