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铁门黄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肖复兴

    虽几乎被建筑工地包围,街的西部不少已经开始拆毁,铁门胡同不能算全须全尾儿,基本还完整。在城南,这是一条不被人重视却是非常值得一走的老胡同。它南北走向,有点斜,位于菜市口的东北角,紧靠着原来的“菜百”(以卖黄金首饰著称)。在旧京城,铁门胡同很有名,清时杀人的法场就在旁边,戊戌六君子就是从这条胡同的南口为起点一溜往西次第排开,被一一砍下了头颅。据说,断头者的鲜血都流进铁门胡同的一条暗沟里,当地人称血沟。“文革”挖防空洞,人们还发现了青石板下的血沟。

  当然,铁门胡同铁字的森森寒光,并不是因为靠着杀人之地而得名。明时,这一带是料虎训熊喂鹰之地,附近才有了虎坊桥、喂鹰胡同(今未缨胡同)。清人《箕城杂缀》中说:虎坊桥“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铁门就是虎圈边上铁栅栏门,胡同由此得名。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它旁边出现以棉花地而闻名并得名的棉花胡同的一到九条,两者比邻而肩,阴阳相济,冰冷坚硬与温暖绵软,都只是历史的巧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那天黄昏,我去铁门,从胡同北口进去,走不几步,先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要找的宣城会馆。300多年的历史,这大概是这条胡同里现在最老的遗址了。它旁边还应该有广信会馆,但是,已经看不出任何眉目。宣城会馆的大门虽破旧如龙钟的老者,佝偻着洼陷下去一截,却还顽强挥洒着当年的影子,一眼就能够看出它的与众不同。走进门,迎面是八檩的宽阔过廊,廊前一株老椿树。穿过窗棂木纹清晰依旧的过廊,后院的一排正房已经拆空,柁与檩恐龙骨架似的呆呆地和远处工地的脚手架对峙。让我更加吃惊的是,院子的南部都已拆空,而北部却还住着人。院子里到处是碎砖乱瓦,一株老枣树疏枝横斜,没长出一片叶子。

  站在荒芜的宣城会馆,真感到时光的无情。想当年,顺治六年,诗人施愚山中了进士,从安徽宣城老家进京,就住在这里。北京城南会馆有几百个,宣城会馆并不有名,却是因施愚山而有了名,曾经也是以文会友,以酒佐诗,极尽一时之盛。不过,想顺治十五年的进士王渔洋,只比施愚山小15岁而已,再路过这里时写下的《过宣城馆有感》诗中说:“无复高人迹,空闻鸟声喧。”不过才十几年或二十年的光景,不也是开始空荡荡了吗?再看施愚山自己当年写下的诗:“书声不敌市声喧,恨少蓬蒿且闭门。此地栖迟曾宋玉,藓墙零落旧题痕。”好像他早已经有了预感似的,这里早晚得藓墙零落,蓬蒿闭门。

  继续向南,走到和棉花五条交叉口的时候,遇见一个老太太,问她知道不知道文昌馆和笑社的旧址?这是铁门胡同的另外两景,京剧宿将陈德霖,年轻时候在文昌馆唱过戏,一时地以名传。民国元年,苏州作家包天笑和笑社也都住在这条胡同里,他们写稿子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京报就在魏染胡同,出南口往东走,只隔着四川营一条胡同。老太太想了想,告诉我,包天笑没听说过,笑社好像在49号院,早拆了。然后指着北边路东的一座二层楼说:文昌馆好像就是那儿,日本人后来改成了澡堂子。

  当年笑社有一副木制的楹联:此地在城如在野,斯人非佛亦非仙。曾引来不少好事者观赏,那是一代文人的心态和追求,不过,也可以隐约感到那时铁门胡同的闹中取静,几分超然物外的样子。如今,四周到处在拆房子,喧嚣一片,尘土飞扬,用施愚山的诗句只能说是“书声不敌市声喧”了。(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7 , Processed in 1.0807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