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透视什刹海的“吧”热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一达

    什刹海是老百姓的避暑胜地

  按农历的节气,过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算正式步入夏天了。老北京没有空调之类的电器,不出屋就可以享受清凉没门儿。那会儿,夏天避暑,有钱的人家在院里搭“天棚”,遮阳纳荫。“天棚”,也就是罩棚,这是北京的一绝。通常是平地起杉篙,搭成架子,上头支板子或玻璃、芦席。“立夏”支棚,“立秋”以后,天一凉,就拆。老北京讲究的人家有:“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胖丫头”一说。没钱的人避暑,可就省事了。拿把芭蕉扇,找河边有树荫的地界,寻找自然风。老北京人避暑纳凉找自然风最好的去处就得说是什刹海了。

  眼下,什刹海是北京市区最大的一片水域,现在已经开发成著名的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了。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它与北海、中海、南海相通,所以早年间,又叫“外三海”。由于北海和中南海过去是皇家苑林(清代被称为“西苑”),老百姓进不去,而什刹海则属于“野海”,老百姓甭买门票,就可以到这儿遛弯或撒欢。所以什刹海深受京城老百姓喜欢。夏天到这儿避暑纳凉,冬天到这儿滑冰赏雪。当然,这儿的景致也非常幽静。前海和后海之间有座小桥叫银锭桥,别看这个小桥不起眼,“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早年间,京城没有高楼大厦,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桥头,举目远眺,远处的西山历历在目。

  先有什刹海,后有大都城

  什刹海在北京城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很早以前,这儿就有海。北京土话里的海,不是海洋的海,而是湖泊的意思。这片海是由古代高梁河故道和洼地的积水、地下水流汇聚而成的。什刹海最早不叫这名儿,在金代,它叫白莲潭,元代叫积水潭或海子。到了清代,德胜桥以西的水面仍叫积水潭或净业湖(因北岸有净业寺而得名)。德胜桥和银锭桥之间的水面叫什刹海(因北岸有什刹海寺而得名,又一说因北岸有十刹而得名)。银锭桥以东和以南的水面(即现在的前海)叫莲花泡子。清末民初才通称什刹海。

  当年的积水潭是通惠河的终点码头,水面比现在大得多。到底有多大呢?当年建地安门百货商场时,曾在地下挖出了护岸的条石。新街口的豁口外原来有个北京变压器厂,现在已改建成小区,当年建厂时,曾发现元代积水潭的石泊岸的遗址。您想吧,当年的积水潭有多大。那会儿的积水潭能行很大的货运舟船,它的东北岸是元大都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商业区鼓楼大街。正因为积水潭是老北京最大的“海”,所以元朝放弃了金中都的旧址,而选择在它的东北方位新建大都城,而且在积水潭的东侧确定了大都城的南北中轴线。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北京城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

  有名的荷花市场

  既然什刹海是京城老百姓夏天避暑纳凉的风水宝地。那么,这里很自然地就会有“市”。老北京的什刹海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市”,一个是后海西岸到德胜门东边的几条胡同,形成的什刹海晓市。晓市也叫“鬼市”,以卖旧货为主。另一个是前海的荷花市场。当年的荷花市场不是现在这样。什么样呢?当年在前海与西小海(1951年建游泳池,后填平建楼)之间,有一条南北大堤,堤长约300米,宽5米左右,从北海后门下坡向西北走去,可以到西岸,堤的两岸有垂柳和杨树,水中种有荷花,每到春夏,这里绿树成荫,荷花盛开,风景宜人,所以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到七月十五“中元节”,这里辟为临时市场。因有湖里盛开的荷花,而叫荷花市场。这个市场开办于1916年,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末便停办了。比较红火的时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33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是这么描述荷花市场的:“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西北两面多为第宅。中有长堤,自北而东,沿堤植柳,高入云际,自夏而秋,堤上遍设茶肆,间陈百戏以供娱乐。”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带有避暑纳凉的性质,所以在京城妇孺皆知。老北京人没逛过荷花市场的人不多。许多文人墨客在忆旧的文章里都曾提到这一好玩的地方。冯亦吾先生在《什刹海的荷花市场》一文写道:“每到市场开放时间,尤其是日落黄昏之际柳堤小步,香风四溢,令人心旷神怡,有悠然自得之乐。此地虽名市场,却与晓市不同,它几乎没有日用什物的买卖,主要是出售一些清凉饮料与冷食点心之类,此外还有杂耍玩艺等,旨在供人娱乐、乘凉、消闲、茶话之需,别具一格。所以每到夏季,堤的两岸便搭起了一座座凉棚,一半伸入水中,既可观赏荷,又不妨碍行人。这些凉棚直贯两端,有茶社、酒肆、书馆(说唱)……种种不一。坐在这儿可以品茶、听唱、会友、谈天、饮酒、赋诗,可谓赏心乐事。”

