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平谷二千二百年建置的变迁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柴福善

    平谷,具有几万乃至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具有二千二百年的建县史,可谓历史悠久。平谷地区,夏商周三代,地属冀州或幽州。春秋战国属燕国之地。战国后期,燕国置上谷、渔阳等五郡,平谷地区属渔阳郡地。秦统一六国,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平谷地区依然属于渔阳郡。战国、秦及汉代的渔阳治所,在今密云县西南。唐代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诗句,正写此地。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前195)春,始建平谷县,隶属渔阳郡。《汉书·地理志》记载渔阳郡有十二属县:"渔阳郡,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平谷县是其中之一,那些县或撤或并早已名字不存了,独平谷延续至今。其建县背景与时间,明代蒋一葵著的《长安客话》写到:"平谷在盘山西,故称盘阴,本古渔阳郡地。汉初封卢绾于此,绾亡始置县。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一方面说明平谷因地形而得名,另一面说到了平谷置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平谷县志》也有相关记述:"汉高祖封臧荼为燕王,五年灭荼,以其地封卢绾。十二年绾亡,复为渔阳郡,领县十二,平谷其一。邑名平谷自此始。"那么,卢绾是干什么的呢?他与刘邦同里,和刘邦一起起兵反秦定天下,后封长安侯,高祖五年(前202年)立为燕王。后卢绾因与反将陈豨暗通,高祖于十二年(前195年)二月,派樊哙率兵攻打卢绾。四月,高祖病逝,卢绾于是带领自己的家人及属下数千人,逃亡到了匈奴。《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记载:"汉十二年,……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于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 '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汉书》所记与此大致相同。由"绾亡始置县" 来看,亡是逃亡之意,而非死亡,因为卢绾确是逃到匈奴了。既是说卢绾逃亡匈奴时开始建平谷县,其目的无疑是为加强燕地或是北方对匈奴的防护了。而卢绾是于四月逃亡,这里的四月,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或旧历,相当于今天阳历的四五月间。所以,平谷建县时间,当在公元前195年春。四五月间正是我们这里的春天,因此说"春"也许更为准确,我们毕竟不知卢绾是于四月哪一天逃亡匈奴了,也就不好确定是现在的四月还是五月了。当时的县城应在今山东庄镇大、小北关村南。后元二年(汉武帝刘彻,前87),汉武帝死后遗诏封大司马霍光为博陆侯,今北城子村东汉城遗址即是霍光封城博陆城。西汉末期,古北口外渔阳郡所属滑盐县曾迁至博陆城,东汉明帝时改名盐田县,后并入平谷县。
  刘秀开创东汉,为光武帝,仍设渔阳郡。《后汉书·志·郡国五》记载渔阳郡:"渔阳郡秦置。雒阳东北二千里。九城,户六万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万五千七百四十。渔阳有铁。狐奴、潞、雍奴、泉州有铁。平谷、安乐、 虒 奚、犷平。"平谷为渔阳郡所辖的九县之一,县城已迁于今平谷城处。故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才写到:"(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抱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应是西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虒 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迳博陆故城北,又屈迳其城东,……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说明至北魏郦道元时,平谷有两座故城,一是大小北关村南的故城,二是现在县城地方的故城,因北魏初年平谷县并入潞县,故城尚存。
  三国魏,渔阳郡并入燕国,仍置平谷县。《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中,在"三国魏"下也列了平谷县。
  晋初省平谷县,后复置,属燕国。《晋书·纪志》记载,燕国汉置,孝昭改为广阳郡。统县十,户二万九千。包括蓟、安次、昌平、军都、广阳、潞(今通州)、安乐(今顺义,蜀主刘禅封此县公)、泉州、雍奴、狐奴。十县中未有平谷,复置当在晋以后。而《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中,在"晋"下写道:"平谷县,初省,后复置。" "后复置",一理解为晋代就已经复置,但未注明何时复置。晋265至420年,共155年,期间何时省平谷县,何时复置呢?二可理解为晋以后所复置,这需进一步研究。新编《平谷县志》认为西晋初省平谷县后,地属燕国潞县。
  北魏初,平谷属渔阳郡,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跋焘,446年)省平谷县,并入潞县。东晋于420年亡,南相继有宋齐梁陈,史称南朝,420至589年。北拓跋氏(后改元氏)于386年正月建国,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北魏386至534年。后又有东魏(534至550)、北齐(550至577)、西魏(535至556)、北周(557至581)政权相继存在。史称北朝。《魏书·地形志》载:"渔阳郡秦始皇置,真君七年并北平郡属焉。领县六,户六千九百八十四,口二万九千六百七十。雍奴二汉属,晋属燕国,后蜀。真君七年并泉州属。有泉州城、雍奴城。潞二汉属,晋属燕国,后蜀。真君七年并安乐、平谷属焉。有乐山神。无终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又无终城、狼山。渔阳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渔阳城、□乐城、桃花山。土垠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北平城。徐无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徐无城。"此处记载很明确,也很具体,说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以前平谷县确实存在,而北魏建国于386年,与东晋420年灭亡时,两个政权并存了34年。如果北魏初年复置平谷县,那么,东晋政权依然存在呢,也就可以理解《畿辅通志》上述的记载了。而《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北魏"中的"太平真君七年省平谷入潞县"的记述,当出自《魏书》了。而《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潞县北平谷故城,为石赵所置。"石赵"即十六国的后赵(319至351),建都于邺城,那时那些小政权走马灯似的更迭,很短暂,留下的资料很少。如此说来,北魏所省者是后赵的平谷县么?新编《平谷县志》"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移至今通县北小营村,隶渔阳郡"之说,当本于此。另外,北魏年间,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乡上镇村,东魏省。
