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即将来临,各大市场的月饼早已是琳琅满目。好像吃月饼就是过中秋节的惟一象征,而节日文化却离我们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一个“吃”字。春节我们吃饺子,元宵节我们吃汤圆,端午节我们吃粽子…… 倘若问一下,中秋节为何吃月饼而不是吃汤圆或粽子,恐怕有不少年轻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暂不说中秋节的来历,因为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仅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就够你说上大半天。比如“唐明皇八月十五梦游月宫”,他见到了捣药的白兔,见到了又高又大的桂花树,见到了“广寒清虚之府”……后来就兴起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比如“八月十五杀鞑子”,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这一天,把写着“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藏在月饼里互相传递,互相联络,月饼成了起义的宣传载体。从此,吃月饼之风大盛……最美丽的神话故事,就是“嫦娥奔月”。嫦娥的丈夫,是射掉九个太阳,为民除害的后羿。他从西王母那里弄来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后羿的弟子趁后羿不在,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只好一口吞下,于是,身轻如燕,飞上了广寒宫……百姓同情大英雄后羿和嫦娥的遭遇,每年八月十五夜,摆上供桌,放上月饼,企盼他们夫妻团圆(见《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因而写八月十五的唐诗宋词,常常运用这个与嫦娥有关的典故,比如杜甫的“……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些与八月十五月亮有关的诗词,表现了诗人们的高尚情怀。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车载斗量的中秋诗词以及望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风俗,不都是我们的中秋文化吗? 这几年,不少有识之士,对洋节在我国的泛滥,提出了振兴我们传统节日的节日文化,大有深义在焉。宣传节日文化,我们的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义不容辞。 报载,台湾词坛大家、83岁的庄奴先生和大陆词坛大家、78岁的乔羽先生,二人为今年的中秋晚会合创了主题歌,其歌词为:“我读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里又见月儿圆/又见桂花黄/为什么年年中秋夜/夜夜思故乡。为什么夜夜思故乡/故乡情意长/有兄有弟有姐妹/共享明月光/今夜里天上月儿圆/地上桂花香/好一个花好月圆中秋夜/天地共久长。” 默读这首中秋晚会主题歌,我心潮澎湃,久久难平。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都说“洋节”抢了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风光,如果我们过节总着眼于“吃”,总在“吃”上大作文章,振兴传统节日文化岂不成了老生常谈的一句空话!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8:42 , Processed in 1.0947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