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李琳 北京的胡同就是历史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曹迎

    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痴迷,瑞典人李琳2001年曾到北京学习中文。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中文不仅使她对中国的汉字甚至对中国的一切都愈发地痴迷起来。于是,一年后,她又只身来到北京,在北京的胡同“扎”了下来。3年多与北京百姓的“零”距离接触,她写就了一本纪实随感《金发碧眼看中国》,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书中,她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透过许许多多在我们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生动地描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的博大丰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问:是什么原因使你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中文的?李琳:中国的神奇和伟大一直吸引着我,比如汉字,我觉得既神秘又是那样的漂亮。中国有句话叫做人过三十不学艺,我是36岁开始学习中文的,后来专门来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对我们“老外”来说,中文确实挺难的,尤其是四声,发音不对意思会“满拧”。

  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你来到中国,并学习中国的语言?

  李琳:中国人可能不知道,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是非常“热”的。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许多西方人想来中国,想了解中国。我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我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对我说,中国是一个神奇伟大的地方,中国文化博大丰厚,其中他还提到孔子等中国古代伟人,很了不起。因此,从小我对中国就有一种向往,梦想有一天能来中国。可是,要了解中国,就首先得学习好中国语言。我是同学中最用功的,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问:学习中文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琳: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也是我的家乡。那天,漫步街头,我走进了一家书店,寻找有关学习中文的课本。我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一页一页地翻着,每翻一页都令我无比震惊。书上有汉字的介绍和发音,还教你怎样一笔一划有顺序地把汉字写出来。我茫然地看着书上没完没了的笔划,越往后翻越复杂。我的脑子开始旋转,感到头晕目眩,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能学会中文。虽然这之前我知道学中文会有难度,但这么难学还是出乎意料。那会儿,我心里在想,我也许永远不能学会中文。当时如果有人对我说,不久的将来你会生活在中国,你不仅会说汉语,你还能看懂汉字和写汉字,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中国人大概很难想像,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难。学中文完全不同于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特别是每个字的四声,学习时困难最大。比如我的电话坏了,不响了,我对修理工说,我的电话不“香”了,说了半天人家仍听不懂,因为声调不对,意思就表达不对;还有“打算”,常常被人听成是“大蒜”。词的音发错了,有时不但会给你和别人造成误会,还有可能让大家都很尴尬。比如,“答辩”和“大便”,在外国人听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为了更直接地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到中国的第二年,我住进了四合院,那里离鼓楼很近。那时有两个词一直搞得很乱,别人问用什么取暖时,我说的是,我们有一个“鼓楼”。人家问住在哪里时,我便说,住得离“锅炉”很近。这“鼓楼”和“锅炉”当时真是让我挺犯难的。对中国的了解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新奇

  问:你戴的西藏首饰很漂亮,在中国的几年里,你去过不少地方吧?

  李琳:这些首饰确实都很漂亮,它们有的是在西藏买的,有的是从甘肃买的,我还去过新疆、云南、广西、浙江、青海、贵州等,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都很美。问:你说过你父亲非常向往中国,你有没有请过他来中国看看?李琳:我父亲晚年最大的心愿是来中国看看,2003年他终于如愿以偿,那年他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来之前,他担心身体经受不了旅途的劳累,我妈妈就鼓励他,说他身体很好,来中国没问题。我知道,他是因为到中国才不顾年迈离开家门的,若是别的什么地方,他肯定是不会去的。一家人能在北京团聚,我们都非常的高兴。问:带爸爸、妈妈去了哪些地方?

