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北京宫室和西苑、南海子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诸皇子为王。其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棣在北平的王府是利用的故元大都皇城旧殿,史有明载。《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辛卯,诏建诸王府。工部尚书张允言:诸王宫城宜各因其国择地,请秦用陕西台治,晋用太原新城,燕用元旧内殿……。上可其奏,命以明年次第营之。”①在此之前,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丁卯,明太祖因湖广行省参政赵耀曾随大将军徐达克大都,熟悉北平风土民情,于是改授北平行省参政,“俾使护(燕)王府宫室……耀因进工部尚书张允所取北平宫室图。上览之,令依元皇城基,改造王府。耀受命,即日辞行”②。但是,燕王府究竟利用的是元皇城何处旧殿,后世却存在两说。朱偰先生《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以萧洵《故宫遗录》为依据,认为明初元大都大内宫殿已毁,因此燕王府当在元大内以西的苑囿中隆福宫(今北海公园以南中海西岸)亦即明北京皇宫西苑内。王剑英先生《燕王府即元故宫旧内考》,根据明太祖、太宗两朝实录,剖析辨驳,认为燕王府址即为元大都宫城大内①。笔者综考史籍记载,认为当以后说为是。因为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燕王府称王城,开四门,东曰体仁,西曰导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在王城外又有周廓,也开四门②,这不符合隆福宫的制度,只能是元大都皇城、宫城的格局。其二,朱棣即帝位后,初升北平为北京,后又迁都北京。《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丁亥,作西宫。初,上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命工部作西宫,为视朝之所。”③次年(1417年)四月西宫成。其制:“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凡为屋千六百三十余楹。”④从以上记载中可以得知,西宫是明成祖新建宫殿,旧宫即指过去的燕王府。那么西宫又在何处呢?《明会典》“工部”条下有关西宫的文字与《实录》相同,但其下注云:“(西宫)今在西城,各殿门俱更别名。”⑤“西城”显然是“西苑”之误。由此可以得知,位于元隆福宫旧址即明北京皇宫西苑的不是燕王府,而是朱棣即帝位10余年后所建的西宫。从西宫的命名,可以证明将撤而新之的旧宫亦即燕王府当在其东,其地只能是元大都宫城大内。其三,从“初,上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一语,可知明北京宫城是建在原燕王府旧基上的。近年经考古勘查证明,今故宫(即明、清北京宫城)地下即是元大都宫城旧基①。这就更进一步证明燕王府亦即将撤而新之的旧宫是利用的元大都宫城大内旧殿,而不是其以西苑囿内的故元隆福宫。

    明北京宫殿始建于何时?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壬戌,文武群臣、淇国公丘福等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遂遣工部尚书宋礼诣四川,吏部右侍郎师逵诣湖广,户部左侍郎古朴诣江西,右副都御史刘观诣浙江,右佥都御史仲成诣山西,督军民采木。……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造砖瓦。……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各卫选军士,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隶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徐州、和州选民丁,期于明年五月俱赴北京。所役率半年更代,人月给米五斗②”。学者或以为明北京宫殿始建于此,其实不确。实际上,这个计划并没有真正施行。《明太宗实录》中永乐五年(1407年)有关北京的记载仅见以下几条:“五月丁卯,北京行部言:自西湖景(今颐和园)至流通(当为通流,闸名,在今通县)凡七闸,河道淤塞。自昌平县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闸,请以民丁二十万,官给费用修置。(谕),命运粮军士浚通,其置闸俟更议。戊寅,工部言:北京文明河(即通惠河)至通州五闸,每闸合设船二十艘,乞于龙江告用闸户十一户;水脚夫四百六十人,于湖广、江西河点充。从之①。六月戊子,修治北京祀典神祇坛宇及作祭器、乐器②。八月甲辰,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言:北平并永平、山海、保定城垣及关寨口为霖雨所坏。京城及临边关隘宜即兼用兵民修理,余俟农隙。从之③。九月甲寅,修顺天府西湖景堤三百七十九丈④”。从以上记载中,完全不见征用天下民夫、工匠营建北京的迹象。