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清皇家禁苑先农坛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徐小五

    凡是看过精品电视剧《天下粮仓》和《血色浪漫》的读者,都可能记得清朝皇帝在初春时节举行象征性春耕仪式的观耕台和北京机关大院子弟围殴京城一霸“小混混”的观桑台。而我的母校北京育才学校正是坐落这两台所在地明清皇家禁苑先农坛遗址。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南,与天坛遥相呼应,是明、清两代皇帝一年一度祭祀先农诸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现存的古建筑群有太岁殿、俱服殿、神厨、神仓、庆成宫、观耕台、观桑台、云坛、焚帛亭和宰牲亭等。这里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独特,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仅太岁殿建筑群就有3700余平方米。1949年北平解放后,不知是出于哪一级部门的决定,抗战将士子弟学校延安保小(第一任校长是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迁至此地,并改名为北京育才学校。从民国时期起封尘已久的先农坛再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有幸在这个苍松翠柏、宏伟大气的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上学的我,小时候简直有些得福不知,自己原本就是生活在丰富的历史、浓厚的文化气氛和童话般的世界里啊!其面积之宽阔,让人感到奢余;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岂可丈量;其建筑之雄伟,足以和海内外任何一所综合大学相媲美。但当时我们只知道这里是皇帝们在清明前后来祭拜天地,装模作样关心农业的地方。我们接受的教育似乎也与曲折的明清历史、文物古迹的来历和古建筑的宏伟布局无关。来学校作报告的也没有明史清史专家和建筑学家,而请的都是些抗日老英雄以及乒乓球国手庄则栋、李富荣等。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的父亲还应邀到学校为全体师生作了国际形势报告。

  其实,小时候对这个集历史、文化、古建筑艺术于一身的风水宝地的感觉并不浪漫。想起来,最深的印象之一是太大了,另一个就是荒凉。记得从学校大门口走到最里面的南楼宿舍,大约有1公里左右。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周六放假回家,周日晚必须返校。对于小孩子来说,每次走这路边都是参天古柏的1公里路,都觉得很累。

  说到荒凉,主要是指“云坛”,里面杂草丛生,我们一般都不敢进去。有传说那里面闹过鬼,被传“闹鬼”的还有小庙一样的焚帛亭等处。后来,“闹鬼”的事还真发生了。原来是一帮调皮的男同学专门等在一片漆黑的云坛附近和焚帛亭背后,看到有女同学下了晚自习课路过时,就一下子蹿出来,他们还打着手电筒,乱喊乱叫非常恐怖。

  荒凉所指还包括我们的大庙宿舍。这里的古建筑,除了大型的庙宇用于大礼堂(太岁殿)、食堂(庆成宫)和图书馆外(俱服殿),其余的,例如神厨神仓等院落大都成了男女生宿舍,分别命名为毫无创意的二院、三院和四院。庙里面的青灯古佛神像神龛早已不知去向,留下有好多浮土的高台,成了我们晚上睡不着时自己吓自己的想象空间。大庙里一般是夏凉冬冷,夏天我们每人要支上伞状蚊帐以防蚊虫叮咬。冬天,管理员大妈会给我们安装超大型的火炉。晚上,正旺的炉火会把炉壁烧得通红。清晨,炉火早已奄奄一息。我们还必须从冰冷的被窝爬出参加晨练。那时,没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也不注意防火和环保。不过,倒也没听说发生过重大火灾。

  “文革”期间,母校周围的各单位都趁乱扩张地盘,割据一方。改革开放后,人们有了文物保护的意识,有关部门对校园也进行了整顿重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去年回国探亲时我特意和我三姐一同前往参观缅怀。我发现母校目前只占了这片园林的东南角一小块地方,全部是新盖的仿古建筑。地处先农坛遗址中心的超大操场仍保留给学校使用。从前学校占用的古建筑几乎全部恢复原貌,归属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参观。学校大门内笔直的松柏大道右侧干脆修起了一道栏栅,把学校和博物馆一左一右截然隔离开来。看上去,这一道道栏杆还真有些煞风景,远不如我们小时候看到园景完整。