  李琳:我当向导和翻译,带爸爸、妈妈、姐姐、姐姐的女儿去了天安门、颐和园、天坛、长城。登上长城,我爸爸激动得哭了。他说:“我来得太晚了,我太老了。”他觉得长城“特棒”。在我们的国家,陌生人是不说话的。在长城上,许多中国人和我们说话、合影,我爸爸觉得特亲切。他没想到中国人这么友好,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这么好。

  在中国旅游的一个多星期中,他们还去了后海坐三轮车,逛胡同,到居民家中喝茶。我一个人给他们当翻译,简直忙不过来。但奇怪的是,虽然语言不通,我爸爸妈妈用肢体语言也能与人沟通,而且非常的高兴。问:你去过中国不少地方,它们带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李琳:中国太大了,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我感觉各地有非常大的不同,你可以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交流,对中国的了解真的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新奇。我最喜欢北京,上海、香港也很好,就是商业气息太浓了。

  问:你喜欢北京的什么?李琳: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周末可以去天坛、天安门、颐和园、故宫参观,我还喜欢北京的胡同,你可以轻松地散散步,走一走,看一看,看看人们在做什么,怎样生活,很有意思的。

  问:在中国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喜欢吃中国饭吗?会自己动手做一点吗?

  李琳:非常喜欢吃中国饭,很可口。但中国人吃饭一定要喝酒,没完没了,和我们不一样。有时,我会去自由市场买点菜,跟商贩讨价还价,我觉得特别有趣。但做饭太麻烦了,好在到饭馆吃饭很便宜,就不用学做饭了。

  问:瑞典民族非常好静,你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吗?李琳:瑞典人好静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安静代表了瑞典人的基本修养素质。在瑞典,任何一个公共场所,你都听不到大声喧哗,路上几乎听不到汽车喇叭和自行车铃声。当然和中国不一样,我们是一个850万人口的小国,人们之间差距较小,而中国则不同了,人口众多,差距当然也是非常大的了。刚来中国时,真的感到不习惯,感觉没有个人的空间,到处是人,非常嘈杂,人们没有秩序,上公交车不排队,公共场所大声地说话,旁若无人。看到外国人,死命地盯着你看,使你感觉非常不自在,不舒服。这些问题我想是中西方文化、生活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只有住在中国才能了解这些不同。《金发碧眼看中国》这本书,写的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问:以“老外”的视角,发现中西方文化、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并记录下来,介绍给人们,这对中国人很有裨益。你的书在瑞典有介绍吗?

  李琳: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瑞典最大的报纸《瑞典日报》做过很大篇幅的介绍,还有一家出版公司跟我签约,要我再出一本写给瑞典人看的书,因为这本书毕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现在写给瑞典人看的书已基本上写完了,书中主要写的是怎样跟中国人接触,中国和瑞典有哪些不同等。问:你的丈夫支持你吗?李琳:非常支持,他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原本准备和我一起到中国来工作,后来我等不及了,比他先来了半年。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有着述说不完的故事

  问:中国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你能为北京的人和北京的建设提一些建议吗?

  李琳:不能算做是建议,应该是感受吧。北京是礼仪之邦,北京人勤劳好客。可是,由于有那么多流动人口,无法用同一种标准要求每一个人。但我觉得,总体上应该有礼貌,比如看人,不要盯着看,尤其是外国人。应该有秩序,比如排队上车,按红绿灯指示过马路,司机要少按喇叭,遵守行车规则。应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外国人喜欢北京的古都风貌,如天安门、天坛、颐和园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北京的胡同,也很有韵味。北京的胡同就是历史,每一条胡同好像都有着述说不完的故事,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如果非得要拆的话,重新修建时应该按照原来的样子。在瑞典,法律规定与文化、历史有关的建筑是不能拆的。在斯德哥尔摩,古建筑保护得非常好,虽然它们看上去很旧,里面维护得非常好。

   采访后记

  李琳的瑞典名字是卡特林娜,她说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百合”和“鹰”,李琳是她专门为自己取的中国名字。在中国生活的3年多,她把自己融进大街小巷,甚至学会了“百闻不如一见”等许多俗语。她的言谈中,不仅有体现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每一句简单的话语之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还有着对中国的深深的挚爱。那天晚上,对李琳的采访约在鼓楼附近的一家麦当劳,一个多小时的尽兴“侃谈”后,我们习惯地起身便走,李琳则是习惯地端起桌上的餐盘———怕我们不好意思,她便一边笑着一边在嘴里不停地叨咕“举手之劳,举手之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47 , Processed in 1.1088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