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0日,我应邀参加平谷区召开的旅游开发研讨会。在发言中,我提出平谷大地上凝聚着一股"古气"和一股"秀气"。
这"古气"就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及其所能散发出来的气息。会下,区委书记秦刚同志希望我把平谷的"古气"整理总结一下。遵嘱,我查阅整理相关书籍、资料,遂成此文,以供平谷同志参考。
(一)大约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 1990年4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靠山集乡马家坟村东的红石坎泉水河谷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26件石器,其中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等,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物,去今约有十万年之久。在罗汉石、海子、洙水、马屯、豹峪、甘营等地,也有同类的旧石器发现。这些发现说明,在平谷小盆地的东南边缘,大约十万年前,曾有原始人类在生息繁衍。此外,在1978年2月,还在大华山镇李家峪地下10米深的黄土中,发现属于更新世晚期的驼鸟蛋。这类鸟兽或许就是活动在平谷小盆地的原始人类猎食的对象。
(二)史前时期的先民在平谷创造出辉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大约一万年以来,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平谷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为辉煌的地方,著名的"上宅文化"就是突出的代表。上宅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3000余件陶器、石器以及鸟头形镂空器、陶猪头、陶羊头、石羊头、石龟、小石猴等珍贵的雕塑艺术品,无可辩驳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息在平谷大地上的先民,已经过着种庄稼、养家畜的农耕生活。与上宅文化同时或稍晚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平谷还有多处。在北埝头遗址已发掘出半地穴式的房屋基址,这更为重要和珍贵。可以说,在北京农业发展史上,平谷先民走在了最前头,创造了史前时期的惊人文明。
(三)平谷渔子山有黄帝陵。 许多文献如《大明一统志》、《长安客话》、《嘉庆重修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天府广记》、《日下旧闻考》等,都说平谷渔子山有黄帝陵、轩辕庙。其实,想一想黄帝是在今延庆、怀来、涿鹿盆地内战胜炎帝,擒杀蚩尤,并建都涿鹿,其地距平谷仅三百余里;又想一想,平谷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山灵水秀,环境优美,风水极佳;再想一想,上宅文化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平谷小盆地内的农业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黄帝以土德称王,正是重视农业的反映;还可想一想,传说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而古人说崆峒山就在今蓟县东北,与平谷近在咫尺间。将这些想法综合在一起,可以说,黄帝死后葬身或衣冠于平谷渔子山,不是合情合理吗?
(四)刘家河出土商代精美的青铜器和金饰件。699 1977年8月,在平谷刘家河村东发现一座商代中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40余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有青铜礼器一组16件和金臂钏、金耳环、金笄、玉斧、璜等金玉制件。这些商代青铜礼器,对于研究商文化的分布、商王朝势力所及地域,以及商文化与北京地区广泛分布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关系等历史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些金玉制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特别是同墓出土的铁刃铜钺,证明早在商代,平谷的先民已认识和利用铁了。这对于研究我国冶铁用铁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刘家河商代墓葬的发现及其出土的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地区商代历史考古的空白。
(五)泃河之名至少已有二千三百六十年的历史。 北京地区的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蓟运河这五大水系中,就其河名而言,多有变化。特别是永定河曾有十多个名称。称"永定河"是康熙皇帝赐名的,不过三百余年的历史,与东西横贯平谷的泃河相比,简直是以寸比尺,或是以尺比丈了。据战国后期成书的《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这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与燕国间的一次重要战争。可见,至少从公元前355年起,泃河就叫这个名字,至今不改。所以,"泃河"得名至少已有2360年的历史了。与北京地区其他河流的名称相比,它是最为古老、最为稳定的。
