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龙潭公园西门,对面即是一条小路。沿弯曲的小路一直向西,来到一座小院前面。平时,小院异常安静,可每当双休日,这里却分外热闹起来。每到双休日清晨,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膀大腰圆的小伙子,从院里抬出一筒筒中幡,你挂幡旗、我系幡铃,一会儿工夫,一面面幡旗已在空中飘舞起来。随着师傅一声声口令,转眼间,小伙子们已将那中幡耍将起来,看他们那精湛的技艺、绝妙的功夫,绝非是进行的一般演练。这一行人,乃是天桥宝三的第3代、第4代传人。 傅氏儿女更爱练功 现在的这座小院,清朝末年还是一大片院落,院落的主人名叫傅德海。傅德海年轻时就好练武,日积月累,他的功夫已非同一般。20岁左右他与妻子郭氏成了家,辛辛苦苦把4女2子拉扯成人。 傅德海夫妇的子女很有出息,4个女儿或做买卖、或开工厂,生活一直稳定。大儿子搞运输也是个内行。在姐弟6人中,傅顺禄最小,也最得家人疼爱,12岁时,哥哥就把他送到富连成戏班学武生。傅顺禄从小腰腿灵活,又和父亲学过武术,学起艺来毫不费力,并且学艺、学武互有补充,为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这天晚上,傅顺禄从戏班出来已经很晚了,他一个人黑灯瞎火地顺着城墙根儿往家摸。走着走着,忽然窜出3个黑影。看到那黑影的架势,他立刻明白了:今天遇上了土匪。此时,面对迎上来的土匪,傅顺禄也顾不上害怕了,他用平时学来的拳脚,三下两下就把对手的气势压了下去。接着,他根本不敢恋战,边打边跑摆脱了土匪的追赶。 自从这件事发生后,傅顺禄对能克敌制胜的武术更加喜爱了。过后他干脆离开了戏班,来到既能练武又能糊口的东单“熊万太跤场”。傅顺禄在戏班学习几年,跟头翻得很好。每当跤场开场前,他那一连串漂亮的“空翻”、“踺子小翻”,总会引来大量的观众。更让熊万太先生高兴的是,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武术功底很好,各种动作一经指点,马上就会。对这块“好材料”熊先生格外喜欢,于是他吩咐儿子熊德山,将熊氏家传的摔跤基本功全部教给了傅顺禄。 天桥是旧北京有名的娱乐场所,“宝三跤场”更是声名显赫。对于傅顺禄来说,拜访名师的任何机会他都不会放过。这期间,他往返于东单与天桥之间,一面给熊先生帮忙,一面在宝三跤场学艺。 一代名艺人来历不寻常 宝三,宝善林,是中外闻名的摔跤艺人,上世纪20到40年代有跤王之称。16岁那年,他做了清善扑营头等扑户宛八爷的关门弟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民国初年,他的功夫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除了摔跤,宝三对中幡也发生了兴趣。当时,在北京平泽门外有个王小辫,与原皇宫内的哥哥学会了中幡,后靠中幡表演为生。在他走街串巷表演时,宝三跟随偷学。一次,王小辫在八面槽演堂会,演练当中突然刮起了旋风,眼看中幡向贵公子倒去,紧急关头,跟随在人群中的宝三,抢上去接住中幡,为王小辫救了场。此后,宝三与王小辫关系越发亲密,王小辫便把平生的中幡绝技全部传给了宝三。 上世纪20年代,宝三开始在天桥撂地卖艺。当时在跤场帮场的有:魏德海、孙傻子、小奔儿头、付德才、陈德禄、张狗子。解放前期又有徐俊清、满保珍、何兰廷。解放后收陈金权、马贵保、傅顺禄、徐茂为徒。 解放后,宝三当选第一届宣武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国家一级裁判。他还荣幸地参加了第一届国庆庆典。 在熊先生跤场的时候,傅顺禄也经常到宝三跤场帮忙。对这个身手不凡的青年,宝三从心眼儿里喜欢,并产生了收徒的想法。那一年,傅顺禄参加了北京市组织的摔跤比赛,并获得冠军。在为他庆功的时候,由天桥艺人张宝忠、朱国权、王宝福等人推举,傅顺禄和徐茂在“两益轩”一同给宝三磕了头。 自从给宝三做了徒弟,傅顺禄越发勤奋,对师傅传授的真功夫全都记在心里,平时勤学苦练。首先他把表演当做是第一课堂。在台上表演摔跤,艺人们只需将各种逼真的动作融入竞技表演,无须使用真功。而傅顺禄则不然,在台上演练,他全部当做实战对待,每一细小的技巧都要认真体会,动作做得圆满到位。在台下练功,他更是集中精力苦练加巧练,将师傅讲解过的招数应用到实践中,越是强悍的对手他越不服输,利用各种技巧将对方制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跟随宝三多年,傅顺禄先是掌握了整套摔跤技艺,接着他又迷恋上了宝三手中的中幡,而且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每天回到家,他都要抱出中幡练习各种技巧。