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决心营建北京,第二年却没有如期兴动大役,其原因有二:其一,明成祖出于巩固帝位的考虑,急于将首都迁到自己势力最雄厚的北京,但刚登基不久,又恐疲耗民力,招致天下骚动,对他的统治更为不利。权衡利弊,显然争取民心更为重要,于是取消了征调天下民夫、工匠的计划。其二,当时南北大运河的中段因受黄河侵害,并没有通航,因此即使征调天下民夫、工匠到北京,也难以保证数百万民工的粮食供应。更何况不能利用运河,大量的建筑材料的运输也势必十分困难。但是,没有征调天下民夫、工匠,却也并不是说营建北京的工程就根本没有进行。《明太宗实录》又载:“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庚辰,诏谕北京诸司文武群臣曰:北京军民……比以营建北京,国之大计,有不得已也。……自今北京诸不急之务及诸买办,悉行停止。……又敕泰宁侯陈珪及北京刑部:方今盛暑,军民赴工者,宜厚加抚恤。”⑤可见当时工程仍在进行,只不过从役的是北京当地的诸卫官军和百姓,而且工程也只限于整治,不是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明成祖又命“营山陵于昌平县。时仁孝皇后(成祖后,徐达长女)未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今昌平县十三陵)。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①。这也是营建北京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遣诸大臣分赴四川、湖广等地督民采木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②永乐九年(1411年)南北大运河的咽喉——会通河重新疏凿畅通。次年(1412年)十二月,“复命工部尚书宋礼采木四川”③。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壬寅,明成祖“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先是,车驾至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上以营建事重,恐民力不堪,乃命文武群臣复议之。于是公、侯、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官上疏曰:臣等切惟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国之都也。……比年……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丰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指南京),天下军民乐于趋事……诚所当为而不可缓……。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门尚书、都御史等官复上疏曰: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指明成祖即帝位前为燕王,驻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今漕运已通,储备充溢,材用具备……伏乞早赐圣断,敕所司择日兴工。从之”④。至此,明成祖营建北京的计划才最终确定下来。至于征调天下丁匠,实际上早在此前3个月就已进行。“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丁丑,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给钞五锭为道里费。”①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平江伯陈瑄督率漕船“运木赴北京”②。这些木材主要用于修建西宫,在北京宫殿建成以前,明成祖即在西宫视朝。明北京营建工程始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竣工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历时3年有余。《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今北京王府井即得名于此),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兴工,至是成。”③参与督掌工程的官员和从役的工匠头目都得到提升,清吏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营缮所副吴福庆等7人为所正、所丞杨青等6人为所副、木瓦匠金珩等23人为营缮所丞,并赐督工文武官员和军民夫匠钞、胡椒、苏木。至此,明北京宫城、皇城和宫殿等建筑才告完备。同年,明廷宣布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以迁都诏告天下。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皇宫是在元大都旧皇城基础上又稍向南移而新建,所以宫城、皇城的南垣都在元大都旧皇城南垣以南。宫城南门午门在元大都皇城南门灵星门附近,承天门在今天安门(清代改称),皇城南门大明门在今天安门广场南部。

