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许伟以文物保护为使命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一达

摄影 包旭东

  孟端胡同45号院的迁建保护

  眼下,位于阜景文化街上的历代帝王庙东侧正在进行拆迁改造。据西城区副区长许伟介绍,这里原来是一栋红砖楼,属北京市机电公司的房产,后来作为量具刃具厂的门市部,再后来出租开了洗浴中心和网吧,显然这类经营场所与一墙之隔庄严肃穆的历代帝王庙不大谐调。西城区在建设金融街时,孟端胡同45号院的拆迁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45号院是经过维修改建后标准的四合院,后来成为3位首长的住宅,尽管孟端胡同不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但是45号院的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拆了确实让人感到可惜。区文保部门为此搞了半年多的调查,发现这所宅子与规划有矛盾,而且它正好处在规划建设的路面上。怎么办?区文物部门按文物保护的相关条例,采取了迁建保护的措施,也就是按45号院的原貌,整体“迁移”到历代帝王庙的东侧。

  许伟对记者说,区政府为了保护孟端胡同45号院,投资了4000多万元。从去年10月开始拆迁。文保部门把45号院所有的建筑一一测量,基本上按原来的尺寸和样式,在历代帝王庙东侧重建。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金融街的道路施工,也改善了历代帝王庙周边的环境,按我们的设想,将来阜景文化街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在整体风貌上也谐调一致了。北京的许多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处在危房改造区内。如何进行实质性地保护,并且与周边的风貌相一致,孟端胡同45号院的迁建保护,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模式。

  多一半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大杂院

  许伟今年55岁。十多年前,他在西城区文物所当所长时,我就与他相识。他历史文化知识渊博,为人厚道,思维缜密办事严谨,有条不紊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学者型的副区长无党无派,属于民主人士,脑子里装的几乎都是文物。他是西城的根儿,至今还对从小就在那里生活的德胜门一带的旧貌记忆犹新。从北京106中学初中毕业,他在山西插队5年多,1973年,他被选拔到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搞商周考古研究,当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假如不是为了回北京,他也许会在大学一直干下去,因为他非常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且在商周文化的研究上搞出点名堂。但是他始终没忘自己是北京人,太想为北京的文物保护尽一份力了。1991年,他回到北京,在西城区文化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晃儿14年了,他从文物所的普通科员干起,当过所长、副局长、文委主任,2001年被任命为主管文化和文物保护的副区长。这么多年,许伟的工作始终没离开过文物保护。西城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的重点区。他曾和自己的同事会同各方文物专家对区内的文物资源做过全面考察,他对区内130多处文保重点如数家珍。当然,他对这些文物的保护,有自己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

  他对记者说,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现在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文物与民宅的混居。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文物保护单位大都像北海、郭沫若故居那样,其实不然,80%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处在居民生活的大杂院里,从眼下政府的财力看,把居民都迁出去,然后再进行保护,肯定有困难,市文物局曾经做过预算,文保单位的整体保护至少需要500个亿,解决安全问题也是几十个亿。所以无法做到一步到位。头年,护国寺的一把火,让我们感到文物保护的迫在眉睫,众所周知居民大杂院的现状,别的不说,那些老旧的电线就是火灾的重要隐患,多数房子属于危房,加上胡同狭窄,消防车进去有困难,稍不留神,一把大火就能把几百年留下来的文物付之一炬,怎么办?我们去年作了3800万元的财政预算,先更换属于文保单位的大杂院的电线,进行增容改造,然后再一个院一个院地进行房屋修缮,去年修了12个院,今年计划再修22个院,明年接着修。文物保护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相依托,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这些年,西城区在文物保护方面投了4亿多元,重点维修了十五六处市级以上的文保单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力度。

