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瞧瞧咱北京的供水史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在繁华、喧闹的东直门外北街悄然出现了北京市第一座自来水博物馆。博物馆就建在东直门水厂——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厂的蒸汽机房旧址上。不远处有一造型独特的圆顶大亭子,这便是来水亭。城西的孙河水被牵引至此,经消毒后送入东直门水厂的清水池内,再经过54米高水塔的压力,通过自来水管线,输送到用户的家中。 这样的一个堪称和谐美妙的过程发生在遥远的90多年前,北京自来水的历史就是从这里汩汩“流出”的。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于10月24日正式开馆,整个博物馆面积不过600平方米,却展示了北京供水事业自1908年创建、到目前90多年的发展脉络。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模型,向人们讲述了供水人艰苦开创、无私奉献的历史。 过去喝自来水是富人们的专利 在20世纪初期,除皇宫内苑用水,御茶房用水车从玉泉山取泉水外,一般市民主要依靠简陋浅井供水。水质咸苦,不合卫生。现在,市区仍有不少地区以“井”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七井胡同等。据记载,至1945年,市区内尚存浅井4500余眼。 1908年,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部分商人向清政府农工商部建议,兴建自来水厂。当时正赶上火灾迭起,无水扑救,农工商部大臣遂上书朝廷,10日内就获得了批准。经过22个月的艰苦创业,到1910年3月,东直门自来水厂建成投产。 在自来水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臣们上书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的奏折。在奏折的旁边,陈列着那时候的自来水公司的股票、水票、营业执照、发表在报纸上的用水广告、送水车等实物。由于老百姓对新生事物缺乏了解,有水也不用。经过消毒的自来水刚流出时会冒出白烟,老百姓把自来水称之为“洋胰子水”,避而远之。水厂只能通过送水品尝、登广告、半价优惠等促销手段吸引大家。 从1908年至1949年,虽然经历了晚清、北洋、日伪统治和国民政府等时期,北京供水事业却一直惨淡经营、艰难发展,尤其是在1945年前后,由于配水管线系统都亟待改造,距离水厂较远的地方经常无水可用,再加上物价飞涨,水价扶摇直上,一吨水要1000多元钱,喝上自来水成了富人们的专利。至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北京仅一座水厂,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自来水管线长度367公里。市区内自来水普及率不到3成。 北京供水能力50年长了60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把城市自来水作为事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健康水平、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铺平道路的大事来抓,北京供水事业得以迅猛发展。 仅1950年和1951年两年,自来水的普及率就达到了80%,到1959年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1967年全市建有公共水站2677座。1984年,三环内的公共水站全部改装接入居民院子里。老百姓只要一拧水龙头,自来水真的“自来”了。 此间,自来水的日供水量也飞速增长。到1973年,本市新建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超过100万立方米。相当于1949年的20倍。由于储备能力甚小,1961年北京供水首次出现供需矛盾。市政府在第二年发出节约用水的紧急指示。 改革开放后,市政府把供水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资,建成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大型地下水水厂——第八水厂。随后,建成城市自来水第一家采用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过滤深度处理的田村山水厂。1990年,又完成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大型地面水的第九水厂一期工程。1995年第九水厂二期工程的通水,市区供水能力达到230万立方米。 1998年分钟寺水厂建成实现调蓄能力10万立方米。1999年9月第九水厂三期工程通水投产。第九水厂的建成,标志着首都的供水事业在工艺、技术、管理、水质检测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现代化水平。 到目前为止,北京已拥有14座水厂、5611公里长管网、日供水能力330.8万立方米,年供水量7亿立方米,服务面积560平方公里。 在自来水博物馆的一面墙上勾勒出本市自来水管网布局,密如蛛网的管线是一串串蓝色的灯,随着灯光的闪灭,显现出1949年、1980年和2000年本市自来水管网的发展状况。如果你仔细看不难发现,自来水管线已经从以东直门水厂作为树根的树枝状的布局,改为环状结构,大环套小环,环环相通,不仅均衡了各地区的供水压力,缩短了供水半径,有效地实施水厂之间互补供水,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 从这面供水管网电子墙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未来几年供水事业的规划:完成第十水厂一期工程,增加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扩建田村山净水厂,新增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日;完成城西南部调蓄水厂挖潜,增加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2005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达368万立方米,对10个边缘区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供水。 水质检测有100项 这座供水博物馆告诉我们,自来水从来不“自来”。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技术,以京城最大的用地下水为水源的第八厂为例,向人们展示了地下水的形成和自来水的制水工艺过程;又通过第九水厂的运作模式,向人们介绍了地表水水厂的水处理工艺。 在第九水厂的生产运作模型前,我们可以看到,地表水除经过混凝—澄清—过滤这些常规处理工艺外,还采用了活性炭吸附或臭氧氧化,再经氯化消毒的净化工艺。该工艺不仅改善了水的色、嗅、味,而且对水中的有机物有较高的去除率。以上措施对提高水的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保持了北京自来水甘醇、清冽、可口的特点。 “水质是灵魂”这口号从50年代末就喊出来了。自来水公司对供水水质检测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由水质检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和运转班组三级水质化验保证体系,拥有1000多人的水处理技术专业人员队伍,有100多名水质化验专业人员。他们昼夜三班运转,认真、仔细、严格地监视着水质情况以确保出厂水水质的合格。在检测手段方面,水质检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放射性测定仪、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现代化仪器。目前水质检测项目已达100多项,远远超过国家35项水质标准的要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该水质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取得了国家级实验室的资格。 供水一直是赔本买卖 自来水可谓来之不易。北京市自来水制水成本逐年呈上升趋势,从1965年至1990年底,单位制水成本已从54.53元/千立方米上升到306.4元/千立方米,增长了5.6倍。但是,自1952年起至今,自来水一直实行福利水价。1956年,工业、市政建设、公用水站为0.09元/立方米。机关团体、学校、商户均为0.12元/立方米。 按照多年水价调整结果统计,从1952年至1990年38年间,前15年执行的是0.18元/立方米,后23年执行的是0.12元/立方米,但是1986年制水成本已经达到0.124元/立方米,住户用水已属于蚀本销售。这一价格“惯”出了北京人用水、喝水大手大脚的习惯。日前,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终于摆上了政府的案头。 清泉悠悠鉴古今,书写了历史的沧桑。北京供水事业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在这90多年中,它经历了旧中国的荣辱兴衰,也沐浴了新中国的灿烂阳光,成了历史的见证人。如今,自来水企业正一步步走向科学和现代化,正在给京城人民送去健康和快乐,并为北京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勃勃生机。 晨报记者 崔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7:40 , Processed in 1.0824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