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北京已是成熟的封建社会都城,坛、庙之制非常完备。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北京宫殿坛庙建成,当时已有太庙、奉先殿(内太庙)、社稷坛、祈谷坛(天坛)、山川坛、文庙(孔庙)、都城隍庙等坛庙。成祖以后,又增建朝日、夕月、先蚕、方泽(池坛)、高禖等坛。 前已言之,明北京太庙在皇城内、宫城之东,即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在宫城西,即今北京中山公园,皆永乐十八年(1420)仿南京之制而建。其初,明先帝神主同堂异室,嘉靖十四年(1535年)尽撤,改于太庙南之东西两侧各建庙。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新庙成,各庙名为都宫,前殿后寝,乃奉安诸先帝神主于新庙。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太庙火灾,坏成祖、仁宗二庙,乃命恢复同堂异室旧制,重建太庙。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太庙成,正殿九间,置有两庑,其南为戟门。戟门东为神库,南为神厨,再南则为庙门。庙门外东南为宰牲亭,正南为神宫监,其西为庙街门,通承天门内。正殿后为寝殿,奉安诸先帝神主,再后为祧庙,藏明帝祖宗神主。明北京社稷坛与故元大都、金中都社稷坛不同,社稷共为一坛。嘉靖九年(1530年)又建土谷坛于西苑豳风亭之西(今北京南海瀛台之北),东为帝社,西为帝稷,后改名帝社稷坛。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 明北京外城,东有天坛(又称圜丘、祈谷坛),西有山川坛,皆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之制而建,其址即今北京天坛、先农坛处。天坛内的主建筑为大祀殿,其初合祭天地于此,嘉靖九年(1530年)命分祀天地,于大祀殿之南建圜丘,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地坛)。圜丘围垣两重,各有4门,其外围垣北门正对泰神殿,正殿藏上帝、明太祖神主,配殿藏从祀诸神神主。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泰神殿为皇穹宇,并撤毁大祀殿。二十四年(1545年)于故大祀殿址(今北京天坛祈年殿)又建大享殿。北京安定门外方泽坛,坛面俱用黄琉璃砖铺砌。围垣两重,各辟四门;其外又有周垣,有坛门。山川坛周四六里,正殿设七坛,两庑设六坛,各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四镇、四渎、四海、钟山之神、天寿山之神、京畿山川、夏冬季月将、春秋季月将、都城隍等神。嘉靖十年(1531年),别于山川坛内南部建太岁坛,正殿曰太岁殿,东庑为春秋月将二坛,西庑为夏冬月将二坛。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山川坛曰天神地祇坛。十七年(1538年)又于山川坛外围垣东南建天神、地祇二坛,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太岁坛西南有先农坛,永乐中建,其内东南为具服殿,殿前为观耕台,台南为藉田。每年春季,明帝在此举行耕藉田之仪,以为劝农。 先蚕坛在北京安定门外,嘉靖九年(1530年)建。每年春季,明皇后在此举行亲蚕之仪,以劝桑事。先蚕坛内坛台东西北三面遍植桑树,还有蚕官令署、采桑台、织堂等建筑。其后,因路途遥远,遂改筑先蚕坛于大内西苑,即金鳌玉蝀桥西端偏南之蚕池。 朝日坛在北京朝阳门外,西向,即今北京日坛;夕月坛在北京阜成门外,东向,即今北京月坛,均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朝日坛以红琉璃砖铺砌坛面,内围垣辟四门,外围垣只辟西、北二门。每年春分,明帝在此祭大明之神。夕月坛以白琉璃砖铺砌坛面,内围垣辟四门,外围垣只辟东、北二门。每年秋分,明帝在此祭夜明之神。 封建帝王为求子息,又筑高禖坛。金明昌六年(1195年),章宗因无子曾筑高禖坛于中都景风门(南东门)外东南。明代,世宗嘉靖中亦筑高禖坛于皇城东、永安门北。其坛全系木制,祭前,坛前陈放弓矢、弓衣;祭毕,女官引导皇后、妃、嫔至坛前,跪取弓矢授皇后、妃、嫔,后、妃、嫔受而将其纳入弓衣。 《明史·礼志四》载,京师所祭者有九庙。真武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以祭北极佑圣真君,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改为灵明显佑宫,在今北京地安门桥东。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祭东岳之神,一般称东岳庙,始自元代。都城隍庙,在今北京城方街。关帝庙,建于永乐年间,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奉旨改建于宛平县之东。太仓神庙,在太仓。司马、马祖、先牧神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于莲花池。宋文丞相祠,永乐六年(1408年)建于顺天府学之西,即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洪恩灵济宫,在今北京西城区灵境胡同,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祭道教徐知证,徐知谔二真君。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废。明成祖谋士姚广孝原从祀太庙,嘉靖九年(1530年)移祀大兴隆寺,后改祀崇国寺(今北京护国寺)。除此之外,明北京内城还有历代帝王庙(今白塔寺东北京159中学),祭历代帝王15人、名臣32人。嘉靖九年(1530年)兴工,十一年(1532年)庙成,费时三年之久。庙内有景德崇圣殿,东西两庑,后为祭器库,前为景德门,其南则为庙门。文庙(孔庙)在今北京首都博物馆,即故元大都孔庙旧址,其西为太学(今北京首都图书馆),即故元大都国子监旧址。旗纛庙在北京山川坛内,太岁坛之东,永乐时建,祭诸旗神。 明北京皇家山陵在今北京昌平县十三陵。其地为山坳,前面开阔,背依青山,树木葱绿,风景优美。《明史·成祖纪二》载:“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此即明北京营构山陵之始。除景泰帝以外,在此埋葬明成祖以下13位皇帝,即明成祖之长陵、仁宗之献陵、宣宗之景陵、英宗之裕陵、宪宗之茂陵、孝宗之泰陵、武宗之康陵、世宗之永陵、穆宗之昭陵、神宗之定陵、光宗之庆陵、熹宗之德陵、思宗之思陵。明朝诸帝山陵规制不一,明成祖长陵规模最大,自仁宗以后规制渐减。但从世宗永陵开始追求奢华,明神宗定陵竟花费白银800余万两,这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上下的侈靡之风有密切关系。1956年,考古学者发掘了明神宗定陵,其地面建筑有稜恩殿门、稜恩殿、明楼、宝城等;地下玄宫有墓道、金刚墙、石券门、前殿、中殿、后殿、左配殿、右配殿。今北京十三陵仍保存完好,成为一处著名游览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2:07 , Processed in 1.1125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