    《明史·地理志一》顺天府条载:北京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孙承泽《天府广记》称“皇城外围墙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比《明史·地理志一》所记稍广。皇城辟六门:正南曰大明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北曰北安门(今地安门),俗称厚载门,沿袭元大都时旧称。自大明门往北,正中为御道,其北端有一横街与御道成丁字形。横街(又称天街)东端对长安左门,西端对长安右门,亦属皇城门。皇城大明门之南,正对北京内城正阳门和外城永定门。皇城四至:北至今北京地安门东西一线,南至今北京天安门广场南部之东西一线,东至今北京东皇城根之南北一线,西至今北京西皇城根之南北一线。清代相沿不改。实际上,明初北京皇城东垣在今北京东皇城根之南北一线稍西。当时,东安门外即元代通惠河自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至积水潭行经的河道(今北京东城区南、北河沿大街)。宣德七年(1432年),以“东华门外逼近民居,喧嚣之声至彻禁禦”①,始扩展皇城东垣至河东,即今北京东皇城根南北一线。大明门内东西两侧为千步廊,每年霜降以后吏部等衙门在此朝审刑部重犯;其北即承天门。大明门与承天门之间为宫廷广场。四周以宫墙封闭,千步廊、御道、天街皆在其中。

    明北京宫城又称紫禁城。《明史·地理志一》顺天府条载:“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称“紫禁城内墙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合计一千七十八丈三尺,亦比《明史·地理志一》所记稍广。明北京宫城,清代相沿未改,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址。宫城计有四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玄武门。午门往南,穿端门、承天门,与大明门相对。清代相沿未改,今皆在其址。

    孙承泽《天府广记》云:明北京皇宫“悉如金陵(南京)之制而宏敞过之”。因此,明北京皇城和大内不仅布局如南京之制,且城门、宫殿命名亦大致相同。入承天门,其东有庙街门,通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西有社街门,通社稷坛(今北京中山公园)。承天门之北为端门,端门之北为午门。端门和午门之间的御道两侧为庑廊,即六科值房所在。左右庑廊各辟一门,东曰阙左门,通太庙;西曰阙右门,通社稷坛。午门格局为倒凹字形。两翼向前伸出,称为两观。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午门东西又各有左右掖门。午门前有钟鼓、旗杆。进入午门,其北为自西向东流之金水河,上架白玉石桥,过石桥,其北即外朝门奉天门。午门和奉天门之间,其东西庑廊上各辟一门,东曰左顺门,西曰右顺门。奉天门又有东西角门,皆面南。奉天门内,其北居中即外朝正殿奉天殿。奉天殿之北为华盖殿,华盖殿之北为谨身殿。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被火焚毁的三大殿后改奉天殿曰皇极殿、华盖殿曰中极殿、谨身殿曰建极殿。奉天门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称大朝门,四十一年(1562年)亦随之改称皇极门。其东西角门,分别改称宏政门、宣治门。奉天门外之左右顺门亦分别改称会极门、归极门。奉天(皇极)殿左右庑廊各建一楼,东曰文楼,西曰武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文楼为文昭楼,武楼为武成楼。奉天殿两旁各有门,东曰中左门,西曰中右门。出中左门或中右门,其北即华盖(中极)殿。明北京外朝三殿同故元大都外朝区一样,也是封闭的宫殿区,四周有庑廊环绕。外朝最北之建极殿后有三门,中曰云台门(又称平台门),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明帝常在此召见大臣。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后全军奇袭北京,崇祯帝召见驰援京师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于平台,即为此地。出云台门,其北正对内廷正南门乾清门。云台门与乾清门之间亦为一广场,左右各辟一门,东曰景运门,西曰隆宗门,分通大内东西两路宫殿。入乾清门,其北为内廷正殿乾清宫。乾清宫有东西暖阁,皆在东西斜廊之后,东曰弘德殿,西曰肃雝殿。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弘德殿为昭仁殿,肃雝殿为弘德殿。乾清宫东西庑廊各辟一门,东曰日精门,西曰月华门。日精门之北有端凝殿,月华门之北有懋勤殿,东西相向。东西庑廊上还辟两小门,东曰龙光,西曰凤彩。乾清宫后还有两座建筑,东曰思政轩,西曰养德斋。乾清宫正北为交泰殿,渗金圆顶,与外朝中极殿相似。交泰殿之北即为内廷最北的宫殿坤宁宫,系皇后居所。坤宁宫东有贞德斋、清暇居,西有养正轩,北庑廊有游艺斋,皆为崇祯时命名。乾清宫后,左右庑廊各辟一门,东曰景和,西曰龙德(《春明梦余录》为隆福),正与交泰殿东西相对。景和门北有永祥门,龙德门北有增瑞门,东西相对,万历时命名。再北,则东有基化门,西有端则门①。自端则门或基化门旁出而北,即为大内御苑——琼苑之西、东门。内廷三殿亦为一封闭区,有庑廊环绕。坤宁宫后即内廷正北门,曰广运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坤宁门。坤宁门外为琼苑。