为了一个人也能练习(旁边没人保护),他竟在院子里挖了一个直径2米多、深3米的大坑,一个人起早贪黑站在坑里耍弄中幡。经过多少个寒暑,他的中幡基本功扎实了,演练技巧成熟了,随后,他便成为跤场“台柱子”一级的人物。 旧天桥卖艺新中国做主 旧北京的天桥,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在这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发生着千奇百怪的事。在那个年代里,为了生活,艺人们不论阴晴雨雪、不论春夏秋冬,终日在台下拼命苦练、在台上卖力表演。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今天国民党盘查、明天侦稽队索要,剩下的几个钱,艺人们落得个勉强度日。 解放后,天桥艺人当家做了主,他们从事的表演受到国家重视。当时周总理就说过:天桥艺术是北方艺术大学校。贺龙同志还经常到天桥,看宝三跤场的表演,还和跤场的艺人成了朋友,经常是看完表演,还把艺人们带到“丰泽园”宴请一番,以示他对天桥艺人的尊敬与爱护。 最让傅顺禄先生难忘的,是那一年,他见到了刘少奇主席和周总理。那天他和兄弟们正准备开场表演,忽然看见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和贺龙同志,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来到台前。望着国家领导人亲切的笑容,傅先生非常激动。他和弟兄们兴奋地跑上台,先将精彩的摔跤表演一番,接着他又举起中幡,开始奉献拿手的绝活儿。 在台上,傅先生先做了一套漂亮的“背花”,然后顺势将2丈多长的中幡抛了出去,此时,对面的师兄迎着飞来的中幡使了一个“脑健”后,又把中幡送了回来,看着飞回的中幡,傅先生不慌不忙地把头向前一探,又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脑健”接“牙健”,随后,那筒中幡从他的牙飞上肩膀,又从肩膀落到脚尖,随后,他又做出了“擎天一柱”、“龙抬头”、“罗汉撞钟”等一连串绝技。最后他使出一个“怀中抱月”结束了表演。表演刚结束,刘主席和总理一面高兴地向艺人们表示祝贺,一面和大家交谈起来,并把多套跤衣、跤靴送给艺人们。最后,总理问到傅先生结束的动作叫什么。傅先生回答叫“怀中抱月”。而总理听了后笑着说:“我看这个动作就叫‘抱住团结力’吧!”总理的话音还没落,周围立即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上世纪50年代,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经常举行演出。傅先生和师傅常被邀请参加表演;抗美援朝期间,傅先生还跟随师傅宝三到朝鲜慰问演出;内蒙古和平解放,师徒一起前去慰问;在到毛主席家乡湖南慰问演出时,师徒们还受到省领导的接见。 1958年,傅顺禄先生进入北京市第一届摔跤队。1959年,他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并被评为北京市代表团“五好运动员”。接着他在京津、京沈组织的多次摔跤对抗赛中获得冠军。之后,傅顺禄先生即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中幡艺术之中,对教过的几个学生没有收做徒弟,而是将他一生钟爱的摔跤、中幡艺术全部传给了儿子傅文刚、傅文友。 接过父亲手里的中幡 傅顺禄先生从艺几十年,整日在外奔波,家中的事全由妻子打理。妻子勤劳贤惠,辛苦了多年把他们8个子女抚养大。在他们8个子女中,3个女儿各有工作,生活幸福。5个儿子或搞体育、或上大学,只有傅文刚和傅文友,将父亲的摔跤、中幡技艺继承了下来。 要说接过父亲的中幡,傅文刚很有感触,他说:“学中幡,我是从喜欢到不喜欢,而今天我还是离不开它。”怎么是从喜欢到不喜欢呢?从几岁开始,小文刚就很喜欢中幡。因为每次随父亲外出表演,父辈们那精湛的演技和观众们的高声喝彩,总是让自己也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感觉。 15岁时,父亲给他做了一个4米半长的小中幡,这回,自己也要由“看客”变成“角色”了。看人家表演觉得好玩,今天真的练上了,又有了抵触情绪。为什么?因为太苦。 在姐弟8人中傅文刚最小,平时最得家人宠爱,可自打练上中幡,就没人管那么多了。每天很早他就来到后院儿,取下长年绑在树上的中幡,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后院儿2米宽、3米长的地方和哥哥操练起来。父亲常说:拳打卧牛之地。由于哥儿俩长年在狭小的场地练习,提高了功夫的难度,日后才练出了真功。 