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37天汇演让“样板戏”走向全国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罗林

“样板戏”演出现场

红色娘子军,指引革命路

瓷雕———“样板戏”《沙家浜》之“智斗”

新四军直捣敌巢。“样板戏”《沙家浜》

侦察排长杨子荣

人物从左到右:李勇奇、少剑波、杨子荣、常宝、白茹,地上那个是座山雕


  “两条腿”变成“一条腿” 现代戏终成“样板戏”

  提起“样板戏”,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着很深的印象。“样板戏”成了“文革”时代文化生活匮乏的象征,也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知道“样板戏”的来龙去脉,不知道这个概念的由来,更难说清这背后隐藏过的政治企图……


  周总理提出“两条腿走路”

  早在1958年5月,周总理邀请北京的文艺工作者开座谈会,作了“关于文艺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特别指出戏曲要演现代戏,也要演传统戏,两者不可偏废,但主导是现代戏。后来,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方针。1960年,周总理要文化部举办一次小型的“现代题材戏曲会议”,之后,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戏曲剧目。

  “革命”戏剧模式逐渐形成

  1958年后,现代戏创作形成了不成文的通例,题材主要集中于“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两个方面,对这两类题材的处理也有一定之规。在处理“革命史”题材时,创作者可以而且必须毫无顾忌地按照当时的政治取向主动地设法扭曲史实;处理现实题材时,除了广义的“歌颂大跃进”,也对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状况进行歌颂。这样一批作品,已经渐渐形成了一整套模式化的艺术语言,政治的艺术化或者说艺术的政治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该文提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在1974年第4期《红旗》杂志所载署名初澜(“文革”时期文化部大批判写作班子所用笔名)的文章《京剧革命十年》中又列了如下作品名字: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和革命交响乐《智取威虎山》等。其中大部分还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展映。

  “文革”前夕“样板戏”概念已经出现

  1963年,江青要文化部、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改编排演沪剧《红灯记》、《芦荡火种》。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部分剧目演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这次观摩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海港》等均已出现。在演出人员座谈会上,江青一伙和周总理大唱反调,肆意否定戏剧工作成绩,诬蔑各地剧团上演传统戏是破坏社会主义。为了抢夺“旗手”称号,江青开始大搞“革命样板戏”。 
  1965年3月16日的《解放日报》在评《红灯记》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看过这出戏的人众口一词,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这是“样板”一词首次用以形容革命现代戏的例子。


  随后各报刊媒体加以渲染,使“样板”一词和京剧现代戏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江青操纵“样板戏”走向全国

  1966年11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康生在会上宣布: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乐《沙家浜》等八部文艺作品为“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八部“革命样板戏”大汇演。演出历时37天,共218场,接待观众近33万人次。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观看了部分演出。《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八部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焰天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工农兵。这次汇演是革命文艺史上的一件大事,大长了无产阶级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威风……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至此,在江青等人的直接操纵下,一场“革命样板戏”制作与演唱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了高潮。

  为了把“革命样板戏”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中央到地方都培育了“样板团”,如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四团、上海京剧团、上海芭蕾舞团等;同时组织“样板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甚至将“革命样板戏”送到了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各地还组织剧团到北京学习“革命样板戏”,并将“样板戏”搬上银幕,在全国各地放映,以做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与此相配套,大量出版有关“样板戏”的书刊等。

  至此,“革命样板戏”的权威性和惟一性地位,便在人们心目中建立了起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9:14 , Processed in 1.12627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