  “一街四区”和修复月坛

  许伟对记者说,西城区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把区内的文物资源分为“一街四区”,“一街”,就是阜景文化街,从阜成门到景山全长3公里,地上文物近30处,这条街的保护工程已经启动,从1995年起,先对白塔寺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我们提出的保护方案是打开山门、亮出白塔,拆了白塔寺副食商店,搬迁了寺庙东路的居民。紧接着又对历代帝王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搬迁了学校,开放了历代帝王庙。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这条街的沿街店铺和一些机关单位进行整治,以求与这条文化古街的整体风貌相谐调。“四区”包括一、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二、皇城保护区。西城的区界占皇城的2/3,这是我们重点的文物保护资源。三、西四北一至八条、四合院保护区。四、地下文物埋藏区,在复兴门内外以南的大片区域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早期文物,这一带是辽金时代北京城的东北角,我们曾在这一带出土过汉代的陶瓷群,侯仁之先生曾对这一带的地下文物进行过考证,白云观以西到会城门有过一个很大的土包,叫蓟丘,在地下出土过早期文物。侯先生认为,蓟丘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蓟国的所在地。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一带的地下文物肯定会十分丰富,由于地面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对这一带地下文物的挖掘工作不可能进行,只能做必要的保护。

  许伟说,月坛将是这两年西城区文物修复的重点,老北京的天、地、日、月、社稷“五坛”目前只有月坛没有修复,显然这是一大遗憾。西城区早有修复月坛的动意,但很长一段时间条件不成熟,从前年开始,市区两级政府下决心要让月坛恢复原貌,虽说难度很大,但咬牙也要搞。几年前,我们就拿出了修复月坛的整体方案,去年区里投资1.9亿元,解决目前月坛内占用单位的拆迁问题,区里的民政、劳动、园林、老龄委等单位率先从月坛内迁出。此后,170户居民也将陆续迁出。因坛内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转播塔现在还是备用设施,估计迁出还要等一段时间,整个修复工程分为三期,去年10月,修复月坛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一期主要恢复坛墙和东西两侧的神路等。二期修复东天门、北天门、钟楼及具服殿等。三期将电视塔占用的祭坛拜台修复,并恢复神厨、神库、宰牲亭、东西库、内坛墙等建筑。修复后的月坛,将以观月赏月为主题,恢复古老的祭月文化。这项工作市里很重视,由发改委和文物局牵头,争取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完成。届时,北京城区将会增加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与此同时,李大钊故居、吕祖阁、火神庙、会贤堂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工作也将相继展开。

  修复历代帝王庙“两难”变“两利”

  许伟认为,对文物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修复之后的合理利用上。他对记者说,眼下,大约有六成左右的文物处于不合理使用的状况,如果投很多钱把这些文物修复了,但是却不能得到很好地使用,那么这些文物的价值就等于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些年,许伟从一个普通的文物工作者,到文物工作的管理者,从科员到一个区的行政官员,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文物修复工作,最让他感动的就是历代帝王庙的修复。帝王庙在老北京非常有名,虽然很多人没去过帝王庙,但帝王庙却家喻户晓。它是我国现存的惟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经还有两个历代帝王庙,一座是建于唐代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7年)的西安帝王庙,但它祭祀的仅是三皇五帝,不含历代帝王和文臣文将。后来废弃不用了。另一座是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南京历代帝王庙。这座帝王庙比北京的要早150多年,明成祖永乐皇上迁都北京,到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嘉靖皇上在原保安寺的故址,修建北京历代帝王庙以后,朱元璋建的南京历代帝王庙就弃之不用了。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进行改建重修后继续沿用,距今已有475年的历史,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着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庙内单设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1979年被列为第二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伟对记者说,历代帝王庙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基本上废弃不用了,虽然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他的遗像曾在历代帝王庙正殿供奉。但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再没搞过。1931年7月,由熊希龄创建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即香山慈幼院第三校,迁到这里,从此历代帝王庙成了学校。1941年,这所学校改为北京女三中,1972年市政府撤销女校建制,改为北京159中学,虽然长期在这里办学,但由于年久失修,历代帝王庙的建筑多一半属于危房。怕房屋倒塌把师生砸伤,57%的建筑停止使用,而且80%的古建雨季漏雨,许多木结构上每到夏天就长蘑菇,屋顶上杂草灌木丛生,大殿顶上最大的灌木直径达12厘米,被学生们戏称“空中花园”,大殿碑亭琉璃瓦滑落50%,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后,大门歪闪达12厘米,为保证师生安全,不得不用钢筋围挡起来。

