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北京宫室和西苑、南苑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清代的北京城,与明代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城郭城门仍旧。皇城和宫城最大的变化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扩建了天安门(原承天门)前的宫廷广场。《国朝宫史·宫殿一》载:天安门外,“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重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五年(1760年)工竣,又增筑长安左门外围墙一百五十五丈,长安右门外围墙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各设三座门。”即在长安左、右门外分别加筑一道围墙,从而将门外街道也括入天安门前广场之内。除此之外,皇城、宫城大多承袭明代旧制,只是个别城门名称有所改易,如承天门改称天安门,玄武门改称神武门,大明门改称大清门,北安门改称地安门,等等。由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撤离北京时放火焚烧了宫室,所以清朝定都北京后需一一重建。也有一些增建的宫殿,但数量不多。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占领北京并决定在此建都后,立即着手修复北京宫室。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即决定迁都后一个月,命重建内廷皇帝居室乾清宫。次年(1645年)五月,乾清宫成。清朝又续建原皇极殿、皇极门、中极殿和位育宫等建筑。同年,又改皇极门曰太和门、皇极殿曰太和殿、中极殿曰中和殿、建极殿曰保和殿。顺治三年(1644年)十月,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育宫、体仁阁(明文昭阁)、弘义阁(明武成阁)、太和门、昭德门(明宏政门)、贞度门(明宣治门)、协和门(明会极门)、雍和门(明归极门,乾隆元年改曰熙和门)落成。这样,外朝三殿区基本完备,余下的工程并非急务,可以从容营建了。顺治四年(1647年)午门上之五凤楼建成。八年(1651年)九月,重建承天门并改曰天安门。九年(1652年)七月,修皇城北安门并改曰地安门。十年(1653年),重建慈宁宫。以为皇太后居所。十三年(1656年)闰五月,内廷三殿和东西六宫中靠近中路的景仁、承乾、钟粹东三宫和永寿,翊坤、储秀西三宫整体建成,皆沿用明代旧称。由此,清北京内廷区也较完备。十四年(1657年)十月,大内昭事殿、奉先殿建成。奉先殿在清朝仍为内太庙。

    康熙之世,清朝对北京宫室续加经营。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午门和天安门之间的端门,其制与天安门同。又因太和殿、乾清宫分别是外朝、内廷正殿,所以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太和殿,乾清宫;①并且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重建太和殿,可谓不遗余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内廷西路西二长街之西的启祥、长春、咸福三宫,二十五年(1686年)又重建内廷东路东二长街之东的延禧、永和、景阳三宫。至此,内廷东西十二宫完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重建坤宁宫东西暖殿和乾清宫两旁之昭仁、弘德殿。至此,清北京大内外朝、内廷宫殿基本恢复明代旧观。外朝中路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内廷中路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殿,东西两路各有六宫。康熙时,还在奉先殿之西建毓庆宫,为皇太子居所;又在明仁寿宫旧址建宁寿宫,为皇太后居所。

    清北京皇宫在顺治、康熙两朝虽尚属恢复阶段,但其宏伟壮丽在世界上已堪称一流。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为俄国使节出使中国,并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入京觐见康熙皇帝,其《漫记》述云:“(北京)皇城之瑰丽与雄伟,使欧洲所有皇宫都相形见拙。……(皇宫)里有豪华的宫殿,宽阔的御花园、参天的树木、小溪、假山……皇宫里有许多汉白玉石狮,做工精巧细致,还有许多亭台楼阁、精妙的小桥,以及其他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宫中所有的建筑均用黄色——皇帝的标志——琉璃瓦盖成。木制品都是镏金的,或髹以别的色彩,表面再涂一层中国漆。宫殿的建筑结构与欧洲不同:一般为砖墙,木制天花板支撑在高大的圆柱上,柱上有精巧的浮雕,并以镏金粉饰,大梁上有五彩缤粉的绘画。……总之,中华帝国一切稀世珍宝,皇城里无不应有尽有。另外,国外进贡的所有珍宝也都收藏在这里。所以,整个皇城犹如一座宝山,拥有的珍宝璀璨夺目,举世无双。”①元世祖之世到达中国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称元大都宫殿“宏伟壮丽,气势轩昂”,“其宽广的程度,前所未闻”;又称元大都城区“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如果把马可·波罗和尼·斯·米列斯库的描述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作为一座伟大的城市,在元朝至清前期的400余年间,其宏伟壮丽始终在世界上占据首位。

