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封建帝陵有止境—清东、西陵

2002-12-1 12:00| 发布者: 佚名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它的灭亡,不仅是清朝的灭亡,也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灭亡。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人当了皇帝。除了末皇帝傅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傅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二处陵址。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余公里。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这15座陵墓群,埋葬着清5帝、14后、136个嫔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也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选择在这二处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东陵的陵址,与政治风水极有关联。所谓政治风水,就是假借风水外衣为其政治需要而服务。这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所惯用的。入关后的顺治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野史与传说的杂乱,却给东陵陵址的选定,披上了层令人恍惚的纱衣。其中一说是顺治自己看中的: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笔者注)视之,相惊以为吉壤也。”(徐珂《清稗类钞·方技类》)一说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选中的,由于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帝未及为自己寿宫动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享用的“万年吉地”,于是就被清王朝开国之主占用了。还有一说是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勘测过孝陵”。产生多种说法的原因,是与满族入关统治汉族有关的。清统治者入关后,在攻克扬州时,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劝降,信中声言:“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入关夺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帮助明灭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问题上,就出现了明崇祯帝选的陵址,传给清世祖顺治的“佳话”,这对于赢得汉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于这个政治目的,顺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后的历代陵寝,大体都吸纳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关于墓葬的风水,完全遵循了关内汉族堪舆术的一套理论。如孝陵为顺治自己选陵址一说;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韵》中所称:“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王,指山东王贤;廖,指江西廖均卿,均为当时著名风水大师。)清帝选陵址,也是件宫内大事,乾隆帝自认为也学会了堪舆术,不需要听任汉族堪舆家的点拨了。

    其次,清东、西两陵的地面建筑,其大体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为例:石碑坊、神道、大红门、圣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等均备。只有圣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以后的四帝陵均没设置。

    第三,清入关前遵行的是火化。据《东华录》记载,乾隆帝在追述满清墓葬制式时曾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涉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土葬是满族入关后才从顺治帝开始的。顺治帝虽然葬在孝陵,据载也是火化后才土葬的。他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突然死去,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据《大清会典事例》所载,顺治十七年(1660),深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红颜薄命死去,福临郁郁不欢,不到半年因病痘死于养心殿。后在北京景山寿皇殿按佛教进行了火化。由浙江玉林通琇的弟子茆溪行森禅师为其举火,火化后葬入孝陵。因此,顺治帝的孝陵葬式,是满清墓葬制式转向汉族陵墓制式的一个过渡。以后的清帝葬式几乎全遵行汉族自古以来的“冢以藏形,庙以安神”这一墓葬制式。

    第四,对龙文化的接受。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称:“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四神拱卫天帝的“中宫”。后来有了发展,认为四神在天上是保卫天帝,在人间是保卫帝王和他的臣民,在墓中是保卫墓主和他的灵魂。四神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在西汉晚期,而且很快在墓葬中盛行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汉族的丧葬习俗,陵寝制度。清帝陵中,不仅在地面建筑中,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就在地宫里,也是极力效法的。例如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便是如此,还引出了个故事。按乾隆帝定的规制,道光帝的陵寝建在东陵,历时七年,于1827年建成,并葬入了孝穆皇后。1828年某天夜里,道光皇帝梦见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醒来便觉不快,担心自己的地宫出了问题,即去东陵查看,果然发现地宫浸水。道光帝大怒,下旨拆除陵墓,改在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新的陵寝。道光帝认为地宫进水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在建造新陵时,将金丝楠木隆恩殿上的龙头做了修改:整个天花板上,不用各帝通用的彩绘,而是用香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龙头向下俯视,张口鼓腮的形状。除此,道光帝传旨在隆恩殿的雀替、隔扇、门窗等各个部位,都用金丝楠木雕以各式的龙,龙头朝上,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景观,以便让龙在天上争相吐香,不往地宫里吐水。出于这个原因,在以后的帝陵中龙的装饰才减少了。