    琼苑内,奇花异卉,春花秋月,风景绮丽。正北有钦安殿,供奉玄天上帝之所,前有天一之门。苑内还有万春亭、千秋亭、对育轩、清望阁、金香亭、玉翠亭、乐志斋、曲流馆、四神祠、观花殿。有假山曰堆秀,上建凉亭曰御景亭。东西各有鱼池,上建亭,东曰浮碧亭,西曰澄瑞亭。琼苑南垣东西各有一门,东曰琼苑东门,西曰琼苑西门。琼苑北门原称坤宁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顺贞门,其外即宫城北门玄武门。

    以上即明北京皇宫中路建筑。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皆坐落在自北京外城永定门,北经内城正阳门、皇城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宫城午门和奉天(皇极)门、乾清门、坤宁门、玄武门、北安门,再北至钟鼓楼的全城中轴线上,从而更加突出明帝“天下至尊”的统治地位。

    内廷除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中路的建筑外,还有东西两路。东路:出日精门,东入崇仁门,门内稍南有内东裕库,稍北有奉慈殿、崇光殿(一作崇先)。万历中,改内东裕库为弘孝殿,崇光殿为神霄殿。由此往东则有奉先殿,即内太庙。奉先殿之东有仁寿宫,内有哕鸾宫、喈凤宫,为宫妃养老之处。从日精门外向北有顺德左门(原景明门)。过顺德左门,其北为南北方向通道,即所谓东一长街,将内廷中路三殿与东路六宫区分开。东六宫区中间又有一条通道,纵穿南北,与东一长街平行,称东二长街,其南有麟趾门,北有千婴门。东六宫分列在东二长街两侧:东侧,从南往北依次为延祺(一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侧依次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刘若愚《明宫史》云:崇祯时,东宫娘娘居承乾宫,皇太子居钟粹宫,并改称兴龙宫。西路:出月华门,其西有遵义门(又称膳厨门)。过遵义门,北有养心殿,其前东西配殿曰履仁斋、一德轩;后殿曰涵春宫,东有隆禧馆,西有臻祥馆。养心殿南为祥宁宫、无梁殿、隆道阁(原皇极阁、道心阁)、仁德堂。养心殿西为慈宁宫。万历时,孝定李皇后(穆宗后,神宗生母)曾居此处。光宗泰昌中(1620年),神宗恭恪皇贵妃郑氏亦居此。天启、崇祯时,神宗昭妃刘氏居此。慈宁宫先后为皇太后、皇太妃居所。慈宁宫之北、西六宫之西有隆德殿,崇祯六年(1633年)改称中正殿,即原玄极宝殿。隆德殿东西配殿曰春仁、秋义。隆德殿西北为英华殿(原隆禧殿),供奉西番菩萨像之所;正西为咸安宫(原咸熙宫)。自月华门往北有顺德右门。顺德右门外也有一条南北方向通道,即所谓西一长街,将内廷中路三殿与西六宫隔开。西六宫区中间也有一条与西一长街平行的南北通道,称西二长街,其南有螽斯门,北有百子门。西六宫分列在西二长街两侧:东侧,由南往北依次为毓德宫(原长乐、永寿宫)、翊坤宫(原万安宫)、储秀宫(原寿昌宫)。西侧,依次为启祥宫(原未央宫)、长春宫(一度更名永宁,天启时复)、咸福宫(原寿安宫)。

    外朝除奉天(皇极)殿、华盖(中极)殿、谨身(建极)殿等中路建筑外,亦分东西两路。东路:出左顺(会极)门,东南曰内阁,辅臣封进官员奏本及草拟诏令之处。内阁东有佑国殿,内供玄帝像。佑国殿之东有内承运库,贮藏钱粮之所。又东,过小石桥有香库,内府供用库贮钱粮之所。香库之北为古今通集库,西向,内藏古今君臣画像、符券、典籍。再北则为宫城东华门。左顺(会极)门外东北为文华殿,翰林经筵进讲之所。文华殿之侧有九五斋、临保室、精一堂、恭默室;殿之后有玉食馆、端敬殿理办房。文华殿北,过小门,西北有省愆居,架筑于木架上,四壁不触地亦不与别处相连,明帝遇天变灾眚修省之所。文华殿之东曰神祠,内有井,每年祭司井之神于此。神祠之北为刻漏房,宫内掌时辰之所。文华殿东北为圣济殿,内供三皇历代名医,制作御服药饵之处。文华殿及神祠、刻漏房之东有徽音门,门内正北有麟趾门,与内廷东二长街南门同名。入麟趾门,其内即慈庆宫①,万历时仁圣皇太后(穆宗后,神宗嫡母)居此。慈庆宫内有奉宸、勖勤、承华、昭俭四宫;还有花园,内有撷芳殿,荐香亭。麟趾门东有关睢左门,内为掌印、秉笔值房;西有关睢右门。自关睢右门再西,转角西向为元辉殿,其内有正殿和南北配殿,诸皇子妃选中后即居于此,以待吉礼。元辉殿之北为御马监,再北则为御用等监库房。慈庆宫北即内廷东路之仁寿宫。西路:出右顺(归极)门,西南为南薰殿,凡遇上尊号册封大典,阁臣率中书在此篆写金宝玉册。南薰殿之西为御用里监,把总等官居住处。右顺(归极)门西北即武英殿,每逢皇后生辰,命妇朝贺皇后于此。其西太庖厨、尚膳监。武英殿后垣东有思善门。出思善门,其西北为仁智殿,俗称白虎殿,明皇帝或皇后死后梓宫即停放于此。《明史·成祖纪三》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征蒙古阿鲁台部,七月辛卯卒于军中,“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梓宫”,即为此处。仁智殿西南为御酒房;西北为马房,监官典簿奉旨拷打违禁太监之处。自仁智殿过宝宁门而北即为内廷西路之慈宁宫。

