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柏木丁,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根柏木做的上圆下尖的木桩子,在圆明园现存文物中不论是现实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是不值一提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柏木丁,就没有圆明园。”众所周知,圆明园是建在一片水源极其充沛的水乡泽国之中。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建园子,如今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地基的坚实便是个难题。参加圆明园建设的能工巧匠们,面对北方地区少有的建筑环境,用他们聪明智慧,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他们把取自深山老林的柏树去皮,削尖后分成三个等级,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地理条件,分别使用不同级别的柏木丁。如建在水深泥厚处的桥、亭、榭、轩等临水建筑基础下面,用最长、最粗的;在陆地上建筑体量大的用比较长、比较粗的;建筑体量比较小的则用最细、最短的。 为了充分发挥柏木丁稳固地基的作用,能工巧匠们又把柏木丁呈梅花状一组一组地排列在建筑的下面。“梅花桩,排成行,上面盖房万年长”的顺口溜一直传到今天。现在我们有幸能看到,经百年而岿然不动的大水法、谐奇趣、方外观等大形古建筑,一睹万园之园的风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柏木丁。 自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至今已近150年了,园内的木质文物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由于柏木丁在园中的所有木质文物中的用途特殊,深埋地下,而躲过劫难。现在我们还能看到遗址的台基下面的柏木丁不朽不烂完好如初。望有关部门不要因其“微不足道”而忽视了对它的保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 04:44 , Processed in 1.1026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