  由于夏天的什刹海,人们来此主要是避暑纳凉,所以除了荷花市场以外,岸边还有一些茶棚,这里的“市”,以喝茶、冷饮、风味小吃为主。什刹海的风味小吃比较有名,如“八宝莲子粥”、“荷叶粥”、“苏造肉”、“酸梅糕”、“玫瑰枣”、“江米藕”、“冰碗儿”、“扒糕”、“白芸豆小八件”、“老鸡头”(菱角)、“鲜莲蓬”、“炸灌肠”、“油炒面”等。此外,还有一些卖民间工艺品的小摊儿。因为这些茶棚和冷饮摊、小吃摊都是临时性的,夏天一过,就都散了摊子,谈不上起什么字号。它的特色是民俗味儿比较浓,闹中有静,与什刹海的环境相适宜。所以让一些老北京人怀念至今。

  什刹海的“酒吧热”

  从上世纪90年代,什刹海地区被定为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以后,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对什刹海地区旅游开发的力度。“胡同文化游”、“名人故居游”、“民俗文化游”、“什刹海水上游”等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业的品牌。过去中外游客来北京是登长城、游颐和园、天坛、北海、参观故宫等,现在得加上一项游什刹海了。甭管“老外”,还是“老内”,来北京不到什刹海转一圈,等于白来一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什刹海旅游风景区的“市”开始火起来,使它成为非常有情趣的“吧”地。      上世纪80年代末,什刹海恢复了荷花市场,不过,很长时间冷冷清清,荷花市场卖过古玩,卖过工艺品,开过餐馆,也开过茶馆,但门庭冷落车马稀,因为游客来去匆匆,无暇在这儿品“海”,城里人又到这儿来的很少,所以拢不住人气儿。什刹海的“市”真正“火”起来是在2002年的“非典”期间,当时许多单位的职工因“非典”疫情而放假在家,闲来无事,总得找地方去放松一下。什刹海的幽静无疑是最佳选择。当然它最诱人的地方是不用掏钱买门票。那一段时间,什刹海透着人多。有人气儿,才能有商气儿。脑瓜机灵的主儿不失时机地在岸边开了个酒吧。没想到开张的第一天就爆了棚,十几张桌子不够用,又在外边摆了十几张桌子,还是不够用。聪明的老板在“吧地”上掘出第一桶金,岂肯放弃这样的商机,灵机一动想选地儿再开一家。可是现如今谁比谁傻呀?您机灵,还有比您更机灵的主儿,没等他选好地儿呢,旁边又开了两家酒吧,当然,这两家酒吧一开张也尝到了甜头。北京这地界,做买卖往往一哄而起。看着别人把酒吧做火了,自然有眼前一亮的。呼啦啦,几乎是一夜之间,什刹海的周边冒出几十家酒吧来。酒吧不单把中外游客给招来,也吸引了媒体记者的眼球。报纸广播电视上一忽悠,本来是当新闻说的,却在北京人的脑海里扔了一颗“炸弹”。什刹海是什么地界呀?敢在这儿开酒吧?一时间,酒吧成了“揪吧”,在市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酒吧是洋玩意儿。什刹海呢,是老北京的文脉和商脉,算老玩意儿。洋玩意儿居然敢跟北京传统的老玩意儿相碰撞,这不是在北京人的家门口,耍洋刀吗?不少市民想拦一道,可是,今天的什刹海已经不是老北京的什刹海了。就像今天的北京城,已经不是明清时代的北京城一样,它是开放的什刹海,是国际大都市怀抱中的一处旅游胜地了。而市场经济这双无形大手在左右着各种商机,窗户门一打开,刮什么风进来,想拦是拦不住的,几乎就在各届人士对酒吧要不要开在什刹海品头论足之时,酒吧在什刹海像滚雪球似地发展起来了,最快的一天恨不能开5家。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来的茶馆,改叫“茶吧”了。原来的餐馆,摇身一变,成了“餐吧”、“食吧”,就连卖工艺品的小店,也不甘落伍,改叫“艺吧”了,甚至放电影的也时尚一把,改叫了“影吧”。如今这晚儿,什刹海地区闹起“吧”来,这个“吧”,那个“吧”,您到什刹海去遛一圈儿,放眼一观,到处是“吧”,连水上游的仿古小舟都开起“船吧”。媒体对什刹海要不要开酒吧的讨论,好像是给什刹海地区的“酒吧热”添了一把柴,打了一针强心剂。