    明北京大内西苑,即今北京北海公园、中南海及其东西一带,是在故元大都万岁山(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岛)、瀛洲(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和隆福宫、兴圣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曾在此建西宫。明代,故元万岁山又称琼华岛,山上广寒殿、仁智殿,介福殿、延和殿与金露、瀛洲、玉虹、方壶四亭等建筑一仍元旧。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对琼华岛重加修葺。杨士奇《赐游西苑诗序》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上以在廷文臣日勤职事,不遑暇逸,特敕公侯伯师傅六卿文学侍从游观西苑,……自西安门入,循太液池(今北京北海中海、南海)之东而南,观新作之圆殿,改作之清暑殿。……降而登万岁山,至广寒殿,而仁智、介福、延和三殿及瀛洲、方壶、玉虹、金露之亭咸得遍游。”圆殿即故元大都瀛洲仪天殿旧址,明代改建承光殿,又称圆殿。实际上,这次修葺的不只是承光殿、清暑殿。明宣宗《御制广寒殿记》云:“比登兹山(万岁山),顾视殿宇,岁久而陁,遂命工修葺。”广寒殿及琼华岛万岁山上诸殿也均加以重修。明万历中,广寒殿以年久失修坍塌,此后不再修复。承光殿建在崇台之上,四周围以瓮城,又称圆城,东西各辟一门。每年元夕,明帝常在此观灯。承光殿东面旧为水域,明代时用土填平,直与大内相接。承光殿西面,元代旧有木吊桥与太液池西岸相通,明代一仍其旧。韩雍《赐游西苑记》云:“天顺三年(1459年)四月,赐公卿大臣以次游西苑……北行至圆殿(承光殿),观灯之所也。历阶而登,殿之基与睥睨平。古松数株,其高参天。其西以舟作浮桥,横亘池面,北则万岁山琼岛在焉。”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改建石桥,东西有两华表,东曰玉蝀,西曰金鳌,故此桥称金鳌玉蝀桥,又称御河桥、金海桥。承光殿北至琼华岛万岁山,元代已有石桥,明代加以改建,其南北有两华表,南曰积翠,北曰堆云,故此桥称积翠堆云桥。

    金鳌玉蝀桥西岸之北为玉熙宫(今北京图书馆一带)。循太液池西岸,玉熙宫之北为迎翠殿,东对琼华岛,天顺四年(1460年)建,后改名承华殿。在迎翠殿以西、以北有宝月亭、芙蓉亭、清馥殿、丹馨殿、锦芳亭、翠芬亭、澄碧亭、腾波亭、飞霭亭、腾禧殿。太液池西北有太素殿(在今北京北海公园五龙亭西北),亦天顺四年(1460年)建,以草覆顶,饰以白垩,殊有特色。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太素殿,去其垩饰茅覆,务求华丽,用银二十余万两。太素殿前有溥惠门,左右又有素左门,素右门。世宗嘉靖中,又改太素殿为寿源殿,其东有正心斋、持敬斋。太素殿后有草亭,上画松竹梅,名岁寒亭。太素殿溥惠门东有临水轩、会景亭,后改建五亭,自岸突出水中,曲桥相接,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改名五龙亭,其中为龙泽亭,东西自近及远分别为澄祥、滋香亭和涌瑞、浮翠亭。五龙亭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乾德殿,其高八丈一尺,广十七丈,其殿有如城阙龙宫。其地俗称北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又改乾德殿为乾德阁。乾德阁极其崇丽,大内宫殿反在其下。当其初建时,御史林道楠即上书奏云:“三殿两宫不过十二丈,今(乾德殿)台高八丈一尺,加以殿宇又复数丈,其势反出宫殿之上,禁中岂宜有此?”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以钦天监言其于风水不利,奉旨拆毁。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在乾德阁遗址建嘉乐殿,其门曰延景,有二座牌坊,南曰福渚,北曰寿岳。嘉乐殿西为亲军内教场,南有淾(音引)祥桥。自嘉乐殿过太液池北岸(今北京北海北岸),其东有北闸口(今北海公园后门),即太液池入水口。其处有亭,嘉靖十三年(1534年)定名涌玉亭,二十二年(1543年)更名汇玉渚。北闸口南有雷霆洪应殿,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内有坛城、轰雷轩、啸风室、嘘雪室、灵雨室、耀电室、清一斋、宝渊门、灵安堂、精馨堂、驭仙次、辅国堂、演妙堂、八圣居等,为祈雨之所。循太液池东岸(今北京北海东岸)往南,有二座船屋(又称水殿),冬季藏龙舟、凤舸之处。其处有金海神祠,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以祀水府、司舟之神。二十二年(1543年),改称宏济神祠。再南则有凝和殿,与五龙亭之太素殿、西岸之迎翠殿同建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世宗二十三年(1544年)改称惠熙殿,四十三年(1564年)改称元熙殿。凝和殿左有拥翠亭,右有飞香亭(后改称元润亭),皆天顺四年(1460年)建。凝和殿再南则为陟山门,即今北京北海公园东门,门西有石桥,可通琼华岛万岁山。

