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电视里在滚动播放着教授做菜的节目,书市上有论堆儿撮的菜谱书,大酒店里贵得吓人的招牌菜吃起来也没什么特别,小饭馆里的家常菜却绝对没我老娘的手艺好。我其实无权挑剔至此,因为那也是人家的一份辛劳。只是由于常常寻不到:红楼里的雅致、水浒中的豪迈、三国时的“青梅煮酒”、西游路上“一钵斋饭”,方才想起自己不是闯鸿门啖盾肉的樊哙,也不是歌大风聚欢宴的刘邦,那就只能在少情趣缺气魄的俗吃时唠叨点“故”事来略舒心怀了。 自黄帝之始,对,又要说到黄帝了,民以食为天,这位全民共拜的先祖自然就该是第一位的大厨才是。这可不是信口雌黄的,因为《古史考》里说:黄帝不仅“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而且“作釜甑”。陶甑,这种最早的蒸锅发明就被记到了黄帝的名下,劳苦功高,无怪乎《淮南子》中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的说法了。可见轩辕氏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同时,更是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饮食结构。 之后,虽然圣人有“君子远庖厨”的教化,却仍阻不了经史子集中文人雅士们对它的研究记载。《吕氏春秋·本味篇》里,在伊尹谏君王行仁义、而后才享人间美味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记录商汤时期众多天下美味的食单,这可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烹饪理论了。而儒家经典的《礼记·内则》更是将周代各种饭食菜肴的炊煎制作加以详细收录,被尊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食经”。又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愧被达尔文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单就饮食方面的记载就详尽地囊括了刀工、调味、火候等诸般,想是也为后世的菜谱撰写家们提供了极好的样本。 再之后,隋代谢讽的《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宋代养生家刘词的《混俗颐生录》、元末著名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明之际韩奕假托易牙之名作上古之方的《易牙遗意》……源远流长,不胜累数。到了清朝,又添了两位“大人物”的精辟论述:一是大戏曲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于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足叫我辈后人于品读美文的同时,感受到如尝尽甘味之后的唇齿留香,饮食如此,就无怪乎引出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诸公啧啧的称叹了。另一位自然要说到小仓山的袁枚先生,这位乾隆时的大学问家素以好吃好玩的本色面目示人,一部《随园食单》自问世以来,更是长期被公认为厨家之经典而备受推崇,其详备之妙处更是实难尽述。 而我是个好事博名的家伙,上述诸般食界名著大都只是浮萍点水般草草翻阅过个大概,充其量只是个在饭桌间以卖弄“记忆力”为乐的虚荣吃客。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独到见地,除由衷赞其几声外,更不能提出什么企及之论。今朝又将各中种种陈列在此,无非抛砖引玉,奉上我罗列的一份承袭着历史文化的“食单”来,于杯盘狼藉之际博取诸位之片刻的“侧耳”罢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5 , Processed in 1.09848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