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老人从口袋里摸出一粒小小的种子,神秘地对观众说:“这可不是北京歌剧院,这是一粒种子,一粒猴面包树的种子。瞧这样子,多像歌剧院。我很喜欢这种形状,在歌剧院投标的时候,我口袋里就有一粒。” 这位老人就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先生。他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中所说的“北京歌剧院”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那座剧院的建筑方案就是他设计的,现在已经快要完工了。 但就是这么一颗不起眼的、小小的、中国人可能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猴面包树”种子,在中国却引起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大辩论,甚至波及到了国外。 “大辩论”这个词,与“大鸣”、“大放”、“大字报”一起,曾经被称为“四大”。想当初“四人帮”猖獗的时候,甚至还一度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然,那是“四人帮”另有所图,当他们一倒台,就从宪法中取消了。但静心一想,这“四大”的本身,除了“大字报”颇有污染环境破坏市容之嫌,不必再行提倡,可以用互联网代替外,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至少是一个中性词,用得好,更是民主、科学之必需。大鸣、大放,实际就是我们国家一向提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辩论”,无论在学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更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即如小两口为了今天晚上是吃馒头还是米饭,有时也还得小小地“辩论”一番。人长了嘴,除了吃饭,就是发表意见,赞成或是反对,而这些意见都是在讨论、争论、辩论中形成的。至于其规模是“大”还是“小”,却也没有绝对的量化尺度,但就围绕着国家大剧院安德鲁方案的这一场辩论而言,的确是可以冠以“大”字的了。 说它大,一是指规模,涉及了各方面的人士,不止是建筑界,前前后后有关的文章和报道可达上千篇,仅就个人很不完全的收集,也有二百来篇。这本书所涉及的六十多篇文章,就是从这二百多篇中选出来的。网友的发言更是不计其数。 二是指延续时间之长,至少已达四年之久,至今也没有结论,也许永远也得不出一个一致公认的结论来,但辩论了这么久,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已清晰可见了。 三是指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已远不只是对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评论了,还深入到有关建筑创作理论、建筑美学理论、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甚至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学术的健康成长,以及更深层次的“三个代表”的体现和有关国家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生动的启发。 四是就它发生的方式——自发性与民间性,在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五是指参加辩论双方的学术层次和地位,其主力包括德高望重的院士、老一辈和中年建筑学家,都是知识精英,且不止于建筑界,也包括社会各界,当然也有年青人和广大公众。参加的人员,如果不是强为之辩,都是富有社会良知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士。 但无论如何,这仍是一场学术辩论。虽然从辩论的过程中,总感觉得到有个别人仍保持着一种“冷战思维”,企图将它泛政治化或泛意识形态化,以达到扼杀论战对手的目的。 相信这场大辩论还将会进行下去,也许会体现在别的题目上,但就上述已经初步展开的主题而言,将会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因此,作为一个阶段性小结,将这场大辩论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有意义的了。何况,无论就正面还是负面而言,这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论辩双方,多少人为它耗费了多少心血,是应该特别珍视,保存起来的。 但说起来,对于这个题目,本不该由我来写,因为我既不是设计人,更不是评选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成员,也没有参加过他们召集的什么会议或活动,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老百姓,压根儿一个“局外人”,没有资格来编写这么一个东西,加以了解的情况还是极其有限,还有一些事听说也还正在调查之中。但考虑到为比我更不知道情况的广大读者提供一点线索,为将来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点资料,还是勉为其难吧!或者从另一角度来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国民,一名建筑理论工作者,对于中国国家大剧院这件大事自然产生的关注,并把向大众公开自己的观点视作应有的责任,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本书依据的资料,包括本人撰写的,都来自于公开发表的媒体,也有极少数经过本人严格挑选来自互联网的文章,我只是尽了一点整理的工夫。编写中将尽量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囿于编者个人见闻之有限,挂一漏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望读者不吝指教,今后若有机会再版,可再行补入。还必须说明,本书的编写不可免地也会带有编者个人的观点,或有偏颇,希望论辩对方也能编一本东西出来,以供公鉴。梁任公说:学术者社会之公器,求真,不求胜也;或曰:真理越辩越明;再曰:对事不对人。相信论辩双方,都能从过程中得到教益,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则事业幸甚,作者幸甚矣! 本书共分五章,基本按时间为序编排。为了精减篇幅,有的引文不得不把与他人或与自己的文章过多重复的话语删去,采取了节录的办法,可能会有损原文的文采,还望谅解,但可以保证没有改动原文的观点。后记“关于中国建筑的反思”是从国家大剧院这个题目引申出来的话题,思考很不成熟,仅供参考。 本书插图或系友人提供,或引自互联网,有些引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方案集》,在此表示感谢。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