    金鳌玉蝀桥东岸之南有五雷殿,又称椒园、蕉园,与今中海西岸之紫光阁东西对峙,是明朝历代修撰先朝实录后焚销草稿之处。由此再往南则为西苑门,东与大内西华门相对。李贤《赐游西苑记》云:“天顺己卯(1459年)首夏月,上命中贵人引贤与吏部尚书王翱数人游西苑。入(西)苑门即太液池(今北京中海)……循池东岸北行,花香袭人。行百步许,至椒园,中有圆殿,金碧掩映,四面豁敞,曰崇智。南有小池,金鱼游戏其中。西有小亭临水,芳木匝之,曰玩芳。”据此可知,其附近还有崇智殿、玩芳亭。据《明宫史》记载,该处还有迎祥馆、集瑞馆、太玄亭、问法所、临漪亭、水云榭。过西苑门而南半里有乐成殿,后改为无逸殿、豳风亭。乐成殿附近有石磨、水碓、水田。每岁秋收,明帝在此观“打稻”之戏,太监分扮农夫、农妇、税吏等,行征租、交纳、词讼等事,以示不忘稼穑艰难之意。自乐成殿度小石桥而西有昭和殿,殿前有澄渊亭,南有村舍水田。昭和殿再南则有一小岛,即趯台坡(今北京南海瀛台),又称南台。

    金鳌玉蝀桥西岸之南有蚕池,即内先蚕坛,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建。坛高二尺六寸,四出陛道,广六尺四寸,其东又有采桑坛。先蚕坛左右植桑树,东为具服殿,北为蚕室,又有蚕妇居住之从室和蚕官衙署。蚕池之东为永寿宫。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寿宫火灾,次年重建并改名万寿宫。万寿宫内正殿东西分别有永春、万春宫。万春宫西又有大光明殿,系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大光明殿门曰丰登。入丰登门,前有圆殿,高数十尺,如天坛之制,题曰大光明殿,其后为太极殿,再后为香阁。殿内设七宝云龙神牌位,以祀上帝。大光明殿之南为兔园山(又称兔儿山),即故元大都隆福宫西苑之山。明代,此处又称赛蓬莱。李贤《赐游西苑记》云:“又西南有小山,至则有殿倚山,山下有洞,洞上有岩,横列密孔,泉出迸流而下曰水帘,水声泠泠然潜入石池,龙昂其首,口中喷出,复潜绕殿前为流觞曲水,左右危石,盘折为径。山畔有殿翼然,至其顶一室正中,四面帘栊,栏槛之外,奇峰回互,下转山前一殿,深静高爽。殿前石桥极精巧,左右有沼,沼中有台。”其宫殿亭阁大多元代旧物。其顶为清虚殿,每逢重阳节,明帝或登万岁山(今北京景山)或登兔儿山清虚殿。兔儿山在清康熙时尚存,乾隆时废毁,其遗址在今北京西皇城根南街以东之图样山胡同。图样山即兔园山之谐音。

    明北京宫室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屡遭火灾,成为北京城建史上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明史·成祖纪三》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二十年(1422年)闰十二月戊寅,乾清宫灾。”明成祖以武力夺取建文帝位,本就心有未安,迁都不到两年“三殿二宫”就俱焚为废墟,更心怀畏惧,认为是上天示儆,所以终永乐之世再未重建,只御奉天门视朝。此后18年,《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①共征用工匠、官军7万人,使用的是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储积的建筑材料。工程历时一年有余,“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甲午朔,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②。十一月甲午朔,英宗御奉天殿,临群臣,以三殿二宫成而颁诏大赦天下。此后70余年,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乾清宫复遭火灾。《明武宗实录》载:“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庚辰,乾清宫火。上自即位以来,每岁张灯为乐,所费以数万计……及是,宁王宸濠别为奇巧以献,遂令所遣人入宫悬挂,传闻皆着柱壁,辉煌如昼。上复于宫廷中依檐设毯幙而贮火药于中,偶弗戒,遂延烧宫殿,自二鼓至明,俱烬。“当火势正大时,明武宗却戏谓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烟火也。”③把火灾比做过节的烟火,其竟荒唐至此。乾清、坤宁二宫的重建工程前后历时8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即武宗卒后8个月,才告竣工。世宗已即帝位,此时自文华殿入居乾清宫。又过36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外朝三殿又被雷火焚毁。《明世宗实录》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丙申,奉天等殿火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戌刻火光骤起,初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至次日辰刻始熄。”④大火起于被雷电击中的外朝最高建筑奉天殿,由此延及紧邻的华盖、谨身二殿及文、武二楼。当时可能适逢北风,故火势一直向南蔓延,连午门外六科廊一并烧毁。这次大火将外朝中路殿、门全部烧毁,比永乐十九年(1421年)火灾更为严重。火灾后,明世宗首先急于恢复奉天门,以为视朝之所。《万历野获编》“门工”条载:“嘉靖丁巳(1557年),三殿及朝门俱灾,时上(世宗)急于门工,谓朝会之地,观瞻不雅,急欲先立奉天门楼。时长工部者为赵文华,惶窘无计,支词以对,上怒逐之,而门工迄无建期。”后以杉木代替楠木,于同年八月兴工,次年(1558年)八月重建奉天等门。