(六)北京市现辖十八个区县中,平谷一名最古老。 在北京市现辖18个区县的名称中,出现的早晚大不相同。东城、西城、朝阳三名是1958年出现的。崇文、宣武、丰台、海淀、石景山、门头沟六名1952年出现。大兴、通州二名始于金代。房山一名始于元代。顺义、怀柔、延庆三名始于明代。密云一名始于东魏。昌平和平谷二名同始于西汉。但是,西汉昌平县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东汉才迁于居庸关内。而平谷自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三月设置后,就在今平谷境。尽管后来曾多次撤销和复置,但前后一直称平谷不变。所以说,在北京市现辖的18个区县名称中,平谷是最古老的。2005年应是平谷建置2200年,值得庆祝。
(七)平谷的许多村庄汉代即已形成。 平谷现有417个自然村。其中,先秦时期即有人居住并留下聚落遗址的有18个村。村址或近处为汉代居住遗址的有39个村。此外,有唐代形成的村庄9个;辽、金、元时形成的村庄18个;明代形成的村庄135个;清代形成的村庄177个;民国形成的村庄14个;还有7个村庄是建国后因修水库搬迁而新建的。在北京市现辖的远郊10个区县中,很少有像平谷这样有如此多的汉代及以前就有人居住过的村庄。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平谷土地上农业开发得早,村落发展的历史悠久。二是平谷为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较封闭宁谧的地理环境和较稳定少变的社会人文,为这里村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八)平谷是封建帝王乐游的去处。 金、元、明、清四代封建皇帝在北京生活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同时,也常常到京城郊区打猎游玩,享受休闲生活的乐趣。其中,平谷县是封建皇帝多次光顾的地方。例如:平谷城南5里原有看花台,相传是金章宗赏花的地方。平谷东二十里又有望马台,西北二十里还有发箭台,都曾是金章宗游猎处。今平谷西北有乐政务村,原名下箭务,亦作夏箭务,传说就是因为金章宗在这一带打猎时,为飞箭落下的地方而得名,民国年间改名乐政务。靠山集村北的双泉寺,金章宗与王妃、公主两次驻寺内。平谷城南十里,过去多泉,明永乐皇帝曾到此巡游,见泉水清澈甘洌,遂赐名龙泉。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皇帝都多次到丫髻山碧霞元君庙(旧属怀柔县) 进香游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庆贺皇帝六十大寿的大典就是在丫髻山举行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写下了《平谷道中作》七绝诗三首,其中有"背指冈峦谷就平,烟郊霭霭畅新晴。村民知我重农意,叱犊扶犁不辍耕。""老幼扶携出县城,相亲到处爱民情。图其安乐无多巧,政简还教官吏清"的诗句。道光皇帝还曾陪同皇太后到丫髻山游览进香。正是因为清代皇帝多次到平谷和丫髻山巡游,所以,在丫髻山下建有行宫。
(九)不少历史名人都与平谷结缘。 山川之壮丽,林木之繁茂,在于"地气";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在于"人气"。平谷有着旺盛的"人气",不少的历史名人都与平谷结缘。上文已说过,平谷有黄帝陵和轩辕庙。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创者。汉武帝时,官拜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被封为博陆侯,他的封邑博陆城就是平谷西北的北城子。霍光与西汉名将霍去病为同父异母兄弟,同称另一位西汉名将卫青为舅舅。汉武帝死后,霍光成为年仅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的首辅大臣。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其部将吴汉率耿弁、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曾追剿尤来、大枪、五幡等几股农民起义军的残余势力至平谷,并彻底消灭之。这是关乎东汉建国的重大战役。凡是论说平谷渔子山黄帝陵者,大都引唐陈子昂诗以为证:"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这首诗将陈子昂与平谷联系起来。陈子昂是唐朝前期一个著名的诗人。他是四川射洪县人,家世富豪,但他苦节读书,尤善文章,有"天下文宗"之誉。元初,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有一位老道人住持庙事,京东的众道长道徒都很尊重他,拜为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请他到盘山设置道场祭祀诸路神仙。队仗路过平谷县时,在城东独乐河村延祥观歇息用饭。延祥观中有一棵古柏,已枯死多年。老道人走到枯柏跟前,用手抚摸着,感叹道:"可惜!可惜!"又过了一年,枯柏复生,叶繁茂如故。能让枯柏复活的这个老道人号称"长春仙子",原以为是金元间的著名道长丘处机,但元世祖以前,丘处机就离开人间,故这位令枯柏复活的道仙当是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亦号"长春子"。此外,还有不少历史名人死后安葬在平谷。例如:东汉扬武将军马成墓在城东二里。金代官至南京(开封)副留守、横海军节度使的平谷人巨构墓在城南8里。金转运使张格墓在城北8里。金章宗女金花公主墓在县东30里。元代都元帅府经历张伯道墓在县境。奉训大夫张居仁墓、张仲文墓、进士张德温墓,皆在县东北15里。明代工部尚书倪光荐墓在县城北。明代成德墓在寅洞里。在平谷城西北部,还有营州中屯卫世袭指挥同知杨春、杨镛、杨亨义、杨玉琢、杨迪、杨清、杨加猷等杨家七世之墓。清后期曾官翰林院侍读、云南学政的牛坤和官内阁中书、山西汾州府知府牛镇父子墓,在县城东关外。
