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童年的记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庄劲松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北京。我的童年是在北京长安街附近的北新华街度过的。记得那时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台春雷牌收音机。早上只要它一响,我就知道该起床了。这时院里各家各户的收音机也相继响了起来。伴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摘要,新的一天开始了。

  街坊们出来进去忙碌着。倒尿盆儿、到公共水龙头打水洗漱。然后拿着小锅小篮去门口的小吃店买早点。大家忙归忙,可出来进去的并没断了互相打着招呼。“这么早就起来了”。“啊。给孩子买点儿豆浆去”。“用给您带点儿什么吗”?“不用,我这儿有奶”。平淡的对话透着邻里间的客气劲儿。这也是老北京人的良好习惯。

  七点来钟街上渐渐热闹起来。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也搭着那时候大家上班的点儿都一样。一到这点儿北京人就像约好了一样集体涌上大街。公共汽车一进站人们蜂拥而上直到实在挤不上去了才罢休。车里已经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了。除了公共汽车就是满街满眼的自行车了。那时候这是咱北京老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车的牌子基本上就三种:飞鸽、凤凰和永久。不管男女穿的衣服颜色也差不多无外乎黑、绿、蓝、灰。发型也没什么特别的。搞得我小时候经常在街上认错人。

  八点来钟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逐渐少了。街上一下清静了许多。继而整个上午这条街道又一下子清静了下来。记得王朔在他的小说《看上去很美》中写过这样一个片段。就是幼儿园老师带着他们在长安街上看汽车,等了很久才会过来一辆小轿车。这时小朋友们会齐声欢呼:“大汽车,大汽车,大汽车。”真的就是当时的情景。想到现在的北京汽车成灾,在当时简直不可想象。

  中午的北京很静,大家都急着回家,一个是凑合吃点儿,最主要的是赶紧打开收音机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记得电影《牧马人》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朱时茂的父亲在北京饭店等他时,从楼上俯视长安街。偌大的长安街上只有两三辆车。这就是北京的中午。人们基本上在午休。我觉得那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喝上一瓶冰镇的北冰洋汽水。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成分,只是觉得气特足,都辣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没有比它喝起来口感更过瘾的饮料了。

  傍晚的北京街头又开始忙碌起来。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不过大家要干的事都差不多,无外乎接孩子、买菜、做饭。全没有今天大家各种各样的应酬和约会。街上的公共汽车里又已经人满为患,自行车多得就像一下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用人潮汹涌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当街上的车辆逐渐减少时,家家户户的屋里也渐渐飘出饭菜的香味。那时候的蔬菜供应只是应季菜。品种就那么几样。蛋、肉、油都凭票凭购物本限量供应。而且有没有冰箱,所以吃肉都只是家里来客人或逢年过节的时候。平时包饺子也只能买两毛钱的肉陷。因为两毛钱的量不记购物本。饭快熟了的时候,院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把小饭桌和小凳搬到院里来。然后把做好的饭菜端到院里来吃。清静了一天的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街坊们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儿。无外乎是今天的天气啊或单位里听到的或报纸上的新鲜事儿。各家饭菜的种类都差不多,偶尔哪家有点新鲜的吃食都会拿出一些让街坊们尝尝。饭后大家开始收拾碗筷和烧洗澡水。那时也没有热水器,全是各家用大洗衣服盆在屋里擦澡。全家人轮流擦完澡,就在屋里点好蚊香放下竹帘。开始享受那时唯一的夜生活,去院外乘凉。

  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冰箱、电视、空调、甚至汽车……还有什么时候都能吃上的肉。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想念童年记忆中北京的样子。总是觉得现在忙碌的生活中好像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1:01 , Processed in 1.12467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