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之地,开封河南贡院 最后的金榜题名,大金榜张挂于长安街 北京顺天府考场 1789年殿试之地太和殿 国子监牌楼
慈禧大寿,特赐“恩科” 依照常规,科举为三年一科。按常规光绪癸卯科(1903年)刚刚结束,下科应在第三年(1906年)举行。但是,甲辰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当时称为“万寿节”,普天同庆。科举考试自然也不例外,加试一科,叫“恩科”。
这是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此外,参加考试的贡士还有谭延闿、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来自直隶肃宁的刘春霖以会试第17名的身份状元及第,消息传出后,朝野轰动。各种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传闻,给这次科举考试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 谭延闿、朱汝珍 因姓名、籍贯与状元无缘 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谭延闿(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在殿试时,由于他本人的谭姓与参加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相同,怕慈禧怪罪,主考官们在给慈禧的10张考卷中,没有把他列进去,谭延闿就这样,因为姓氏与状元无缘。 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一看落款,心头阴云顿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 金息侯:“痛哭流涕”,花落别家 刘春霖:处处得福,捡大便宜
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而“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在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了一点朱红,名列榜首,大魁天下。 封疆大吏陈言 科举终于废止 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上奏变通科举,张、刘会奏主张“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袁世凯疏列十条,建议增实学科并逐年递减旧科岁、科、乡试名额。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从渐废科举到骤废科举。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 不久,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个持续千余年的科举时代就此寿终正寝。1904年的这场考试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链接· 科举考试层层过关 科举考试考生从乡下考到省里,从省里考进北京,又从京城考进皇宫,过五关斩六将,一级一级往上爬。 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自确定,监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是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了就称为举人。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也就是进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都在春天举行。 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八国联军烧了北京贡院,癸卯年(1903年)顺天乡试、甲辰年(1904年)全国会试,都改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通过了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士”。 中了“进士”,一般都是有官可做了。但是做的官大官小,是留在京城还是发往外地,最后取决于殿试的成绩。 殿试的地点最初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都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不仅亲自拟定试题,还亲自评判所有的殿试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葛宝华(山阴人),陈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1:24 , Processed in 1.08730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