  什刹海的地价骤升

  时下,正值初夏,什刹海旅游风景区透着人气儿旺,几年前冷清的荷花市场似乎又恢复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盛况,您漫步在前海、后海的岸边,酒吧、餐吧、食吧、艺吧、茶吧,一家挨着一家。沿岸的住户算是发了,挑开后山墙,就是一个门脸,有脑袋瓜活泛的主儿,还在原来的平房顶上因势而设,起了二楼,有的设了观景平台。设几张茶座儿或吧桌,游客一边品着茶或者喝着啤酒,一边观着水景,实在是惬意。头年,两间二三十平方米临“海”的平房,年租金撑死了五万元,今年这时候,您掏20万元未准能租得下来。间量大点的房子,年租金超过了百万。这个“吧”那个“吧”装潢设计得古色古香,有的是老北京的味儿、有的具有异国风情。入夜,岸边灯火通明,人声喧沸,与岸边的绿树浓阴,水中的游船,天上的星月遥相辉映,让人宛如置身于秦淮河畔,江南水乡的经典周庄、同里也不过如此。难怪如今的什刹海越来越让人流连忘返了。现在“吧热”已经带起了周边的胡同以及西海(积水潭)、鼓楼、地安门等地区的人气儿,地价眼瞅着往上翻跟头。

  从什刹海的吧名看北京的多元文化

  其实,酒吧热并没冲淡什刹海原有的老北京情调,应该说它只是如今京城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别的不说,仅从什刹海这个“吧”那个“吧”的吧名,您就看到时尚与传统在这里各显身手,也能品出多元文化在这里的流行和碰撞。

  咱们就说荷花市场吧,从南向北,您会看到“星巴克”、“婉蓉花”(上海菜吧)、“kosmo”、“水牛石”、“淡泊湾”(酒吧、餐吧)、“甲丁坊”(西餐)、“岳麓山屋”(湘菜)、“茶马古道”(云南风味餐吧)、“蓝莲花”(泰国风味餐吧)、“欲望城市”(酒吧)、“樱苑”(酒吧)、“帅府饭庄”、“寻东寻西”(特色服饰店)等吧名。如果说这些吧名店名还不足为奇的话,您接着往下看。

  出了荷花市场往前海北沿走,风格各异的酒吧鳞次栉比,自西向东,您会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吧名:“坚果”、“吉他”、“滴水藏海”、“接触”、“龙阁”、“天与地”、“舢板”、“蝶豆”、“飞鱼桥”、“不大厨吧”等等。更有趣的吧名是在后海南沿。由东往西走,您会看到:“潮泷阁”、“水岸”、“银锭轩”、“水秀阁”、“集贤堂”、“听海汀”、“春荣”这样的带有传统文化色调的吧名,也能欣赏到:“观海听水”、“望海怡然”、“胡同写意”、“后海红”、“柳塘庭”、“听月”等这样的充满诗意的吧名。

  什刹海酒吧的字号,越是后开的,吧名越“酷”,从后海西沿,自南向北起,您会看到:“5050酒吧”、“八英里”、“zone酒吧“、“水色盛开”、“鸟巢”、“潮风金树”、“传说”、“福库酒吧”、“一直以来”等让您觉着新奇的吧名。后海北沿的吧名就更让人忘不了啦:“邂逅”、“望海楼”、“云起”、“如果”、“七月七日晴”、“银锭垂虹”、“玺岭观海”。这些吧名凑到一块儿,像是一首诗。

  烟袋斜街现在也快成了“吧世界”,不少卖工艺品、饰物的小店,纷纷改成了“艺吧”。吧名也很有意思,从西往东走,您会看到:“了无痕”、“蓝亭”、“苗歌布衣”、“美人记”、“云水阁”、“木炫神迷”等吧名。就连昔日冷冷清清的白米斜街,也不甘寂寞了。“吧风”已经刮了进来,在这条古街,“第巴日”、“你好吧”这样的吧名,会让您眼前增加一道亮色。

  在什刹海练“吧”的一位朋友对记者说:“什刹海的‘吧’热刚刚拉开序幕,随着什刹海旅游的逐渐升温,这里的地皮会越来价越高。”当然,在这块“吧地”淘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眼下,市区两级政府正加紧打造什刹海周边的胡同文化游,还有许多“处女地”等待开发,相信明年这时候,吧风会劲吹到周边的胡同,因为眼下许多投资者已经开始行动了。沉寂的小胡同一旦睁开了眼睛,那也十分了得呀!什刹海的“吧”热,反映了古老的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演进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也反映出北京人的生活观念在变,价值观也在变。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目共睹,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落脚生存之地,也许不变的是北京人的根和城市的魂。尽管“吧”风劲吹,这个“吧”那个“吧”纷纷亮相,但是什刹海永远是北京的什刹海。它不是巴黎的塞纳河,也不是上海的黄浦江,您总能在这里找到京味儿,这一点有什刹海旁边明代的钟鼓楼作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5 , Processed in 1.1035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