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松轩主人和她的画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松轩”,坐落在北京老城区小巷深处一间拥挤的院落之中,房基虽高,但门窗屋脊均已斑驳老旧。“松轩”二字多年前由启功先生题写,如今依然端正地悬挂在堂屋正中。“松轩”的主人是李树萱,号冷云,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其父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李 之先生,有十余卷之巨的《清画家诗史》流传至今,堪称一代名流;其母是满清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张之洞之女。属名门后人的李树萱,伴着旧时北京城的钟声鼓声长大,自幼开始研习绘画,14岁时已然成为中国书画研究会最年轻的会员,师从中国著名画家黄宾虹、于非庵,张大千和刘凌沧先生。民国时期,临摹故宫收藏的历代工笔重彩名画,时有八载。一生绘画,作品无数,至今耕耘……

  走进“松轩”5月下旬的北京城,显然已从那呼啸沙尘所带来的天昏地暗中走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微风细雨,城内的气息显得十分平和,俨然一位与世无争的老人。在这样的季节,走进一条静谧无人的老北京的胡同,不由让人产生一种恍惚隔世的感觉。很久没有真正走进这样的胡同,这样的院落了,以至于推开门时有点茫然。茂密的一棵石榴树把个小院遮盖得一地绿荫,听到开门声,石榴树后走出一位穿着砖红色棉布上衣的老人,身后面跟着一只不声不响的大黄猫。我断定这是树萱老人,于是立刻迎上前去……

  93岁的老人身体并不枯瘦,腰不弯背不驼,一件砖红色的外衣衬着花白的头发,尽显女画家风度,让人忍不住要惊叹:好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站在石榴树下,我问起老人,“松轩”因何得名?老人微笑着指指院中石榴树的位置说,这里过去生长的是一棵松树,“松轩”由此得名。遗憾的是,“文革”期间松树被砍掉了。后来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老人就栽了一棵石榴树,图的是窗外满眼绿色,平日里绘画之余,闲暇之时,望一望那石榴树上挂的满满的红色石榴,老人顿感身心舒畅,疲惫全无。进了屋,老人热情地招呼着客人,递上一杯早就沏好的茉莉花茶,寒暄之际,还不时地端起桌上自己的那茶杯呷一口,端茶的手居然一点不颤抖。已近午后,屋中光线变得有些昏暗,但老人却顺手拿起我递上的名片,边看边念,丝毫不感到吃力,令一旁的我又颇为吃惊。片刻,从容安详地坐在圈椅中的树萱老人,望着墙上悬挂的那幅民国时代与黄宾虹、于非庵等老师同学,在故宫国画研究馆第一期毕业时留下的合影,开始慢慢回忆清点着自己那漫长而又不平凡的历史……

  “松轩”主人的回忆讲话带有山东口音的树萱老人,原来4岁时就随父母从原籍来北京,一转眼已近90载,人生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北京城。从儿时住过的宣武区西茶食胡同附近的方壶斋,年轻时落过脚的棉花地下六条到晚年回归的府佑街一带的老宅,树萱老人都记得十分清楚。“四合院的好处是与人交流方便,我住了一辈子,挺习惯也很喜欢。现在住的这个地方,过去曾是一个挺大的宅院,还记得过去一进门是个很大的院落,后面有个院子,里面假山、游廊、花草都有,还有一口水井……”说起京城,老人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是一座文化气息特浓厚的城市啊!我很庆幸自己一生中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文化名家,见到那么多传世绘画作品……”

  从老人的往事回忆中,听到了不少大家的名字。年轻时,树萱老人曾师从数位画家学习绘画,从黄宾虹、张大千到刘凌沧,个个如雷贯耳。一回头,我看见了墙上挂的那幅有趣的水墨画,画的是两只可爱的猫儿母子相依的情景,上写“思摇篮之曲,发天伦之爱”,落款为舒立,我问:这是老舍的女儿为您画的吗?老人望着墙上的画说:是的。我和老舍一家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相识,我们两家一直是好朋友。老舍夫人过去常送花给我,她十分喜爱养花。就连我这一天喝两顿粥的养生之道,当初还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告诉我的。”老人说,这粥里要放大米、小米、百合、莲子再加上各种豆子,每天早午都要各吃一碗,她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作为“画友”,两位画家还常互相帮忙。