世宗认为“奉天”二字非门额所宜用,改奉天门曰大朝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动工重建外朝三殿,四十一年(1562年)成。《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壬午,以三殿工成,命……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甲申,更名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曰中极、谨身殿曰建极。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奉天门曰皇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①嘉靖之世,重建外朝宫殿、朝门前后历时5年,主持其事的是著名匠官徐杲。这次重建是明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耗费浩繁,但明北京宫殿也因此而比较完备。在此34年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乙亥,……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时俱烬”②。次年(1597年)“六月戊寅,三殿灾。……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③。”两场大火相继使内宫外殿化为焦土,要想重新恢复确非易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宫灾后,神宗初居西六宫之毓德(永寿)宫,后移居其西之启祥(未央)宫。《明史·神宗纪二》载:“万历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丙戌,召见皇太子于启祥宫。”《明史·沈一贯传》又载万历三十年(1551年)二月,皇太子婚礼甫成,帝忽有疾,急召诸大臣至仁德门,俄独命一贯入启祥宫后殿暖阁。”其时启祥宫即神宗居所。万历三十年(1551年)二月,经过筹集工料,神宗首先动工重建乾清宫。“万历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甲子,乾清宫成。”①神宗由启祥宫入居乾清宫。其后,万历四十三年(1564年)闰八月又兴外朝三殿之役,四十五年(1566年)神宗卒,其工未果。神宗以后,其子光宗即位不过一月而卒。熹宗(光宗长子)即位后,继续三殿工程,自天启五年(1625年)兴工,“六年(1626年)九月甲午,皇极殿成,上御殿,百官行庆贺礼。”②“七年(1627年)八月乙未,中极殿、建极殿插剑悬牌,遣工部尚书薛凤翔行礼。”③至此,外朝三殿终告恢复,历时2年有余。同月,熹宗卒。此后明北京宫殿未再遭毁灭性的火灾,直至明亡。

    以上所述,仅为明北京宫室火灾最为惨重数事,其实际发生火灾的次数,远远不止于此。《明史·五行志》中北京宫室火灾的记录比比皆是,举凡承天门、乾清宫门、大明门内千步廊、仁寿宫、慈宁宫及西苑无逸殿、昭和殿、万寿宫、大光明殿等建筑都曾发生过火灾。京师东直门、正阳门也曾发生过火灾。明北京宫室多火灾的原因至今不明,笔者推测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与雷电有关。从《元史》中可以发现,元帝常在大都诸宫殿内举行法会,以求“避雷”,可见当时雷电对于突兀平地的宫殿已是严重威胁。明北京宫室比元大都宫殿更加壮丽高敞,《明史·五行志》中关于雷震北京宫殿兽吻、鸱尾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除明确记载为雷击起火的事件外,其他火灾中雷击起火当亦不在少数。其二,与气候有关。明朝大部分时期处于干旱少雨期,特别是明末又发生遍及全国的大干旱。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自然容易发生火灾。其三,明北京宫室普遍用木炭和煤取暖,烟道与墙内木结构过于接近,恐怕也是引起重大火灾的原因。综观明北京宫室火灾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可以推测雷电和取暖不慎大概是屡屡起火的主要原因。不过,有些火灾也可能是宦官为掩盖偷盗劣迹而故意纵火引起的。明代北京大内中也有一定防火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金水河。金水河北自玄武门(宫城北门)之西地沟进入紫禁城,西流南转,复东流经仁智殿前、武英殿前、归极门北、皇极门前、会极门北、文华殿西;复北流东转,自慈庆殿徽音门外,东流经东华门里古今通集库南,从地沟流出紫禁城,汇于护城河。《明宫史》称大内金水河“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天启四年(1624年)六科廊灾,六年(1626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济”。尽管金水河本意是用来象征天汉,但在实际上对宫中灭火有重要作用,这或许是古人寓现实生活于神话的一种手段。尽管如此,由于缺少灭火工具,一旦高十余丈的宫殿起火,肩挑手提的一桶桶河水亦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明北京郊外最大的苑囿是南海子,其址在今北京大兴县南苑,即金建春宫遗址,元代为下马飞放泊,是帝王、贵族狩猎、游娱之地。因北京人习惯上称城内积水潭为北海子,故这里便称南海子。