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4月中下旬开始,互联网已陆续出现了一些反对安氏方案的声音。更具爆炸性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6月10日,公众得知当时竟有4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建议中常委重新审议国家大剧院建设问题”,对安氏方案提出了强烈的全面的反对意见。紧接着还有一百多位建筑师的上书。
集体上书 来自学界的强烈反对
对于4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114名建筑师前后两次上书,领导表现出了一种雅量,并没有将之当作一件抗命的“事件”。这比起建国以来多半会给上书人带来厄运的历次知识分子上书是大大不同了,表明中国政治确实已逐渐走向成熟,时代毕竟不同了。同时也表现了建筑界学术讨论的开始成熟。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二评”之所以得以发表,是出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即院士和建筑师的两次上书。其实,从2000年4月中下旬开始,互联网已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反对安氏方案的声音。更具爆炸性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6月10日,公众得知当时竟有4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建议中常委重新审议国家大剧院建设问题”,对安氏方案提出了强烈的全面的反对意见。两轮国际竞赛评委会主席和业主委员会在“修改”方案活动中聘请的建筑专家组组长吴良鏞双院士,还有几位曾担任过评委的院士也签了名。但这封上书并没有见诸报刊,人们还是通过互联网才得知的。 不久,114位建筑大师、著名建筑师及青年建筑师又向中央呈递了第二封上书,恳切陈述法国人安德鲁方案之不当,要求有关方面收回成命。 正如凤凰卫视主持人所言:“上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向领导者表达意见的传统方式,清朝六君子的公车上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表现社会良知的一段佳话。”上书“将关于大剧院方案的争论推向了高潮”。但这次上书却具有更多的意义,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多年以来,这是第一次由民间自发形成的集体上书;二是上书人数之多;三是上书人知识地位之高,这些都是空前的。还有就是上书人的克制,并没有将之公之于报端;而中央也表现出了一种雅量,并没有将之当作一件抗命的“事件”进行政治上的“追究”。这比起建国以来多半会给上书人带来厄运的历次知识分子上书是大大不同了,表明中国政治确实已逐渐走向成熟,时代毕竟不同了。同时也表现了建筑界学术讨论的开始成熟。有一篇文章就提到:“这次对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是不是建筑界走向成熟、学术范畴的建筑评论能各抒己见的开端,希望是。” 尽管还是有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安德鲁的铁杆崇拜者和辩护者吴耀东,以院士们不全懂得建筑为由,对这些上书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啦!”(见后,凤凰卫视2001年9月播送稿)对包括院士在内的有良知的知识精英们,进行了如此肆无忌惮的攻击。
4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书 建议中常委重新审议国家大剧院建设问题
总书记并中常委: 我们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听完了主席在两院院士会上内容深刻、意义深远的讲话,特别是讲到“在处理一些涉及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大问题时,要听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联系到当前国家大剧院建设,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本着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敬向领导献议。 一、法国方案初步设计中面积与造价严重超标 面积比原计划超出一倍多(1999年法国方案自报11.7万多平方米,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核算将接近26.9万平方米),造价估计超出一倍半以上(原方案提出造价15亿人民币,有单位预计将大到50亿),座位反而减少300座(原定歌剧院2500座,现仅能容2300座;原定话剧院1200座,现仅能容1100座),许多基本的功能还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目前尚难预计将来的运营费用,根据上海大剧院的运营经验,国家大剧院仅电费每月将达400万元。 二、造价高昂源于原设计的不合理 法国方案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壳。大壳要用钛合金,估计造价3—4亿元,由于他们对中国抗震不熟悉,且需要花太多的钱作试验,因此准备把此结构交给中国专家去做;二是水池:人从水底钻进去,耗资巨大,但由于必须的结构处理,将来建成后,至多是一项钢架亮天棚,根本达不到“水底世界”的幻境,原方案的南入口的表现图只是靠技法取得的,实际上难以达到。尤其是,北京是沙尘暴多发地区,这一大壳必然会有大量灰沙布满其上,再经雨水一冲刷,必将造成极其难看的画面,至今也找不出清刷这一天顶的办法。 三、无法修修补补 在领导下达控制造价26亿之后,操办者正在积极组织有关方面进行调整,如划出一部分造价由地方负担(但仍然是国家支出)、地下减少一层、将小剧院挪至剧院顶层,等等,但是这样作不能解决基本矛盾,造价、功能、艺术等问题均难以保证。据舞台技术专家组组长李畅教授反映,即使作些调整,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功能上仍然是二、三流剧院,尚不如上海大剧院好用,在造价却是超一流的。花费巨资建造大壳,“作茧自缚”,“螺丝壳里做道场”,现在只好“削足适履”,“矛盾百出”。 识者认为,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即只管外形,不管功能和经济)的“杰作”。 四、 国内外反映强烈 自宣布中国政府选定了法国方案后,国内外反映强烈。国内私下议论纷纷,我国建筑学家吴良镛、周干峙曾向朱总理呈报国家大剧院建设的批评性意见;国外报纸、专业杂志评论哗然,提出许多尖锐批评,包括中国工程院名誉院士、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等人的批评。这里只选择一位旅居国外的建筑声学专家的来函:“这个设计把学校里建筑学生最反对的形式主义、忽视功能等最坏的地方全部反映在这个造价奇高的中国大剧院,这建筑是全世界建筑教育的最佳反面教材,他们(也是法国人)‘不懂中国政府怎么会这样的糊涂和无知’(巴黎Marne-la-valles建筑学院院长语)。”“当有人反对安德鲁设计的大坟堆的剧院,违反中国人的神圣民族情感时,法国建筑师却说‘这是你们中国最高领导选择的,好不好是你们中国方面要的’。”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为法国方案的实现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更无必要付出昂贵的政治代价。 五、不是学派之争 有传媒指出,这是“把法国的浪漫带到天安门”,舍“传统”而取“现代”之争;是科学的设计和不科学的设计之争;是建筑需要讲求功能合理、经济节约(已非一般意义的节约)还是脱离中国实际、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争。其中有许多设计使用上的不合理,违背建筑的基本规律,甚至有悖于基本的科学常识。 某些国外舆论称,这是建筑学上最佳的反面教材! 我们知道法国方案已为中常委通过,但那是在操办人片面地注重外型,用空洞、浮夸的辞藻代替科学的分析和必不可少的经济估算,假借“大多数人赞赏”的名义,误导中常委的结果。