  隋(581至618)时,平谷地区属无终县。晋初所省平谷县,并入潞县,那时所省的平谷,当主要在今通州地区。隋时将潞县并入涿郡管辖。今平谷地区应该在无终县境内。《隋书·地理志中》记载:"渔阳郡开皇六年(隋文帝杨坚,586年)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大业(隋炀帝杨广)初府废。统县一,户三千九百二十五。无终后齐置,后周又废徐无县入焉。大业初置渔阳郡。有长城。有燕山、无终山。有泃河、洳河、庚水、灅水、滥水。有海。" 无终县,应该是今天天津蓟县,但境域要比今天的蓟县大,从有泃河、洳河可以看出,今天的平谷地区应在其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平谷县志》也如此写到:"《隋书·地理志》:无终县有泃河、洳河。按:一郡只统一县,泃、洳皆平谷水名,则是时平谷又省入无终矣。"《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隋"中有"渔阳郡,开皇十六年徙置玄州,大业初改为郡。无终县,州郡治,大业末改名渔阳。""开皇十六年"与《隋书》"开皇六年"记载有出入,还先以正史《隋书》为准。
  唐时,设幽州范阳郡,《新唐书》记载,幽州范阳郡下辖九县,其中有潞县,武德二年(高祖李渊,619年)自无终徙渔阳郡于此(即渔阳郡治所由无终迁到潞县,根据下文,无终县改名渔阳县了。隋末与唐出时间应相差无几,或许一个时间,而记述有差也未可知。),置玄州,领潞、渔阳,并置临泃县(今三河)。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627年)州废,省临泃、渔阳来属。从隋开皇六年(586年)徙玄州于渔阳郡,平谷属无终县,至唐李渊619年置玄州,前后不过33年。而隋灭亡于618年,亡前改无终为渔阳。李渊登基后第二年就调整行政区划,渔阳尚存,隋末时平谷地区尚在渔阳区域,唐初是否依然在此区域呢?《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唐"中,在"平谷县"下写到:"渔阳县地",那就是说,省平谷后,归入了渔阳县。《读史方舆纪要》谈到:"今(平谷)县本唐渔阳之大王镇。"也算一例。
  《新唐书》同时记载,设檀州密云郡,本安乐郡,天宝元年(玄宗李隆基,742年)更名。县二(密云,安乐)。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卤亢("卤亢"一个字,读港)七镇。即是说,安乐郡改为密云郡,下辖两县七镇。这镇是县下辖,还是直接隶属于州郡?而且并没有明确说就是平谷改为大王镇。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有大王镇词条:大王镇,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县。《通鉴》:唐会昌元年(武宗李炎,841年),雄武军吏吴仲舒至京师,对宰相李德裕说:"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胡注:"檀州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卤亢("卤亢"一个字,读港)七镇。"这里,明确说大王镇就是平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平谷县志》记载:唐高祖武德初,废渔阳郡省入幽州。玄宗开远十八年,置渔阳县,蓟州领之。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十四年,安禄山以郡叛。又记,明隆庆平谷旧志:"唐废平谷为大王镇,入渔阳县。"应该说,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平谷入潞县后,再没有复置,说唐废平谷似乎不妥,看来唐把平谷地区设为大王镇,无疑。新编《平谷县志》认为:"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618年),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 应该有所本。
  看《新唐书》大王镇在檀州密云郡下,而檀州密云郡所辖无渔阳县,渔阳县属蓟州渔阳郡。《蓟州志》(明嘉靖)写到平谷县时:"平谷县,名始于汉,以周遭皆山而中则平地也。属渔阳郡,后唐废为大王镇,金复为平谷县,元初并入渔阳县,寻复置,隶蓟州。" 只简略记述。平谷地区究竟是在渔阳还是密云,需进一步研究,但平谷地区设大王镇确凿无疑。
  五代(907至960年)后晋天福元年(高祖石敬瑭,936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16州相当于以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西界山西神池县,东至河北遵化市,北迄长城,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间市与保定市,以及山西繁峙县和宁武县一线以北地。故大王镇在其中,属契丹。《新五代史·纪传》记载:"(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 新编《平谷县志·大事记》载:"后唐,清泰二年(935),石敬瑭割幽、蓟、顺等16州予契丹, 大王镇属契丹。" 在"建置沿革"又写道:"五代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贿契丹后,地入辽。辽仍称大王镇,属蓟州渔阳县。" 《新五代史·纪传》在"废帝"(李从珂)篇下写道:"(清泰三年)三月,……河东节度史石敬瑭反。十一月,契丹立晋。"后唐称" 清泰三年",后晋则称"天福元年",都是936年。割燕云十六州当是石敬瑭做了"儿皇帝"时。天福元年九月,石敬瑭见契丹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辽(907至1125年,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后改为辽)时平谷地区仍称大王镇。《辽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分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道,南京道下辖蓟州,蓟州统渔阳、三河、玉田三县。大王镇当属渔阳县。1984年8月,在平谷旧城塔儿胡同施工时发现"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记碑",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此碑于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七月立,明确写着"大王镇",可作例证。