(十)大华山原是东魏要阳县的桃花山。 平谷区的西北部有一座山,名大华山,山下有大华山村,大华山村为大华山镇政府驻地。这里号称"京郊桃园",以盛产桃而闻名中外。这里产桃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和北魏时,渔阳郡有一个属县,名为要阳县,县城在今河北省丰宁县东南境风山镇一带。《魏书·地形志》记载,要阳县"有桃花山"。今丰宁县风山镇南确有桃花山。东魏初年,要阳县内迁,寄治密云东南60里,在今平谷上镇村。原要阳县地的桃花山地名也随之迁过来,这就是大华山一名的由来。大华山应为桃花山。地名往往是真实的反映。可见,平谷大华山镇桃的生产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可以说,平谷桃的生产也透着一股"古气"。
(十一)平谷的长城是北齐奠基的。 从密云墙子路逶迤而南,转而向东至彰作里关,是平谷境内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是北齐创修的,延用至隋唐,于明代进一步重修、加固和完善。这段长城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蓟镇。在明代沿长城设置的九镇之中,蓟镇最为要害。一是因为蓟镇距北京最近,为京师左辅,与宣府同为京师屏蔽;二是因为蓟镇所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四海冶、黄花城,长达千余里。其间山海关、喜峰口、黄崖关、将军关、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白马关、石塘路、大水峪等都是险关要塞、极冲之地。三是因为自密云曹家路而南,长城向南大大缩退,蓟镇外不远就是蒙古部族驻牧地。明末抗御清军又首当其冲。因此,有明一代,为护卫京师安全,蓟镇的任务最为紧要。明后期调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镇,也说明这个问题。平谷境内的一段长城,差不多处于蓟镇管辖长城的中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平谷长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十二)平谷有千年的牧马场。 自古幽燕多马。《左传》记载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意思是说,冀州北部地域是出产马的地方。有人说,周朝时燕王进奉周天子的贡品就是马。又有人说,"幽冀马,四足可当中人之产",意思是说,幽冀地区所产的马很珍贵,四条马腿的价值就相当于中等富裕人家的财产。历史进入公元10世纪以后,先后崛起于北方森林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民族首领,相继率军南下,侵占汉土,建立辽、金、元王朝,并建都幽燕之地。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都是以游牧、射猎为生,善骑善射是他们的民族优长,所以他们视马如命。当他们入塞占据于幽燕地区的时候,便将原来汉民的大片大片的土地废为牧场,以牧马、羊。其中,平谷西部(旧属三河县)就是辽代以来的重要牧马草场。据辽乾统七年(1107年)立的盘山"上方感化寺碑"碑文得知,在辽景宗乾亨年间(979-983年)以前,上方感化寺已在蓟州(今天津蓟县)所属的三河县北乡,建置一处庄园,为庙产,有地30顷,都是平坦肥沃的上好土地,其中有10顷(千亩)种小麦,收获颇丰,举行祭祀大典和全寺僧众的日用,全有赖于这处庄园庙产。辽道宗大安年间(1085-1094年),朝廷派遣的负责踏勘统计抛荒地土的官吏突然到来,看过这片土地后,硬说负责管理这处庄园的人是豪强奸民,而且地契不明,于是便强行在这片土地周围树立为官府所有的标志,废作牧场,建起马厩,以放牧和饲养战马。这就是平谷西南"马坊"这个地名的由来。可见,今平谷大地上出现养马的马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此后,这里作为京畿一处重要的牧马养马的场,相沿不废。到了明朝,今平谷境内牧马养马的地方就更多,在马坊北边的北石渠,在峪口的杨家桥,厂门口、大官庄等地,都有官府的牧地、草场、马厩和料仓。每年春夏季节,这里的马匹都要赶到武清、香河、宝坻等州县去放牧,秋后再回来,用草料喂养。所牧养的马匹主要供应军队使用。清代以后,平谷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就渐渐荒废了,大片牧场又垦为农田。马场虽废,但平谷人民像奔马那样的奋争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却在发扬光大。今天,平谷区以"旭日奔马"作为本区的形象标识,或者说是区徽,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上从十二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平谷区的各种"古气"。这"古气"就是平谷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平谷人民应当珍视它,热爱它,保护它,利用它。要把平谷蕴藏的"古气"变成平谷人民的"骨气"、"志气"、"豪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努力把平谷区的方方面面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