    第五,清初由于顺治、康熙和雍正帝对汉地佛教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执政时期,在陵墓葬式上也留下了踪迹。例如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在其石门、各堂的两壁、券顶都有精美无比的佛像浮雕、图案和经文。八扇石门雕有八大菩萨,罩门两侧雕有四大天王。前殿又称明堂,其券顶刻有五方佛。中殿又称穿堂,其东西两壁刻有“五欲供”。五欲供为明镜、琵琶、涤香、水果。天衣五件物品,寓意只要戒除五欲,即可进入西方乐土。中殿券顶处还刻有24尊佛像。后殿又叫金堂,券顶上刻着三个佛像,东西两壁各雕“八宝”和一尊佛像。此外,地宫石棺床四壁还雕着整齐细密的经文,用梵(古印度文)番(藏文)两种文字阴刻,达三万余字。简直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佛堂。还有雍正帝的泰陵,在隆恩门西侧有座配殿,为喇嘛念经场所。后来由于乾隆帝尊崇汉地历代帝王所尊崇的儒学,将儒学视为正统,佛、道等视为异端,特别道光以后,汉地佛教文化在清帝陵寝中的地位才逐渐消失。

    第六,清代每年清明的大祭,也完全仿照明代,皇帝或王爷要在宝顶上举行上土礼。在祭礼前二刻钟,皇帝在明楼方城下从王公大臣手中接过“竹篚’(盛贡物的小竹筐),亲自奉篚将土送至坟顶,跪下毕恭毕敬地添土于坟上。为了尊敬死者,每次所用之土,均为石门工部专程预备的“客土”——精心选取的未经牛羊踩过的净土。在举行敷土礼时,皇帝与随行官员们的脚上,都得套上事先准备好的黄缎袜套,如果一时疏忽,忘记穿袜套就踏上宝顶,则要被看作犯了大不孝敬之罪。

    总之,清代的帝陵规制,处处都表现了入关初期所称的思想,即清朝不是劫夺明朝,而是“帮助”明朝剿灭李自成的,是明朝的继续与发展。显然这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关于墓葬方面,其实,无论是汉族墓葬文化,还是满族墓葬文化,都统属于中华民族墓葬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历史在十五世纪中叶,让这二个民族的墓葬文化交融而已,都是中华民族墓葬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清帝陵为什么会出现东西二个陵区呢?这要从雍正帝的泰陵说起了。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四儿子,初封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阴谋夺取王位。据说,康熙帝临终前,曾手谕遗诏要“传位十四子”。雍正见父亲不传位给他,很是气恼,遂串通宫内外,将遗诏偷改成“传位于四子”。之后又毒死69岁的父亲康熙帝,杀死了知情者和十四子一门老少,做了皇帝。他害怕死了祖宗在阴曹地府不会宽恕他,所以另择陵地于河北易县西15公里的永宁山。据载,雍正帝即位后,开始也选择在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陵区草图后,很不满意,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选陵大臣心领神会,最后选在永宁山。雍正帝看后大喜,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古咸备”。并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定为陵址。雍正八年(1730)开始兴建,历时7年(乾隆二年)结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相传在雍正十三年(1735)时,雍正帝在圆明园养病,民间女侠吕四娘为报父仇,潜入园内刺死雍正帝,又将其头割去。一时宫内大乱,又不敢声张,只得给雍正铸了个金头安上入殓。直到乾隆二年(1737)三月才与皇后、贵妃合葬于泰陵。后来,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特谕旨明示后代:“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从此,清帝陵寝便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以其地理位置易县陵区称西陵。

    历代皇帝不仅为选择陵址,废尽心机,在葬礼的全过程中,也是极尽铺张之能事,清代也不例外。仅以慈禧太后葬礼为例,她虽不是皇帝,其葬礼又处在封建社会分崩离析的前夜,可葬礼隆重程度也是颇让人咋舌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的灵柩在京祭祀完毕后,即被送往东陵“奉安”下葬。从北京送到东陵整个行程中,动用了10万人力,外加随从官员一大批。灵柩每到一个稍大的府县,都要停下来做一次道场法事。如此走走停停,100多公里的行程,竟走了一年多时间,于次年十月初一,灵柩才送到东陵地下宫殿。