现在由于设计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状况,为应付来自建筑界的公正批评,便处处以这是中央决议作为挡箭牌。鉴于今天对设计的了解更为深入,我们深知方案难以改好,如勉强建成,多方面的损失将更大,也有损我国政府和领导的政治形象。思之再三,出于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恳请中央能重新审议,从长计议,容许建筑界展开讨论。 2000年6月10日 (院士签名) 何祚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难先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委员 周 镜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 关肇邺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熹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 李道增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 ?? 总参科技委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修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欢成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元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中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容柏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应展 交通部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秀敏 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院士 (下略)
114名建筑大师、著名建筑师及青年建筑师 关于撤销国家大剧院安德鲁方案的上书
总书记: 总理: 我们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教学工作的建筑工作者,对于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采用及其实施感到十分忧虑,现特陈述我们的意见,供中央领导决策参考。
安德鲁的设计严重不合理
这个设计方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随着设计的进展,存在的种种问题日益暴露,安德鲁初步设计的建筑面积已从设计任务书规定的12万平方米膨胀到25.9万平方米,土建造价估算已达38亿,如加上舞台设计等,费用将达45亿以上,这是严重的超面积,超预算。这个方案对剧场功能使用也带来损害。巨型壳体的顶端已高达45米,仍然不能满足舞台上部高度的需要,设计者就把舞台和观众厅往地下压,造成舞台台面的高度为地下负7米,基础的深度达24.5米。这样就必须挖一个很深的大坑;由于没有余地可以放坡,必须构筑厚度为1.5米,深达40米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墙,这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耗费。不仅如此,功能上也造成种种困难。例如,按现在出入通道的布置,观众需先往地下走,再往上走,再往下走,才能进入剧场。又如装布景的卡车,不能直接运到舞台边装卸,需要专修一条到地下舞台运送布景的通道。又如从火灾消防角度看,易燃物众多的舞台和人流都集中在地下,不易疏散,也是隐患极大。
圆壳的危害
这个方案的突出特点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着四座剧场,该壳体长218米,宽146米,高46米,厚3米,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十分的昂贵,但从演出功能看毫无必要,这是很大的浪费。它还使大厅,门厅等辅助空间的高度都增加到30米上下,使用空调的体积大大增加,据估计每天空调需要的电费达十万元,对今后的运行管理都将是很大的负担。这样高大的屋顶,天长日久,如果发生损坏、裂缝,修理和维护也是很大的困难。 这个巨型壳体是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稀有金属材料设计建造的,这就赋与它一个类似迷人的“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外衣。其实,这种造型并不新奇,西方国家早就有了。这种设计的观念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无节制的消费资源的发展模式的产物。这与社会发展要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背道而驰。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和摒弃,这是不符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要求的,我们不应予以采用。
大圆壳的外形不可能美观
这个建筑设计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看他们制作的精致漂亮的模型,是可能像法国刊物说的“这个像一个蛋壳,用金属钛制作”的大圆顶是“一座晶莹剔透的建筑物”那样给人“迷人”的印象。但是,北京风沙尘土大,按这个设计建成的大圆弧建筑又难于清扫,势必刮风则尘土覆盖,下雨下雪则水渍泥痕满身。冬天结冰,为防止结冻,池水要放掉,剧场四周的湖面将成无水的水池。这样,这个大圆壳建筑将成为一个大土蛋,成不了法国报刊所赞扬的湖中心的“晶莹剔透的建筑物”。
建议
如果按这个方案建造起来,必将引起国人长期的非议,势必成为国际舆论笑柄,有损于我国政府的声誉。由于这不是局部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设计方案本身不合理,修修补补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撤消这个不合格的设计方案,现在撤消是损失最小的,实践说明,在开展建筑方案设计以前,拟定“任务书”是关键性的环节,任务书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划设计”,“一种决策”,现在叫策划。如果题目出坏了,文章也难写了。这次要建四个剧场,还要这样多的建筑面积,不知有何科学依据,是否经过认真的论证,都盼望加以总结。 为此,我们建议对设计任务书要从新予以论证研究和审定。 此致 敬礼
114名建筑师和工程师(签名名单) 沈 勃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前院长 郑孝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开济 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侯仁之 北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宣祥鎏 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刘小石 北京市规划局前总建筑师 朱自煊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顾问 汪国瑜 清华大学教授 赵炳时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前院长 熊 明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前院长、总建筑师 彭培根 清华大学教授、优秀外国专家 沈三陵 清华大学教授 李 采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 孙凤歧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前副院长 吴观张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前院长、副总建筑师 郑光中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顾问 