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部无言明宫史——明十三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背倚天寿山,呈三面环山之势,方圆达100平方公里,葬有明13个皇帝,另有妃子墓6处、皇子墓1处,统称“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园。

    明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到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共传位16个皇帝。其中朱元璋死后葬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其墓葬自成历史之谜;景泰帝朱祁钰在明史“夺门之变”中死去,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余下的13个皇帝,全都葬在天寿山附近。从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前后240年,天寿山下明陵的修建工程几乎从未间断。从天寿山南面的龙、虎二山中间的神道,进入陵区,其安葬顺序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祐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熜)、照陵(穆宗朱载垕)、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陵区的附属建筑如行宫、拂尘殿、祀祭署、神宫监、宰牲亭、果园遍布陵区,不仅反映了明代皇陵墓葬的规制,还表现了明代园林清幽的风格。

    在明代,十三陵曾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禁区,明王朝曾沿陵区四周的10个山口,建有边墙和敌楼,由重兵日夜守卫,多时达数万人之众。《大明律》曾规定:陵区内不得伐树、取土、采石,违者处死。尽管后来遭到兵火及自然的焚毁,但明十三陵整体建筑格局及大量地面、地下文物还是极其丰富的。因十三陵而产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瑰丽多彩的。在这里构成的十三陵地区墓葬文化,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彩,同时也留下了封建社会丑陋、罪恶的实证。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自1407年开始选择陵址,到1409年选定,历时二年,礼部曾收到许多陵址提案,均被明成祖朱棣否定。据说最先选在昌平小汤山一带,因成祖姓朱,与“猪”谐音,猪是怕烫的,故废掉;口外的屠家营北有座龙窝,风水极佳,但因怕猪进了屠家被宰而废去;又有昌平西南的羊山,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还是不能用。最后由江西宁都风水先生廖均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首席选择家)选定昌平县的黄土山,山前有座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子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加上黄土山的风水,朱棣亲往勘察,认为猪到了这里,有糠(康)、橡子吃,还有泔(干)水渴,是朱家万世发展的吉地,遂被认定为陵址。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故事,其实关键还是由黄土山地势所决定的:这里群山环绕,如拱如屏,中部平坦宽阔,水土丰厚,山南开口处两端又有虎山和龙山二座,形势虎踞龙盘,而黄土山又恰似一张大椅子圈。朱棣为自己选定的长陵陵址,落在“椅子”中央。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皇帝利用墓葬,大肆渲扬君权神授与风水造化,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长陵,背依天寿山,在十三陵诸陵建筑年代最早,也是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帝陵墓。其陵前方后圆,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祾恩门、祾恩殿、明楼三重院落,通进深约350米。长陵的修建用料严格,施工精细。尤其是用楠木建造的祾恩殿,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5间,仅殿内面积就有1900多平方米。32根金丝楠木柱,高约12米,胸径都在1米上下,不施油彩,朴实无华。整座殿顶由60根楠木大柱承托,站在殿内,犹能闻到阵阵楠木幽香。此殿已成为我国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永乐十一年(1413),长陵地下玄宫建成,遂将已死6年的皇后徐氏(明开国元勋徐达长女)棺椁在皇二子(汉王)的伴送下,迁葬昌平天寿山长陵。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第5次亲征,6月抵达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和林故城东北),因粮草不济班师回京。7月在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今内蒙古多伦县境内)驾崩,时年65岁。由于死的突然,随行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等商定,密不报丧。返回京城途中“朝夕起居进食如常仪”。8月回到北京,12月重新打开地下玄宫的陵道,将朱棣葬入。正因为有了一段朱棣死后的秘密,自明以来,流传了几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认为长陵没有朱棣遗体,葬的只是他生前的一杆花枪。朱棣本人追击敌人进入一洞穴后,再也没出来,只留下一杆花枪。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献陵所葬仁宗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在位仅9个月。临终遗诏:“务从俭约”,所以献陵的总体规模比长陵小得多。随葬皇后张氏,据野史记载:洪熙元年(1425)四月初七,适逢中宫张皇后的生日,即“千秋令节”。贵妃郭氏理当前往祝贺,并向皇后敬酒,但皇后没有喝,而在场的仁宗皇帝见状就对皇后说,这还有可疑吗?随即把那杯酒饮下。郭氏见状大惊,回宫后自缢而亡。不久,仁宗也一病不起,当年崩逝。张皇后大难不死,活了60多岁。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后,在修自己的景陵时,其规模也没超过献陵。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除长陵,就算永陵和定陵了。