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元代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围以崇垣,广一百二十里,内有海子(湖泊)5处,芦苇丛生,沟渠交错,鹿、獐、雉、兔繁息其中。南海子围垣东西南北各开一门,称红门,其内有行殿,殿旁有晾鹰台。明朝置海户千家在此守视,每逢会猎,则命海户前驱合围。明英宗、宣宗之世,曾屡次修缮海子红桥,并常去游幸,其后疏于管理,渐至颓废。《帝京景物略》载:“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上穆宗)幸海子。先是,左右盛称海子,大学士徐阶等奏止,不听。驾至,榛莽沮洳,宫幄不治,上悔之,遽命还跸矣。”可见明穆宗之世,由于明历朝皇帝偏重于开发北京皇城内的园囿,对于远处于城外二十里的南海子不再重视,因此南海子已趋于荒废。另外,南海子处于永定河下游,经常遭到洪水泛滥之害,这也是南海子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②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
① 见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史论文集》第2辑。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③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⑤ 《明会典》(万历本)卷一百八十一。
①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年第1期。
② 《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七。
①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七、六十八。
②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七、六十八。
③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七十一。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七十一。
⑤ 《明太宗实录》卷八十。
① 《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二。
②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载: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壬寅,诸衙门尚书、都御史等官上疏云:“陛下即位之初,尝升为北京而宫殿未建,文武群臣合词奏请,已蒙俞允,所司抡材川广,官民乐于趋事,良材大木不劳而集……然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
③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①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② 《明史》卷七《成祖纪三》。
③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① 《天府广记》卷五《宫殿》。
① 《春明梦余录》云:“左曰端则门,右曰基化门。”《明宫史》亦云:“左曰端则门,右曰基华门。”但又云:内廷西路“广和右门(北),向东与端则门相对者,曰大成右门”。如此,端则门则应在西。清《国朝宫史》云:“坤宁宫东暖殿之东为永祥门,稍北为基化门,俱东出;西暖殿之西为增瑞门,稍北为端则门,俱西出。明北京坤宁宫诸门号清朝多因之未改,是以基化门当在东、端则门当在西。
① 《明史》卷一百六《沈一贯传》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命营慈庆宫居皇长子。”是其初为皇长子宫。
① 《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五。
② 《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三。
③ 《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
④ 《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四十六。
① 《明世宗实录》卷五百十三。
② 《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五。
③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十一。
①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四。
② 《明熹宗实录》卷七十六。
③ 《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9:13 , Processed in 1.0915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