张德沛 北京市建筑学院副总建筑师 袁 镔 清华大学教授 佟景均 北京市规划局前副总建筑师 冯钟平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前副院长 李 准 北京市规划局前副局长、总建筑师 王 毅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询蕃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前院长 邹德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夏宗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办公室主任 汤纪敏 高级建筑师 夏泊渊 民航总局前基建司司长 茹兢华 故宫博物院工程师、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何广乾 建设部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张钦楠 中国建筑学会前秘书长 钟 炯 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钮薇娜 中国建筑技术学院高级建筑师 刘常青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 兵 清华大学硕士 陶宗震 建设部专家组专家 汤 沛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念越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阎 岩 日本留学高级建筑师 邸惠泉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茹 森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郭 功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董方元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顾伯岳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 彪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陈 聪 有色金属设计院高级建筑师 尹 桔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尹震华 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原主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师 孙家骥 新材料设计院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田学哲 清华大学教授 高冀生 清华大学教授 单德启 清华大学教授 郭 逊 清华大学教授副教授 应锦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张 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贺卫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曹涵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戴 竞 交通部规划设计院前副院长、总工程师 廖 扬 北京纽曼蒂莱蒙?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胡允文 交通部设计院顾问、前副院长 陆 强 四川省建委原副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罗 刚 华宁建筑设计事务所副所长 何小军 清华大学硕士 王 玫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一室副主任 李 强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程毅强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刘启芝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储兆佛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陈 强 成都市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 曾红兵 钱 方 西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茅 锋 余 明 徐尚志 设计大师 周方中 设计大师 吴德富 西南建筑设计院原总建筑师 赵 夏 西南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 成 城 国家剧场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 扬士富 西南建筑设计院情报室主任建筑师 杜全壁 西南建筑设计院一室原主任 张祝建 西南建筑设计院三室主任建筑师 张 常 国家电影院规范编制组成员 肖 林 西南建筑设计院原院长 万福春 华宇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杨 海 华宇建筑设计事务所副总 王玉齐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王 晨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董文俊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张耀华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刘 耘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方 明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顾 锷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顾 燕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李 勇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工程建筑师 苏则民 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高岚 江苏省建筑设计院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曹蔼秋 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周 岚 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高级规划师 刘正平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于立凡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室主任、高级建筑师 童本勤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室主任、高级建筑师 刘 军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高海波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蒋 玲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魏 力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程大林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室主任、高级规划师 何 流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刘晶晶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