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病 (《南方建筑》2001年第4期)
文艺作品常常有以“无题”为题的,无题并非真的无题,实际有题。或是题太长、写出来要占一两行,太噜 苏,就叫无题吧;或是尚未想好用什么题目更贴切,暂且作无题。这个小文是因为题目太长——“关于将国家大剧院全部方案、全部评审经过汇集公开出版的建议”,不仅太长、太噜苏,而且还没有表达我的全部意思,因之暂名“无题”。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还没有一座建筑能像国家大剧院这样,引起如此多的人关注、如此热烈的争论,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或曰:对“大屋顶”的批判,涉及整个建筑界,其势汹汹,但那不是学术范畴内的建筑评论,那是一场在学术问题外衣包裹下的政治运动。这次对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是不是建筑界走向成熟、学术范畴的建筑评论能各抒己见的开端,希望是。 中国人有宽阔的胸怀,能接受外来文化,北京的白塔就是明证。为什么这次对国家大剧院的反应如此强烈,反对的人如此的多。至于这次争论的“主角”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究竟好在那里,不好在那里。有人认为它好得很,恭维有加;有的人,还是不少的人,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说它糟得很,不惜用“粪蛋”之类贬词来形容。因为是很多方案参加竞选,只对这一个方案来说其好其坏,可能会有“片面性”,需要认真比较。不排除它确实好得太前卫,以致现在多数的中外专家还认识不到它的好处;也不排除提出批评的人有“嗜痂成癖”的嫌疑、“抱残守缺”的癖好;但同时也会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可能,“崇洋媚外”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吗,经常还要提醒提醒的。 我想公平合理的评论这个实施方案,最好是将绣球是如何落到这个方案头上的全过程介绍给大众。公布全部参赛方案,在每一轮中各位评委对各方案是如何评价的,其它方案又因何一一落选的,这就好像体育比赛,将重要的情节用慢镜头再回放一次,让有争议的人,关注它的人能仔细看看,裁判公不公,有没有犯规,对有争议的情节也能分辩清楚。 注意到郑光复教授的文章,现在,不正之风已侵袭到招标评标中,大大存在猫腻。但愿郑先生所说的那些,都只存在于低层次的招评标中。在国际性的方案评定中,应是参赛方案凭其真正的功力来赢得评委的青睐,总不至于会像我们有些评比事先泄漏机密、打招呼那样作弊吧,整个过程如果是一清二白的,那么应该疑虑俱消。 我们持反对意见的先生们,暂时不要被安德鲁那两句狂妄的话所激怒,因为那两句话并非真正的问题关键所在。我们在所有方案都公诸于众后,再冷静分析其方案的优劣,如果它确优于其它方案,那我想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界是有从善如流的胸怀及传统。不沦是技术上的、还是艺术方面的,总是有客观标准可供评判的。古谚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把所有方案都公布出来,是骡子是马自有公论,所以建议将整个评定过程公诸于众,毛泽东曾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安氏方案是劣质产品,就要很好地研究我们的评选机制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当然,造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国家大剧院,对它的造价应该有所控制,从可行性研究起,一直到竣工都需要严格控制。这些钱都是中国纳税人的血汗,省一个亿可以造多少希望小学一算即知。虽然现在中国还没有纳税人对国家如何用钱参与意见及否决权力。也没有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的一说(这和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外形一样,属非中国传统的外来文化),在天安门广场周围如能接受安德鲁非中国传统外形的国家大剧院,同样,在决策上接受人民监督这样外来文化也会为中国人民所接受。 为本参赛方案出版一本汇集,我想会成为具有收藏价值及良好商机的书,建议出版商考虑出版。也为今后稽考这段历史留下资料,究竟谁是谁非,历史是会作出结论的。 有一位网名“流云飞瀑”的网友,在互联网上也就凤凰卫视专题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