  平谷这个地方,历来属于大一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接合部地带,不但《辽史》有载,同时《宋史·地理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燕山府路所辖蓟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宋徽宗赵佶, 1122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广川,团练。七年(1125年),金人破之。县三:渔阳,赐名平卢。三河,玉田。"《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宋"中,也在"蓟州"下写道:广川郡,宣和四年来归,赐名。平卢县,宣和四年改名。 宣和四年(1122年)已是北宋末年,距北宋1127年灭亡不过5年。同时,辽国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距辽1125年亡也只有3年光景。这时,金人已经兴起,太祖完颜旻以于1115年建立金国。平谷地区就在这些大小政权的交错统治之下。
  金天会三年(太宗完颜晟,1125年),金兵破檀州、蓟州至三河,大王镇属金。金大定二十七年(世宗完颜雍,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县,平谷县建治恢复,隶蓟州渔阳郡。峪,同谷。《尔雅·释水》注:"峪曰谷,或从山是也。"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平谷县,到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复置,历北齐、北周、隋、唐、五代、辽(北宋)及金,期间共741年。《金史·地理志》载:中都路,辽会同元年(太宗耶律德光,938年)为南京,开太元年(圣宗耶律隆绪,1012年)号燕京。海陵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 1153年)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四十九。蓟州,中,刺史。辽置上武军。户六万九千一十五。产栗。县五、旧又有永清县,大定二十七年(世宗完颜雍,1187年)以永济务置,未祥何年废。又有黎豁县,废置皆未详。镇二:渔阳,倚。遵化辽景州清安军。镇一石门。丰润泰和间置。玉田有行宫、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镇一韩城。平峪县大定二十七年,以渔阳县大王镇升。《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金""平谷县"下,"平峪县,大定二十七年复置,属蓟州。"与《元史》记述一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平谷县志》记载与元史基本相同:元初并平谷入渔阳县,至元元年,改燕京路为中都。九年,改中都为大都。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领县六,州十。蓟州领平谷等县。
  元世祖至元二年(忽必烈,1265年)省平谷县,十三年(1276)复置,属大都路蓟州。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元史·世祖纪三》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年润五月,诏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许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同年十二月,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元史·地理志》记载:元设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铁木真,1215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窝阔台,1235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1267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1272年),改大都。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蓟州,唐置,后改渔阳郡,仍改蓟州。宋为广川郡。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县五: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二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元史记述很明确,《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元"下也这般记述:平谷县,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仍属蓟州。
明初因元旧制,平谷县仍为蓟州属县。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1377年)二月,省平谷县入三河县,隶属通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平谷县,属北平府蓟州。永乐元年(成祖朱棣,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平谷县亦改属顺天府蓟州。同年,营州中屯卫由塞北大宁地区调入平谷县。新编《平谷县志》"建置沿革"中写作:"永乐元年(1403)改属顺天府蓟州。同年,迁营州中屯卫于平谷县。" "大事记"又记:"永乐二年(1404),营州中屯卫自塞北大宁地区徙入平谷县内。"需进一步核实。《明史·地理志》记载:京师,禹贡冀、兖、豫三州之域。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属河南、山东两行中书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治北平府。先属山东、河南者皆复其旧。领府八,州三十七,县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北平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元年正月建北平于顺天府,称为"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平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平行部,直隶六部。洪熙初,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府八,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顺天府,元大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为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蓟州,洪武初,以州置渔阳县省入。西北有盘山。东北有崆峒山。又泃水在北, 沽河在南。州北有黄崖峪、宽佃峪等关。东又有石门镇。西距府二百里。领县四。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县。十三年一月复置。东南有泃河,又有洳河。西北有营州中屯卫,永乐元年自故龙山县移置于此。又东有黄松峪关,与密云县将军石关相接。 《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明"下只记述一句:平谷县仍属蓟州。
