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风景 说起北京的桥,那可太多了,天桥、后门桥、银锭桥———可城西南的半步桥,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说起半步桥的由来,如今健在的老北京也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因谁也没看到过它。它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我曾走访过一些当地老人,有的说半步桥位于民国年间的京师第一监狱(里仁街)北侧,附近还有一条路叫自新路。自新者,改过自新之意也。据说京师第一监狱北门外曾有一条水沟,沟上铺几条石板而成为桥。因走这个桥的大多数是罪犯,带脚镣的罪犯只能半步而行,故而称为半步桥。然查半步桥之名,早在清光绪十一年《顺天府志》上就有记载:“里仁街,在右安门东北,距盆儿胡同一里许。云有宝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桥,井二。”而第一监狱建成于1911年,也就是说半步桥地名的出现,早于第一监狱26年之久。因此把半步桥地名的由来,说成是与监狱带脚镣的犯人有关,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合理想象”罢了。 据笔者了解,解放前半步桥一带曾是史姓、郭姓等几户人家的菜地。在这片菜地中间,有史家一口带四把辘轳的大水井。井水由辘轳打上来后,便顺着一条垄沟流入菜地。为便于行人往来,在这条垄沟上便搭放了一块旧石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半步桥”。此桥很短,用不了一大步就能迈过,故被人戏称为半步桥。据一位九旬的老人讲,人走路以左右各一步为一步,只迈左一步或右一步,只能算是半步。此桥半步而过,故名半步桥。 50年代初,笔者随父母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落脚在半步桥一带。那时,半步桥人烟稀少,到处是野草荒地和苇塘沟汊。我们在此买了一块地,自己打坯,盖了两间土坯房,房前圈起篱笆种上菜,屋后栽了一排树。父亲用一架土织布机织小土布卖钱度日。 渐渐地,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人们陆续拥进半步桥,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提篮的,来来往往的使半步桥有了人气。他们靠自己的手艺或个把子力气养家糊口,捏面人的,蹬三轮的,焊洋铁壶的,修理桌椅板凳的———他们几乎都住着清一色的自建土坯房,虽然生活拮据,但你帮我我帮你,相处融洽。 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刚刚好转,政府就在半步桥筹建新房。人们自建的土坯房被拆掉,住上了整齐的青砖大瓦房。上世纪80年代,半步桥迎来了房改春风,我家和老街坊们又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在原址上建起的花园小区。 半步桥,虽然人们没见过它的模样,但它已成为大家心中一座通向美好明天的金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3:08 , Processed in 1.10018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