  许伟对记者说,我是学历史考古专业出身,深知历代帝王庙的文物价值,要保护这座国内现存惟一的帝王庙,简单的维修不行,必须全面修复。为此,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做调查研究,搞了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1996年,我在区政府办公会上花了4个多小时做汇报,有的区领导在此之前还没认识到它的文物价值,听了我的陈述,大家感到修复的紧迫性。一位区领导说不要把历代帝王庙看成是西城区的,要看做是北京市的,看做是全国的。压缩办公经费也要把它修复好。修复历代帝王面临的首先问题是北京159中学的迁出。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将这所学校的师生分解到其他中学,取消这所学校。另一种是移地迁出。许伟坚持第二种意见,他认为159中学的历史悠久,它曾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它的创始人熊希龄、陶行知、张雪门等人都是在现代教育史上有一笔的人物。老中国校长郑倚虹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烈士的同学。159中学的前身女三中曾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从1917年建校到现在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1997年159中学与132中学合并,办学规模达36个教学班,让这样一所具有文物保护意义的品牌学校撤销实在可惜。最终区政府采纳了许伟的建设,投资两个亿,在金融街边上重建了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新校舍,2003年2月新校舍落成,正式迁出历代帝王庙,它不但没撤还与38中学合并,仍叫159中。这么一来,“两难”变成了“两利”。历代帝王庙和北京159中学都得到了保护。

  充分利用文物的文化资源

  许伟说,历代帝王庙的修复从2000年底开始正式动工,如果算上迁建校的费用,市区两级政府相继投资了3亿多元。2004年4月28日,经过全面修缮的历代帝王庙正式对社会开放。如何利用全国惟一的历代帝王庙的文化资源,吸引参观者,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日前许伟在参加首届皇帝祭祀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作了发言,他认为“三皇五帝”的祭祀现在都是各搞各的,其实只有北京的历代帝王庙把这些老祖宗都集中到了一起,而遗憾的是至今还没在这里举办过公祭。当然。也许是因为历代帝王庙供奉的不光是“三皇五帝”,还有历朝历代开国守业的皇帝,所以在这里举行公祭,有祭祀这些封建皇帝的疑惑。但是,让我们的后人了解历史,知道一些中国历史的祭祀礼仪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参观历代帝王庙后,感慨道:我们现在的日子好了,但不能把老祖宗们给忘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看了历代帝王庙以后说,中华文化是流传有序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根与线。许伟说,由于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的名胜古迹众多,寺庙也多。加上历代帝王庙原来是皇帝的祭祀之地,许多老百姓一时半会儿还难以认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花了几亿元修复的文物,必须要很好地利用。为此,历代帝王庙在东西配殿开辟了“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历代帝王庙主要祭祀人物展”,这样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历代帝王庙及其祭祀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过程。此外,在神库举办了“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以“百姓一家,根在华夏”为主题,展陈由“三皇五帝”衍生出来的100个主要姓氏的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这一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现在海外的华人掀起了一股以姓氏为源的寻根热,这个展览将在今年7月,作为京味文化之旅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到台湾展出。据许伟介绍,历代帝王庙今后将以姓氏文化为主,拉近老百姓与三皇五帝的距离。计划在庙的对面大影壁后面,建一座中华姓氏坛。现已列入规划,不久便会开工。相信随着对历史文化源流的不断开掘,历代帝王庙将会成为中外游客来北京不参观会遗憾的旅游项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1:02 , Processed in 1.09871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