    永陵是世宗朱厚熜与陈氏、方氏、杜氏三后妃的合葬陵寝。据载:朱厚熜15岁即位,年号嘉靖,在位45年。他原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武宗无子遂遗诏迎他继帝位。即位不久,就以“礼从义起”为根据,不顾朝臣的反对,把已去世的生父兴献王追尊为兴献皇帝,生母蒋氏尊为皇太后,欲重修其父母坟园,荐号显陵。这便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义之争”。在这场争论中,世宗曾下令抓了190余人,当场打死17人,平息了“皇考之争”,使他的旁系身份变成了正系。朱厚熜极喜炼丹术,为求长生,他在后宫与一些术士炼丹服石。据说炼丹的原料除水银等矿物之外,尚需用少女的初潮经血为配伍。史载:嘉靖年间(1522—1566)在全国范围内曾多次数以百计地采选8至14岁的民女入宫,一些宫女因前途无望而自杀身亡。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宫闱之变”。世宗在端妃曹氏宫中酒后酣睡,宫女杨金英等人用绳子紧勒他的脖子,以为他已被勒死,众宫女便散开了。皇后方氏得知此情赶到现场,将其救活。后来杨金英等20余人,不分首从皆“磔之于市”斩首示众。世宗惊吓之余忙迁出皇宫,住进西苑万寿宫达24年之久,直到临终前,才返回乾清宫。世宗在修建永陵期间,曾11次亲往查看,永陵形制“壮丽精致、长陵不及”。因其崇尚道教,永陵地宫即按道教的“九重法宫”而建。传说在一次查看期间,登上阳翠岭回望自己的寿宫,问道:“我的陵修完了?”扈从朝臣赶紧答道:“内垣之外尚有一道外罗城未建。”这样,永陵又比长陵多了一道外围墙,形成重门重墙的特点。

    定陵是万历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两后妃的3人合葬陵寝。朱翊钧是明执政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共48年),万历十二年(1584),22岁的万历帝朱翊钧便仿照他祖父的陵墓——永陵来建造自己的陵寝。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建成,历时6年,耗银800万两,等于当时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主要建筑与永陵相仿,但其规模以及物料选用之严,施工做法之精,许多地方都超过了永陵。清代学者梁份考查了十三陵后,肯定了定陵的俊丽壮美,认为定陵的建造是“竭内府之金钱,穷工匠之巧力”,是十分贴切的。然而历史上,定陵建成后,却一次次遭到大火焚烧。据载: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京路过十三陵时,曾放火烧了康、定、昭三陵,定陵的地面建筑尚未完全烧毁。清军入关后,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报复万历帝曾拆毁金代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境内)的祖陵,也将定陵的祾恩殿等地面建筑拆毁。乾隆时,为缓和民族矛盾,以拆大改小的方式,重建了永陵、定陵的地面主要建筑。1914年,十三陵的豪绅们为争陵区管理权,定陵又被点了一把火,据说大火三日不熄,祾恩门和祾恩殿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柱基,地面建筑被烧得精光。在定陵地宫东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定陵村圈门的半截石柱。如今,定陵村的旧址上,早已成了一片果林。

    定陵的发掘自1956年5月开始,经过一年艰辛的努力,定陵“地下宫殿”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朱翊钧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金冠本名翼善冠,通高24厘米。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冠上部镶嵌了两条金龙戏珠,神态生动。据载,万历年间,朱翊钧每逢游幸,他都喜欢带一种金累丝的束发冠,上有蟒龙盘绕,价值千金以上。金冠的出土,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凤冠共有四顶,外形差不多,每顶嵌镶珍珠500粒以上,宝石150粒左右。据载,明朝定制,皇后凤冠为9龙4凤,但定陵出土的凤冠,有的竟是12龙9凤。看来朱翊钧宠爱皇后,到了不惜破坏祖制的地步。

    十三陵中,唯有思陵最简,是由田贵妃坟园改建的。崇祯帝朱由检17岁登基,17年后,李自成率部进京,朱由检在万岁山的寿皇亭自缢身亡。李自成曾命手下将朱由检及周皇后一并葬入十三陵区内田贵妃墓中,但抬运军卒仅到昌平城下便“弃棺而返”。最后由昌平州吏目赵一桂等10人共捐铜钱340千,雇夫挖开田贵妃坟园的墓道,将朱由检、周皇后葬入。朱由检有棺无椁,不得已便将田贵妃的椁移为崇祯帝用,然后覆以封土。清初,清王朝为笼络汉族贵族,按明皇陵规制加修了地面建筑,称之为思陵。

    值得一提的是自奴隶社会以来盛行的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被他废除了。朱祁镇一生没做多少好事,废除殉葬制度,却是被公认的一件好事。据《明史·后妃传》载:朱祁镇临终遗诏称: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后世子孙不要再搞了。从此中国墓葬将禁止用人殉葬定为制度。据传这与明史上的“土木之变”还有关。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大举南侵,宦官王振企图侥幸获得边功,挟持英宗亲征,结果兵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英宗被俘。不久,郡王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返京入居南宫达七年之久,名曰太上皇,实则被关,宫门被锁,连院里树也被砍伐精光。钱皇后与其同住,经常做些女红,对英宗百般体贴照料。据说英宗深为感动,“夺门之变”英宗再次登上帝位,临终遗诏中,留下了“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尽天年。……他日寿终宜合葬”。同时废止嫔妃殉葬制。在此以前的三陵(长陵、献陵、景陵)中,嫔妃殉葬还是很严重的,这就是十三陵中的“东井”、“西井”。据载殉葬的人在死的那天,要先去赴宴,饭后被带到一个殿堂里。这时,哭声震天动地,这些普通宫女被押上小木床上,太监用梁上吊下的绳套套住宫女头,撤掉小木床,被缢而亡。死后装入棺椁,放入砖穴(“井”,无墓道)。殉葬的宫女受嫔妃封号,她们的家属亦被称为“朝天女户”,授以一定的官职。据载:长陵殉葬30多人,献陵5人,景陵11人(一说10人)。

    如今,明十三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在这里,不仅可以回顾明代的兴亡史,还可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1.08718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