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的同时,要求保护北京历史环境和古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北京,如同所有国家的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之间的博弈。在老城上面建新城,使这个城市生活在尴尬之中,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在迅速消失,新北京也面对拥挤不堪的难题。
“新老冲撞”的平衡从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开始 皮埃尔·赛恩(联合国教科文副总干事) 北京,如同所有国家的城市一样,面临着新旧城之间的挑战。在62.5平方公里的老城中,三分之一已经被拆除了,为了将要在2008年召开的奥运,很多新项目纷纷上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看到这些的同时,应该给北京提供帮助,在新旧城市中寻求平衡。希望能够把城市中的学者、各行各业中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关心北京老的建筑,更要关心其中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交流的人群,探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保护老北京现在不晚只要不是纸上谈兵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此次活动之前,清华大学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过。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与法国远东学校共同举行了“城市保护和现代化”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的超过300位建筑师和学者参加的会议,会议达成了一致的感受:“保护老北京,无论如何都不会太晚。” 去年11月,清华大学再次召开有30位专家出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具体分析了北京旧城保护状况与问题。讨论中涉及了“濒危房屋”的概念、住房需求、政策条款与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市场开发和文化社会遗产之间的矛盾等等问题。 2003年4月,经过与北京市市长的会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启动了“研究———行动”项目,以北京烟袋斜街为例研究了历史文化地区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些调查的数据中,我们掌握了这个地区居民的居住空间,家庭人数、房屋质量、承租状况、收入、就业、卫生设施等情况。去年2月份,已经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社会调研报告,反映了从居住自身角度对他们生活状况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还没有开始实施。 王军(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瞭望》周刊主任记者) “北京和北京”令我思绪万千。去年我作了一个报道,标题就是《新老北京之战》,关注的正是这两个北京———老北京和新北京,仍无法从半个世纪你死我活的状况中解脱出来,结果是,老北京迅速消失,新北京也面对难题。在老城上面建新城,使我们这个城市生活在尴尬之中,寻求建立一个可沟通的社会才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态度。
一个城市的生命正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之中,作为城市的细胞,每一所住宅的生命之源,正在于财产权的完整与稳定,正在于产权人对自身权利的信心,这个信心使他们能够以百倍的热情去爱惜自己的家园。一个城市的在今天城市改造的大背景下,四合院已是无人轻易敢买,无人轻易敢修,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就会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在这样的情况下,古城的复兴又从何谈起呢?我认为北京古城的保护与复兴,绝不仅仅是一个所谓的规划问题、设计问题或物质形象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城市的生命正孕育于广大的人民之中。那些无视社区基本产权状况与文化生态的开发政策和规划设计,以及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大规模拆除重建活动,才构成对这个城市真正的伤害,并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期待着新北京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展,这无疑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北京因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古城区而带来的交通与环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在北京古城区内,每一个四合院的留存,都是落实城市结构调整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我们期待着老北京能够迅速复兴,它的生命力能够惠及我们的子孙。 冲撞只是暂时的城市居民终将渴求自己的文化 舒济(北京老舍纪念馆馆长、老舍女儿) 在新城与老城之间的冲撞问题上,体现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大文化”的概念,人们意识思维中、建筑中、行为中等都应该体现。这种冲撞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种意识会有改变,会逐渐认识到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物质生活还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尚在起步阶段。对于旧城、旧有文化的保护问题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背景:6月9日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北京与北京艺术展览”在什刹海北沿望海楼开幕。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望海楼展出了包括张永和、卢卡·帕斯钦倪、徐卫国、马岩松、口天化石、包泡、姜杰、王小帅等建筑师、艺术家在内的作品。此次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专题讨论、座谈、电影展放、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作为权威的国际组织,北京旧城保护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在以尊重当地居民及其历史价值的方式修复老北京胡同、认识社会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性, 保障那些因拆毁而面临变迁的或仍居住在旧城区的居民权益,共同探讨北京旧城保护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北京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认同与特色的城市。 生命也存在于“流水不腐”的自我更新之中,一个不受推土机袭扰的公正的房屋交易环境,才会使城市得到自然的生长,也才会源远流长。 可现在的情况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年久失修,危房率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5%上升到1990年的50%,在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城市的细胞竟如此迅速地衰败。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建立的良性的产权与市场关系遭到了破坏,大量合法的私房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遭到了不合法的侵占,危破的“大杂院”因此而成为普遍的现象。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1 , Processed in 1.1039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