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家大剧院 四十年的夙愿(2)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萧默

    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至少在40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来了。这一愿望,不但是演出界的廹切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要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体现着国家的形象。
    1997年10月,正式开始了大剧院的具体筹建工作。这件事,当然要花不少钱,但只要用得合理,还是值得的。
    然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止是经济代价,更涉及国家声誉和文化形象——的国家大剧院,它的设计方案是怎么产生的呢?


四十年的夙愿

    “1958年,我还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名三年级学生,我们系被指定负责设计国家大剧院。当时的要求只有一座剧场,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一群。观众厅的规模追求“赶美超英”,要搞一个世界第一。但记得经过调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剧院并不在美、英,好像是苏联的西伯利亚歌剧院,有2700个座位,于是确定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为3000座。……”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国家大剧院,有的虽然不叫这个名字,实际上却起着这种作用,如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米兰大剧院、德国柏林大剧院、开罗国家大剧院、英国国家大剧院、美国肯尼迪演出中心、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韩国汉城国家大剧院等,还有在电视上中国观众一年一度观赏到的奥地利新年音乐会演出地维也纳金色剧场等,甚至一些地区如香港也有代表本地最高演出水平的香港大剧院。在这些剧院里,经常演出本国或世界的国家级经典剧目,通常都属于高雅艺术,代表着本国顶尖舞台艺术水平,是国家形象的最好代言人,也体现了本国对外国最高艺术水平的鉴赏力。这些演出都非常隆重,观众必须衣着整洁,打领带,穿皮鞋,早早到来,洗耳恭听,以示对最高水平的艺术家的尊重。演出的剧目事先都经过慎重安排,有的甚至在演出三年前就开始准备。
    中国不太盛行歌剧,但中国的戏曲包括京剧和几十种地方剧种,还有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包括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作品和民间作品,在世界上都一点不落人后。外国有的中国也有,比如芭蕾舞、话剧、歌剧、交响乐等,在国际舞台也享有崇高声誉,频频得奖,经常拔得头筹。
    但中国却没有这样一座剧院。
    中国在唐代以前,还没有所谓剧院,公开演出大多是在露天举行,大家围着一座四面凌空的方形舞台,台边围着栏杆(时称勾栏),四面围观。这种演出方式在敦煌唐宋壁画中可以见到很多。(图7)宋金时又多有“露台”或“路台”等词,仍是露天的四面围观的舞台。这种方式甚至延续到明代。宋代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兴起和市民阶层的成长,戏曲开始发展,方出现了室内演出,“勾栏”一词成了这种演出场所的代名词,《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当时都城汴梁的很多“勾栏”,一条街上往往就有大小勾栏十几座,有的集中设置,如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南宋临安也有不少。元代是戏曲大发展的时代,称为元曲,是当时文艺的主流,已出现只有一面或三面朝向观众,台后附有后台和化装室的比较正式的舞台,在山西还遗留不少。观众或仍然露天观看,或建棚屋以覆。此后到明清一直如此。200多年前徽班进京,逐渐形成京剧,北京南城戏场林立,都是既有舞台、后台,也有观众厅的较正式的剧场,现在还保存的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的戏场就是一例。
     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中国却一直没有一座适合现代声光电设备和大型布景的演出条件、足够大的以容纳更多观众并充分满足高质量视线和音响要求的剧院。建国后在北京兴建了不少剧院,条件已大大改善,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包括要求甚高的歌剧、音乐、芭蕾舞和话剧的演出,但距离国家大剧院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因此,早在1958年,借着准备195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机会,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要建设国家大剧院。经过规划师的规划,总理批示“以在人民大会堂以西为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列入“国庆十大工程”之内。所以,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至少在40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来了。这一愿望,不但是演出界的廹切要求,也是广大观众的要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体现着国家的形象。