  “有一次,她画了100朵菊花,让我拿去裱,我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家便宜的裱工,老舍夫人非常满意,事后还为裱画者写了一幅字,赞扬他的裱画功夫。”说起老舍夫人的画,树萱老人更显得十分仰慕,说她画的菊花,无论花还是叶子都处理得出神入化。“很多人只知道菊花形态各异,不知道其实不同的菊花,它们的叶子也是千差万别的,可老舍夫人却能将这种细微的差别用笔墨生动地表现出来。”我又问老人,小时候家里有无收藏书画之类,对谁的画印象比较深?老人连说有啊有啊,父亲李 之酷爱书画,家里那时收藏了不少古人书画作品,“我记得当时家里还有一幅王世襄的母亲金章画的金鱼呢。金章的哥哥金城,与我父亲是好友,也是我的哥哥李树智的老师。”儿时看着名家书画长大的树萱老人,到了14岁时,已经加入了中国画研究会。那时,书画会的会址在中南海流水音,古柏参天,环境清幽,为少年时代的李树萱带来无限美好的习画氛围。说到平生第一次参加画展时,自己才10来岁,就卖出了一张画得了六块大洋,树萱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六块大洋,在那会儿能买两袋白面啊!”语气中透着自豪。22岁时,李树萱又作为一名年轻的绘画者,有幸进故宫博物院的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那里所藏的历代名家工笔画,一画就是八年。树萱老人还记得,那时,每周进故宫三次,从西华门进去,穿过一间过道,有一个后院,周围极静。她和另外一位女孩子一起就在那里的房间内画画。“当时,古画原作都是由故宫里的科长负责提来,然后放在一个很大的画案中间,那时两人一组临摹,每张古画临两次。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希望我们自己保存一张,给故宫博物院留存一张。”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临摹的有《余稚花鸟册页》的丛菊蝈蝈、绶带石榴、仕女图,还有不少仙人佛像等。说起那些珍贵的作品,树萱老人显得十分心痛,因为它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已在漫长且动荡的岁月中流失,有些只剩照片留作纪念。老人说不知道现在故宫里是否还留存有这些当年的临摹作品。

  画是无形的诗趁老人耐心地翻找自己过去的画作时,我问:您老至今画了多少画?老人笑着摇摇头:真的说不清。只知道画龄肯定超过了80个年头。树萱老人展开一张自己在70年前画的仕女图,虽纸已泛黄,但色彩却异常亮丽,她指着画中人物衣衫上的点点鹃红色说,这是使用朱砂画的,所以至今鲜艳如初。由此又说到过去人绘画都是用矿物质颜料,这样更容易使美丽的色彩绽放,画面呈现丰富的层次肌理。“这样的画能永不褪色,年代愈久,愈显漂亮。”

  看着老人画的一张张工笔画,让人想起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那“春蚕吐丝”的笔法。细腻之余,更有一种娴静秀雅之美。树萱老人告诉我,先父在世时关于诗与画,曾有这样的论述: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形的诗。一生都专注于绘画的树萱老人,对“画是无形的诗”一句体会尤深。“画能展示各种意境,令人心生美感。”由“画是无形的诗”,树萱老人讲到了自己对中国画的那种无限的爱。“记得有一次生病,我发烧躺在床上不能动,感觉气若游丝,可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凝神注视墙上的画,恍惚之间,自己竟感觉飞到了画中的那棵树上,特有意思。”老人说着,率真地笑了起来。“画画时,我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功和利,都不在我心中……”闻此言,再回过头去欣赏老人的画作,还分明能感受到一种禅意在其中。我问老人,当初在故宫里,见到那些历代名人真迹时,心里感到震撼吗?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吗?树萱老人坦诚地回答:当时没有想特多,心里始终是平静的,只一心想怎么把它临得越像越好。当初,这些古画因为都是使用矿物质颜料绘出,所以印象中,画纸因年代久远已泛黄,但色彩却显得越来越漂亮。

  虽然自己的作品被包括中南海等单位收藏,就连人民大会堂里都悬挂着树萱老人多年前画的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可老人一生也未因为绘画而发过大财。一生养育了7个儿女的树萱老人,婚后有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老人却始终没有放弃绘画这一乐事。老人的儿子嘉晨告诉我,信奉佛教的母亲,晚年更是把很多自己的作品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多少年来,老人的物质生活始终处于“无所求”的状态。身为佛教徒的树萱老人还极擅长画佛教题材的工笔画。为画好古代人物,老人曾不畏高龄,两度赴山西太原的晋祠,观赏揣摩那里精致的古代人物雕像。1981年秋天,北京的广化寺要恢复原貌,可寺里原来的佛像都已被毁,于是寺里求助于树萱老人。老人二话没说,带着两位女弟子在寺里住了一个多月,为寺里画了十八罗汉图。说到中国工笔画,老人认为,现代人画古代的画,要画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在树萱老人看来,这个特点首先是沉静,“所以用色太火爆并不好,应重沉稳。”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在其撰写的《画家李树萱传略》中,称赞树萱老人的绘画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深厚古朴,设色丰润多彩,技艺精湛,韵致卓绝。”2004年,树萱老人的画还被选中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工笔画名家作品展》,颇受好评。

  与老人聊着天,发现每日勤于伏案绘画练笔的树萱老人其实还相当“好动”。平日里,老人挺爱出门。最爱去的是北海。天气晴好之时,还喜欢独自畅游北海,或徒步去附近的国家图书馆,借阅画册。2002年,树萱老人还因常年光顾图书馆,被图书馆评为十位读书标兵。老人还告诉我,平时吃完饭,还主动做做操,目的是让自己的腿脚保持灵活的状态。难怪老人家90岁那一年,还豪情满怀地登了五岳之首泰山。看得出,儿子嘉晨送的两只金色长尾巴猫也成了树萱老人闲来之时生活的调味品,它们与她十分亲近,每晚老人一上床,猫儿们也跟着“入寝”。老人的儿子告诉我,母亲对两只猫儿十分宠爱,有时高兴了,一天喂它们好几次食,惟恐它们受委屈似的。

  望着活得如此充实从容又知足的树萱老人,我极想知道她有何心愿。儿子嘉晨抢着替母亲回答:95岁时办个画展!老人对此微笑默认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6 , Processed in 1.33314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