每次练功,父亲要求非常严格,一条马尾鞭就是他手中的“教具”,哪个敢偷懒,鞭子立刻就会和你“亲热”一番。望着住了几十年的小院儿,傅文刚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说:“那时,上学的孩子放学后,不是滚铁环就是拍三角、弹球,而我还特喜欢打篮球。可自打练上中幡,我们哥儿俩就是在家练功,儿童时的娱乐基本没有。” 中幡的表演项目“脑健”,是将中幡抛起后顶在脑门儿上,为此脑门儿的皮肤就要很坚硬。为练出结实的前额(初学容易中幡划破),哥儿俩每天还须“糙顶”。每当“糙顶”时,父亲就用藤子棍儿在傅文刚脑门儿上反复敲打。刚“挨打”时还知道疼,“打”到后来脑门儿都木了,直到肿起一个大包才能停手,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来,直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了这一关。 在刻苦磨练中成熟后,1986年,傅文刚在“首届龙潭湖民间花会大赛”上,在一张八仙桌上表演了中幡的各种动作,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并获“个人表演大奖”。1988年傅文刚接过了父亲的中幡,在东城区政府的委托下,成立了“鼓楼天桥跤场”。跤场几年的表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正当傅文刚全力经营着跤场的时候,父亲突然得病。在照顾父亲的几年中,傅文刚已基本脱离了中幡。1998年,父亲去世前,把傅文刚叫到床前说:“文刚,不要因为我耽误了你的前程。还要把民族的艺术继续搞下去,宝三爷等老前辈留下的宝贝,决不能在你手上失传。” 父亲的一番话,提醒了当时情绪正处于低潮的傅文刚,并使他从此振作起来。从1999年开始,傅文刚便把主要精力重新放到中幡艺术的总结创新和培养新人方面。他和哥哥从中幡的基本功:挑、端、云、开、锤开始,系统地总结了一套中幡艺术理论。头、肩、肘、手、胯、膝、脚7套演练技巧,也是他们创出的新套路。 平时,傅文刚还要为各种活动忙碌。可忙归忙,教徒弟练中幡一天也不能中断。2002年,“北京市民族传统运动会”就要召开。为在开幕式上做精彩表演,师徒们提前就在院门前的空场上练习起来。小伙子们动作敏捷、轻盈,几十斤重的中幡,在他们手里就像一根小竹竿,你传给我、我递给你,刚才还在脚尖上,眨眼又飞上了脑门儿。 传统艺术需要更多新人 为将老天桥的绝活儿留下来、传下去,2002年,傅文刚先生和哥哥傅文友先生,将原天桥各位老艺人的传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傅氏天桥宝三艺术团”,傅文刚先生任团长。艺术团除摔跤、中幡,还包括气功、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快板、说书、唱大鼓。这么多位传统艺术家平时排练节目、切磋演技。每遇节假日或重大活动,他们又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将传统艺术精品奉献出来。 艺术团成立以来,除每年参加庙会外,他们还参加了“亚洲杯足球赛”开幕式、“北京市第6届民族运动会”、“南京世界名城博览会”、“钓鱼台国宾馆庆祝中日友好表演”、“南昌绳金塔庙会”、“大连赏花节”、“洛阳牡丹节”、“第3届、第6届中国国际旅游节”等多次重大活动,为弘扬祖国传统艺术的工作,做出了贡献。 眼下,傅文刚先生一直为研究祖国传统文化做着工作。他不仅是宣武区文学艺术研究会的理事,而且还是宣武区文艺家协会会员。谈到他的艺术团时,他说到:“接过父亲的中幡已有十几年了,其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挫折。而今天,不仅中幡没有倒,并且还在大家的努力下成立了艺术团。这些年我和朋友们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总感觉继承传统文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仅凭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抓紧培养传统艺术后备力量,使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不褪色。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11 , Processed in 1.0860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