     1958年,我还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名三年级学生,我们系被指定负责设计国家大剧院,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一些辅助工作。当时的要求只有一座剧场,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一群。观众厅的规模追求“赶美超英”,要搞一个世界第一。但记得经过调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剧院并不在美、英,好象是苏联的西伯利亚歌剧院,有2700个座位,于是确定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为3000座。记得清华提出的方案有四座休息厅,分别名为“春”、“夏”、“秋”、“冬”,我参加的是“春厅”的室内设计。中国此时正经历着所谓“大跃进”,我们真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日夜奋战,短短几个月,整个方案设计就全部完成了,并通过了主管方面的审批同意,随即开始进行施工图设计。以后我被调到主楼组,参加清华大学主楼的设计工作,听说国家大剧院的全套施工图纸后来都完成了,如果还在,肯定还保存在清华大学。
    人们说“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体现了时代的足迹,当时的国家大剧院设计当然也带有时代的鲜明印记。比如正立面的柱廊被设计成一座冲天柱式牌坊,一个个柱子突破廊楣,冲天而起,象征着“大跃进”时代的“冲天干劲”。记得透视渲染图是汪国瑜老师主笔。当时没有电脑制图,全凭手工画出,汪先生画得极其认真,一片蓝天白云,要用彩色照片水彩颜料渲染达二十几遍之多(那时还没有真正的彩色照片,所谓“彩色照片”都是在单色照片上涂上专用的水彩颜料完成的)。还记得在讨论观众厅装饰方案时,有人坚持一定要在墙上画上当时中国农村蔚然成风的农民壁画,包括钢、煤、粮、棉“四大元帅”升帐,还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甚至要画出肥猪及用作肥料的猪糞。如果有不同意见,可能就会被认为“思想感情”出了问题。观众厅的马蹄形平面也被质疑,被认为太像资产阶级小姐穿的“高跟鞋”。但我参加的休息厅受到的干扰还不大,在学生们公认的室内设计权威王玮钰老师带领下,基本上还是唯美主义,彩色渲染图画得很漂亮。幸而汪先生还保存了几张图,虽然已经旧了。
    为了验证剧院的音响效果,我们班同学还被安排砌造了一座十分之一比例的观众厅模型,可以局部调整墙面、顶棚和台口角度,用声学仪器进行各种测试。
    为准备施工,在国家大剧院基址实施了居民搬迁,开挖了一个大基坑,设计也完成了,但国家却没钱了,这一设计未能实现。包括曾列在“十大工程”之内的电影宫和科技宫也建不成了。早先着力宣传的“国庆十大工程”实际只建成了七座: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其他三座只得改用其他一些也是1959年建成的建筑如新侨饭店、电报大厦、广播大厦的名字,才湊足了“十大”的数字。
    对当时的设计思想,还值得多写几句。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极大振奋了全中国人民,建筑师们也都以创造出体现这个伟大国家文化纪念碑式的作品为已任,继承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出现的“民族形式”创作道路,掀起了一股被称为“民族形式”的创作高潮。从爱国主义这一角度,这种创作思想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但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创作的投资太大,不适合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还十分困难的国情,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建筑师们在反对“复古主义”和“反浪费”的设计革命运动中纷纷检讨自己的“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梁思成先生被推上祸首的地位。但建筑界对于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又几乎毫无所知,无所适从,放不开手脚,中国建筑创作陷入了我称之为“简约化”的困难时期。又是周恩来总理,及时出来纠正这种倾向,为建筑师撑腰松绑,鼓励建筑师在十大建筑中大胆创造。可以说,尽管十大建筑的设计思想基本上还属于新古典主义,却仍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当时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无论从功能上还是文化形象上,同时,在与包括人民大会堂的协调上和体现中国建筑特色及剧院特色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很好完成了任务,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
    以后的国情,大家都清楚,是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当然再没有人提起了。七十年代末,打倒了“四人帮”,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文化部又重提兴建国家大剧院的事。但时当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经济形势还离“崩溃的边缘”不远,当然也不可能实现。此后有一段时间,曾经计议在原址建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厦,并完成了方案设计,也没有建成。
    改革开放十年以后,1990年,文化部再次提出在原址上兴建国家大剧院,成立了筹建办公室,开始筹划。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到了1997年10月,中央才决定由国家投资,正式开始了大剧院的具体筹建工作。这当然要花不少钱,但只要用得合理,这笔钱还是值得花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强,以及2000年北京荣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就更有必要把建设国家大剧院这件大事提上日程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10:25 , Processed in 1.10489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