    当然,送葬与选址都是“葬”的准备阶段,关键体现“死犹如生”葬制的,还在墓中的陈设方面。历朝历代的帝王,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其后代也将他生前巧取豪夺的珍宝葬入陵下。据同治、光绪二朝太监李莲英当时的笔记载,慈禧随葬品中,除葬有世间所流传的翡翠西瓜、蝈蝈白菜,还在棺椁中放置了无数珍奇异宝,为填补棺内空隙,倾倒了四升珍珠宝石,要上盖时,大公主赶来,又揭开网珠被,放进天然玉质的八骏马、十八罗汉各一套。历代帝王如此下葬,一方面无意中将中国历代的人类文明留给了后世;另一方面,这些珍宝也勾引了无数盗墓贼贪婪的目光。从墓葬史看,最大的二起盗墓案,一是东汉光武帝的原陵遭董卓指使吕布所掘,另一起便是清东陵内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遭掘,即1928年夏,发生的孙殿英东陵盗宝案,震惊中外。

    当时,驻防在河北蓟县马伸桥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孙殿英,得到情报称与蓟县马伸桥一带一山之隔的清东陵有伙土匪欲盗宝,遂以剿匪护宝为名派一团兵力进驻清东陵。将土匪赶走后,又以部队进行军事演习为名,孙殿英率部进驻清东陵。为掩世人耳目,清东陵实行全面军事戒严,并四下张贴告示。仅用七天,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的地宫炸开,开始了中国墓葬文化史上骇人听闻的一次浩劫。地宫内的稀世珍宝被盗劫一空,就连慈禧的尸体也不放过。这伙中国墓葬文化史上的千古罪人,扒下慈禧身上的龙袍和内衣,取下她贴身的珠宝,又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从口腔里掏出夜明珠。据孙殿英后来回忆时说:“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拿不上手了。”至于嘴里的夜明珠,“这个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孙殿英东陵盗宝案发生后,举世震惊。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痛不欲生,立即要求北平当局严惩罪犯,各界也纷纷给予支持。时任故宫古物馆馆长的徐森玉得到消息后,连声痛斥孙殿英是千古罪人,并星夜赶赴现场查看。只见现场尸骨满地,一片狼籍,一切已无法挽回。乾隆带入棺中的许多珍贵古画、碑帖,均已化为灰烬。唯发现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其牙齿居然齐全,一颗未脱。孙殿英为逃脱罪责,通过戴笠,将盗出的翡翠西瓜、夜明珠赠给宋子文、宋美龄。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披露,那颗可分成二瓣的夜明珠,后来被钉在宋美龄的一双拖鞋上。蒋介石、何应钦等党政要员都收下过东陵的珍宝。于是,孙殿英不仅逍遥法外,就连已被拘捕的孙殿英手下师长谭温江也被无罪释放。

    1949年后,政府不仅多次拨款修葺清东、西两陵,清理了裕陵、定东陵两处地宫,先后予以开放,供游人参观,还将这两处陵墓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1月26日,经过风风雨雨二百余年的清陵,又爆新闻:在这一天,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28年后,其骨灰归葬清西陵。

    据报载:华龙皇家陵园总经理张世义找到溥仪妻子李淑贤,经几番接触,李淑贤向张世义透露,溥仪生前曾交待:如果将来有机会有条件,他还是愿意入土,将他葬在清西陵。另外,他过去的一位妻子叫谭玉玲,他非常喜欢她,将来李淑贤百年之后,希望他们三个人合在一起。在张世义保证下,李淑贤说:我的要求不高,标准墓地是1.5米,我要求皇上的要大一点,不能低于6平方米;我和谭玉玲的,不能低于3平方米。此外要有绿地,再给他们建个碑。张世义满口答应。据张世义透露,三人合葬墓地,初步安排为99.5平方米。这个数字,是借鉴故宫的房屋为9999间半而来的。溥仪的骨灰自1980年5月29日,全国政协为溥仪举行隆重追悼会后,根据中央指示,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舍。1995年1月26日,清西陵内李淑贤戴着黑色手套将傅仪骨灰盒递给站在墓穴中的工作人员。陵园工作人员将骨灰盒轻轻放入水泥筑成、黄绸铺就的椁内,又特意解开包裹着的黄缎布,确认方向确是面南背北,然后重新系好。

    这样,清西陵内又多了一处特殊的墓地。纵观整个清东、西陵,陵区林木蓊翳,红墙黄瓦迤逦其间,泉水潺潺,鸟语果香,踏上陵区神道漫步兴游,顿觉陵区肃穆典雅,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确是一处游览胜地。每年到此参观封建社会帝王陵寝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3:23 , Processed in 1.1062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