  我们先是参观了完全不一样的新校舍,居然还在校史纪念馆里找到了当年毕业照中傻乎乎的自己。然后花了8元钱买了古建筑博物馆的门票,回到母校原址这个冷冷清清、游人少到简直等于没有的博物馆。置身于小时候某些重要时刻驻留过、翻开人生最初篇章的地方,看着每个建筑物的中英文说明牌匾,我一时无语。在如此寂静、好像全无人迹的宏大世界里,我特意放慢了脚步。过去的一切好像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在那四四方方、汉白玉雕柱玉砌的观耕台,我们排练过舞蹈节目,十年一贯制试验班的毕业照也是在这里拍摄的。高台上的图书馆大殿,满室满架曾是让我们获得无穷知识的书籍。气度非凡、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大食堂,足以和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古典风格食堂相提并论。因为这儿也是高高尖尖的屋顶,一排排六米长的木质餐桌。所不同的是我们每个桌子两旁的铁钉上曾分挂着同桌就餐的20个同学脏兮兮的碗袋。号称长十八丈 宽八丈的太岁殿大礼堂,我们在这儿开大会看节目听报告。文艺晚会经常由我那后来在文工团工作的多才多艺的大姐担任主持人。在幕间救场时,她一个人能表演独唱快板书等各种各样的节目,而绝不会冷场。曾是男女生宿舍的几个庙宇厢房,如今是朱门紧锁。我从门缝和窗户向里张望,竟已变成摆着红木家具的后宫寝室,成了供游客参观的景点。

  我漫步禁苑放眼望去,四下里绿草茵茵松柏林立,如此熟悉的古老破败建筑如今是那样金碧辉煌。把这里当做古代建筑博物馆不知是哪个善于联想的人想出来的主意,可能是因为这里建筑众多,布局互为呼应而不同凡响,在空间上有着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使人站在这里有种渺小的感觉(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称为先农坛博物馆)。红砖绿瓦的斜面金色琉璃瓦屋顶、配上每棵树龄都超过百年的苍松翠柏、那精雕细刻嵌花木制木鬲子窗、需要高高抬腿才能迈进的门槛、厚重高大的朱红双开门。总之,园林处处体现了皇家的极品气派。在三院女生宿舍门前,我看见了熟悉的海棠树,空灵清雅富有生命力的海棠树,她的树龄和这里许许多多的松柏一样令我无从知晓,但她们一定目睹了这里的荣辱兴衰热闹冷清。如今皇家豪华阵仗不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再。我三姐的一句“海棠树又结果子了”又怎能不引起我对小时候顽皮嘴馋情形的怆然回忆。

  有趣的是,留下明清时代浓浓印记的母校原校舍,现在竟没有一丝一毫曾在这里办过学的痕迹(博物馆的说明中也未曾提及)。看来,先农坛遗址1949年以来回荡的欢歌笑语也只能留在千百名校友的梦中了(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校友开始撰写有关先农坛遗址及母校生活点滴的回忆文章,比如作家老鬼和香港军事评论家马鼎盛)。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博物馆小卖部竟然连个像样的明信片都没有。我不禁愕然,京城这么一处好地方怎么如此冷清寂寞?是博物馆的类型、藏品、内涵与功能没有得到拓展和完善?还是北京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对这个珍贵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进行足够的保护和宣传?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尽管前朝皇帝也是一年一度地光顾此地,先农坛决不应满足于仅仅充当影视剧的外景地。这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应该破除。在这里,我向各位读者和爱好旅游的朋友隆重建议,如果你到北京进行深度寻访,想找一个清静的文化去处,向往从容自在地走走看看,如果你想得到所谓深刻的传统文化熏陶,找个可资观赏旅游又可以避思咏怀的地方,那你就到这里来吧!作这一推荐不是出于我的偏好,实在是我有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在这儿我初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人生之初最为呵护的关爱,这里有我深切怀念和尊敬的师长,从这里还走出了我们班一群至今情同手足的同学。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的即将到来,我衷心希望国内有关部门与北京育才学校作出统筹安排,让海内外的游客能高高兴兴地来到和天坛一剑之遥的先农坛遗址访古探幽,留下一段美好的、令人回味的深刻印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08:20 , Processed in 1.1010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