  清初,平谷县仍为顺天府蓟州属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北路厅同知驻昌平州沙河镇)管辖。乾隆八年(1743年),平谷县改为直属顺天府。《清史稿·地理志》记载:顺天府,明初曰北平府。后建北京,复改。自辽以来皆都此。正统六年,始定曰京师。领州六,县二十五。顺治初,京师置府尹、府丞、治中。其顺天巡抚驻遵化,康熙初裁。十五年(1676年),升遵化为州。二十七年(1688年),置四路同知,分辖所属州、县。分隶通永、霸昌二道。并兼统于直隶总督。雍正元年(1723年),复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特简,无定员。九年(1731年),置宁河。乾隆八年(1743年),遵化复升直隶州,以玉田、丰润属之。领州五,县十九。平谷,简。府东北百五十里。隶北路厅。东北泃河自蓟入,合独乐河,侧城西南,会石河,即洳河。县驿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平谷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分平谷等县属通永道。雍正四年(1726年),以通永道专司河务,平谷改属霸昌道。乾隆八年(1743年),以平谷县直隶顺天府。
  1914年(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特别区, 领县二十,平谷县为其中之一。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裁京兆特别区,划归河北,平谷县改隶河北省冀东道。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9月,河北省设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下辖平谷。
  日伪时期,1935年11月,原河北省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日军唆使下,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军政大权均被日本人操纵。伪政府"管辖"冀东22县,平谷县为其中之一。1938年隶属伪"河北省冀东道",1940年又改属伪"燕京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于1938年6月在镇罗营建密(云)平(谷)蓟(县)联合县,7月打下平谷县城,建立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斗争,于1940年 4月建立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隶属于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东办事处,7月改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第十三专署(简称第十三专署)。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1940年11月,蓟平密联合县一分为二,南部建立蓟(县)鲍(坻)三(河)联合县,北部建立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为巩固平密山区根据地,并向三河县发展,1942年11月平密兴联合县改为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均属第十三专员公署。1943年7月,根据冀热边特委"县划小,区划大"的决定,平三密联合县划为两个联合县,北部建立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南部将蓟县盘山地区划入,建立平(谷)三(河)蓟(县)联合县,通称老平三蓟联合县,隶属于冀热边行署第一专署。由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与扩大,1944年7月,平三蓟联合县一分为三,西部建立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西南部建立三(河)通(县)香(河)联合县,东部仍为平三蓟联合县,通称新平三蓟联合县。1944年隶属关系未变。1945年1月,冀热辽行署建立,平三蓟联合县隶属冀热辽行署第十四专署。这几个联合县,主要为抗战,变动频繁,而县政府机关常活动于山区,时无定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仍沿用联合县建置。1945年11月,平三蓟联合县隶属于冀东行署第十四专署。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的平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原第十四、十五专区的部分地区合并为通县专区,平谷县隶属于河北省通县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平谷县仍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1958年3月, 通县专署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20日,平谷县划归北京市。2002年4月,平谷县撤县建区,平谷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2004年11月初至12月19日草,2005年1月18改

  参考书目: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顺天府志(明万历)、蓟州志(明嘉靖)、畿辅通志、水经注、长安客话、怀柔县志(清康熙)、密云县志(民国二十七年)、三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平谷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新编)、平谷组织史资料、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历史纪年、中国历史大辞典、辞源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9:22 , Processed in 1.08818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