    清北京宫室真正发展并达到顶峰是在乾隆之世。乾隆皇帝即位后,改其过去居住过的乾西二所为重华宫,其址在内廷西二长街之北。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重华宫,旧为乾西二所,高宗(乾隆皇帝)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屡经缮治,耀以璿题。”重华宫内有崇敬殿、乐善堂、重华宫、芝兰室、葆中殿、古香斋、浴德殿、抑斋、漱芳斋等建筑。自乾隆以来,“岁时酬节,锡宴联吟,开笔书福,皆在此宫”。乾隆五年(1740年)建大内建福宫,其址在内廷西路咸福宫之西。乾隆皇帝自述其建此宫缘由云:“昔皇考大事(即丧事),常居养心殿,二十七月后始居御园,宫内凡经两夏。彼时年力正壮,虽烦暑不甚觉也。后葺建福宫,以其地较养心殿稍觉清凉,构为邃宇,以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寄制,然亦不忍宣之于口。”实际上,皇太后死后乾隆皇帝也没有居此守制,而是“不得已而从王大臣之请”居御园守制。因此,只好自责:“缺礼实已多,永言志吾愧”①。《养吉斋丛录》载:建福宫“后为惠风亭,又北为静怡轩,盖寝宫也。轩西室曰四美具,轩后为慧曜楼,西为吉云楼,楼西为敬胜斋,斋西室曰德日新,斋中亭曰风雅存,西为碧琳馆,馆南为妙莲花室,室南为凝晖堂,堂南室曰三友轩,堂之前为延春阁。阁前叠石为山,岩洞磴道,间以古树丛篁。山上亭曰积翠。山左右列奇石曰飞来、曰玉玲珑、曰鹫峰。南有静室曰玉壶冰。其间幽邃静丽,各极其胜。花竹树石,布列远近,其规制与内宫殊不同也。”从而给格局肃穆但又有些呆板的宫殿区带来一些新鲜的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皇太后圣寿节之故,又分别重修和建筑了内廷西路之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寿康宫在慈宁宫西。寿安宫在寿康宫北,本明代咸安宫,至此改建为寿安宫。寿安宫内有春禧殿、寿安宫、暖阁等建筑。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为准备禅位后养老之所,又重加增葺康熙时所建的宁寿宫,四十一年(1776年)落成。乾隆皇帝《御制宁寿宫铭》云:“兹新葺宁寿宫,待予归政后居处则为太上皇临御之所,宜有前殿受贺。因题额曰皇极殿,制用重檐。而宁寿宫之榜,则移于后殿云。”宁寿宫宫垣南北一百二十七丈,东西三十六丈。其内分前后两部分,南为皇极殿、宁寿宫,北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堂、遂初室等建筑。大概是因为乾隆皇帝禅位后将居于此,故宁寿宫仿照大内外朝、内廷之制而建筑。乾隆皇帝退位以后,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交泰殿被火焚毁,次年(1798年)十月建成。其时乾隆皇帝尚在世,亦当身与其事。此外,外朝东路的文华殿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文华殿之北创建文渊阁,以贮存四库书籍36000册。经过乾隆皇帝60余年的经营,清北京宫室达到极盛。明北京大内除中路外,东西两路宫室比较稀疏,特别是东北隅更为空旷。清朝在慈宁宫西建寿康宫,乾西二所建重华宫,咸福宫西建建福宫,东北隅建宁寿宫,使宫殿布局更加丰富。

    清代,除于皇城内的宫城有所建筑外,景山、西苑两处也有所增益。

    景山即明代万岁山,又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改称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景山,改建寿皇殿于景山中峰以北。十五年(1750年)寿皇殿绮望楼建成。明代时景山诸峰只有磴道,别无亭阁,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于景山并峙五峰之上各建一亭:正中主峰上建万春亭,规模最大,三重檐,四角,黄琉璃瓦铺顶。靠近主峰的东峰上建观妙亭,与之对称的西峰上建辑芳亭、都是重檐,八角,绿琉璃瓦铺顶。最外侧的两小山峰,东峰上建周赏亭,西峰上建富览亭,都是重檐,圆形,蓝琉璃瓦铺顶。主峰上的万寿亭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最高点。

