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北京的故居先后有五处:缎库胡同、钟鼓寺胡同、陟山门胡同、米粮库胡同和东厂胡同,住处越来越宽敞。有文章谈起胡适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4号住着(胡)适之先生。”有了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这样的文化名流作邻樱??视痔焐?每汀⒑媒煌??媸恰疤感τ泻枞澹??次薨锥 绷恕?p> 缎库胡同8号 1917年9月,胡适在北京,最初住在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这里离当时的北京大学不远,住宅是普通四合院,房子不大,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中间是居室,旁有耳房,厨房很小,厕所更狭。院落也不宽大,栽一二株小树,数盆夹竹桃。两厢房为客室及储藏室,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室内家具陈设也很简单。那时各大学都长期欠薪,教授生活较清苦,胡适的经济也不宽裕。后来,胡适出版的著作日多,销路一好,收入就多了起来。在这时期,他到国外去了一次,住了10个月,不断讲学挣了些钱。缎库胡同8号是与同乡高一涵合租的。三个月后,胡适回家乡结婚,没度完蜜月就回到了北京。胡适想把妻子和母亲接到北京来,那样以前租的房子就不够住了。 钟鼓寺胡同14号 钟鼓寺胡同位于东城区西部,北起后局大院,南至嵩祝院北巷,东邻北河沿大街,西靠腊库胡同,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明时钟鼓司设此,故称。钟鼓司是明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出朝钟鼓”及有关娱乐活动。“司”清末讹为“寺”。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钟鼓司,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此巷明、清时多居住皇宫勤杂人员。民国后沿称,胡适曾住过钟鼓司正房。1949年后称钟鼓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1918年3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共有17间房屋,一进门是9间正房,两侧为厢房,旁边有耳房,正房是寝室和书房,两厢为客房及会客室。五间偏房作厨房及佣人住处。厨房比较小,庭院也不算宽大,有几棵小树,几盆夹竹桃。那时,胡适任教不久,又是新婚刚过,尚无多少积蓄,因而租赁了这座普通的四合院。 3月11日,胡适写信给母亲,谈起准备在北京租赁一所较大的四合院:“……今天下课后,出去寻房屋,寻了两处,一处约有十七间,价钱太贵了,房子又太旧了,故不曾和他还价。一处有房十间,都还新,似乎还合用。我问他价钱,他开口要了二十五圆一月,大约二十一二圆可以租下。明天再去问问看。若让至二十圆,我便租了。现住的房子太坏了,太不紧密了,所以要搬家。”3月13日、27日,他在写给江冬秀的信中说明,在靠近北京大学红楼的地方,已看完了一所房子,地方离学校很近(与江朝宗住宅相隔一巷)。已付了定钱,预备搬进去住。房租每月20银圆(合今人民币约800元),确实很便宜、很划算。 陟山门6号 后来,林觉民的住宅出让,房子在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陟山门的房子是官僚政客的公馆。房子宽敞了很多,院子也大,气派也两样了,有长廊,厨房中有机井。林觉民原有的家具陈设及皮沙发等,也被胡适全部买过来了。 米粮库4号 胡适的朋友越来越多,书籍也越来越多,陟山门的房子又不够用了,于是他又找到米粮库4号的房子。此房较陟山门的房子更为宽大,院中嘉树成荫,清新整洁,有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房间不仅高大,为数亦多。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此时皆住于他家。 1930年胡适一家搬回北京,住米粮库4号。曲折的米粮库胡同,在过去皇城一隅,它的形成大概是在明朝,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米粮库胡同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胡适原想把老母亲和新婚妻子接到北京来共同居住。“大家庭团聚、世代同堂”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美梦,胡适的老母年老多病,不肯北上,只有妻子一人来京。为照顾婆婆的病,妻子江冬秀到6月上旬才成行。胡适按月寄30圆赡养老母,有时寄的多些,或托人带些药品、食品之类,以尽孝心。 在地安门大街上,边打听边走,找到米粮库胡同,胡适的故居4号离胡同口不远,走进这个小院已经完全看不到任何古老的院子的痕迹。拥挤的红砖屋子鳞次栉比,门口是几个带着异乡口音的收废品的青年人,没有人理会我的进入。门旁电表、报箱挂满墙壁,门内每家的防盗门寂静地迎接着探访的人们……向对面一个大门边的军营哨兵打听,他微笑着告诉,他不知道这里的历史。 胡同里很安静,尤其在那片宽阔的空场里,感觉就更明显。放学的少年从窄窄的巷子中走了过来,和旁边饱经了岁月的老宅门融在一起,确实也是浪漫的图画。 从胡同里可以望见景山上的亭子,在暮色的笼罩下,温和便成了主要的情调。紫禁城在景山另一边,在这里看不到,但暮日之下的景色肯定是不同的,毕竟古老的宫殿反射出来的是华丽,而这里则更多的是一种来源于市井百姓间的朴实。 东厂胡同1号 抗战爆发,胡适只身赴美。抗战胜利后,胡先生回国任北大校长,改住东厂胡同1号。此房黎元洪曾住过,这是他在北京的最后居所。胡适的故居早已拆毁,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家单位。抗战胜利后,黎宅被划归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岁月变迁,黎宅从军阀居所变成了鸿儒云集之地。 当时的黎氏故居共分四路院,每一路院都各有四进套院。最东边是花园,花园西面是黎氏家庙,再往西是黎家住宅院落,最西边是家里的花窖与仆人的住处。胡适住在黎氏居家院落的中间一座四合院内。那一路居家院落,除了住过胡适,还住过北京大学的其他教授,比如傅斯年、范文澜,再比如吕叔湘、罗常培等。梁思成、郭沫若、季羡林等学者、作家也曾在这里工作与生活过。 在夕阳下,从美术馆的十字路口走过去,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犹如梦境。一个专门收垃圾的车在胡同口,用大喇叭喊着。这个大院的楼在重新装修,围栏和防护网遍布周围。在后门前,墙上挂满各种单位的牌子。一个戴眼睛的男子告诉我,里面已经没有任何历史上的遗迹了,都是新建的建筑。“是吗?那多遗憾。”历史的遗迹就这样黯然消逝了,也许这种寻访的过程,本来就是充满悲凉与痛苦的过程。 无论是缎库胡同、米粮库胡同、钟鼓寺胡同、陟山门街,还是东厂胡同,它们紧邻着古老的紫禁城,没有过分的华丽。胡适一生都与平和为伴,因为这就是他的性格,虽然,曾经会有不合时宜的言语,但历史会如实记录他的人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00:55 , Processed in 1.0870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