    清代北京西苑即明西苑旧址。太液池琼华岛山顶的广寒殿,在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早已塌坏,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为了加强北京城内警备,即于广寒殿旧址建白塔,设信炮。白塔(即今北海公园白塔)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六年(1751年)又重修琼华岛,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荫”碑立于岛上东侧。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阐福寺于太液池西北角的五龙亭以北,寺内有大佛殿,塑有高大佛像,镶嵌无数珠宝,1900年义和团事件中被八国联军劫掠一空。二十二年(1757年)于太液池东岸建画舫斋及濠濮涧,并以山石堆砌太液池三海沿岸。二十三年(1758年)于南海南岸建宝月楼,即今中南海南门新华门。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贺其母八十大寿,于太液池北岸极乐界之北建万佛楼,楼七楹三层,有一万个大小佛洞,每个洞里都有一个金色无量寿佛,在义和团事件中也全部被八国联军盗走。琼华岛正南隔水相对的团城,明代时上有承光殿,康熙八年(1669年)倒塌,次年(1670年)修复,乾隆十一年(1746年)复加改建,极为精致。承光殿后面东侧有古籁堂和朵云亭,西侧有余清斋、心香亭和镜澜亭。团城东西两边各有一门,东曰昭景门,西曰衍祥门。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制造的巨大玉石酒瓮“渎山大玉海”原置于琼华岛广寒殿,明代广寒殿倒塌后,玉瓮流落于西华门内真武庙内,道人用作菜缸,清乾隆十年(1745年)寻回置于团城。

    南海子,清代又称南苑。明代辟为四门,清代增辟为九门:正南曰南红门(今北京大兴县南大红门),东南曰迴城门(今北京大兴县大回城),西南曰黄村门(今北京大兴县黄村),正北曰大红门(今北京丰台区大红门),稍东曰小红门(今北京朝阳区小红门)正东曰东红门(今北京通县海户屯西南),东北曰双桥门(今北京大兴县双桥),正西曰西红门(今北京大兴县西红门),西北曰镇国寺门(今北京丰台区镇国寺)。大红门内有更衣殿,二道门,大殿三间,乾隆三年(1738年)建。其南为地藏庵,东为小龙王庙。从小红门内稍西有元灵宫,顺治十四年(1675年)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其外为山门,内为朝元门,门内为元极殿,圆殿重檐,奉玉皇上帝。殿后为元佑门,门内为凝始殿,供奉三清四皇像。凝始殿东有翊真殿,供奉九天真女梓潼像;西有祇元殿,供奉三官像。据说是仿照大内西苑大光明殿而建。小红门西南有旧衙门行宫(今北京大兴县旧宫),建自明代,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加修建。有宫门,门内前、中、后殿三重。后殿有荫榆书屋,清帝在南苑读书之所。旧衙门行宫西有永慕寺,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东有德寿寺,顺治十五年(1658年)建,后毁于火灾,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加修建。德寿寺西南一里左右有关帝庙,创自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东南二里左右有永佑庙,康熙十七年(1678年)建。南红门内一里左右有南宫,又称南红门行宫,宫门二重,内有前殿、后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南宫西北即晾鹰台,高六丈,周长一百二十七丈,清帝在此举行阅兵大典。《养吉斋丛录》载:“南苑举行大阅之典,世祖(顺治)二次,圣祖(康熙)十二次,世宗(雍正)二次,高宗(乾隆)四次,仁宗(嘉庆)二次。”届时,满、蒙、汉八旗兵皆至,以阅兵大臣统领其事。此外,春猎时在晾鹰台还有杀虎之典。晾鹰台北六里左右有宁佑庙,雍正八年(1730年)建,内有殿二重,大殿供奉南苑安禧司土神像。镇国寺门内约五里有新衙门行宫,在南苑西北隅,建自明代。宫门前有二座铁狮子,是元代延佑元年(1314年)旧物。宫门一道,宫殿二重。黄村门内东六里左右有团河行宫,以行宫内有团泊而得名。团泊旧南北宽六十余丈,东西五十余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加以疏浚,复拓宽数十丈。其水南流出苑墙外为团河,又东入凤河,东南流,与永定河会合。在疏浚河道的同时,又于团泊之旁构筑行宫。团河行宫有宫门一道,其内前殿曰璇源堂,后殿曰涵道斋。此外,还有鉴止书屋、东西配殿、六方亭、过河亭、云随亭、水榭、龙王庙等建筑。团河行宫是南苑内最大的一处行宫。

    南苑与大内西苑、西郊畅春、圆明等园略有不同,清帝除在此避暑纳凉外,主要还于此狩猎、习武、阅兵。清王士桢《居易录》云:“国制每岁五月临幸南海子,观八旗走马,上御晾鹰台,自六十里外万骑争驰,齐至台下,以先至者为最,赏内府采缎至数十匹,以下赏各有差。”这是说的清初的情况。康熙以后,因有畅春园,继又拓广圆明园,清帝遂不常至南苑。


① 重建过程大致是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兴工修太和殿,康熙皇帝御乾清门听政。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又修乾清宫,康熙皇帝复移御武英殿听政。同年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成。
① 尼·斯·米列斯库:《中国漫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页。
① 《日下旧闻考》卷十六《国朝宫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09:47 , Processed in 1.0861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