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京师坊巷志稿》中,都没有乐家胡同的记载。也就是说,它最早形成于清末或民初之际。以我的判断,是先有了它东边的同仁堂制药厂,才有了这条胡同。据说,以前这里只是制药厂的风火道。同仁堂的掌柜在制药厂旁边买了地盖了房,将家眷搬到这里住,一边是住宅,一边是制药厂,两边夹起了这条夹道,因为同仁堂掌柜的姓乐,就把它叫做了乐家胡同。 乐家胡同分为南北两截,北边很窄,只能走一个人,大概是北京现存最窄的胡同了。走到头原来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头,小时候晚上放学我们常常躲在石头后面吓唬女同学。从这块石头那儿往西拐了一个小弯,便是胡同的南边了,比较宽,我们放学之后常到那里踢足球。它的东边是制药厂的高墙,墙上有两扇窗户,铁栏杆围着,里面养着蜜蜂,嗡嗡叫着飞着,挤成一团,成为我们每天必看的一景。我们围上去,蜜蜂特别来情绪,簇拥在铁网子前看我们。墙的房顶上,不是晾着甘草片,就是晾着山楂干,有时候球踢上房(有时是我们故意踢的),我们就顺着电线杆爬上房顶,趁机抓一把干草片或山楂干吃。 乐家胡同北口,就是我读书的二中心小学,所以这条胡同属于我的童年,几乎天天要从这里走几个来回。我们小学有个大队长叫秦弦,名字很特殊,长得又漂亮,所以印象很深。我上二年级时,她六年级,我入队时,她给我戴的红领巾。她家就住在乐家胡同,印象中,乐家胡同西侧只有一个院门,平常都是大门紧闭,便总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于是,这个大队长对于我多少也有些神秘。不过,这次来乐家胡同,看到西侧一共有9号、11号、13号三个院子,大门朝南还有一个漆着红漆鲜艳的7号院,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院子,童年的记忆显得那么的不可靠。 坐在13号院门口有一个男人,正在做熬中药后过滤药渣的网子。他告诉我7号院是大画家吴光宇的私宅,他问我吴光宇你应该知道吧?我知道,他是中国山水画大师吴镜汀的侄子,北京仕女画派的代表。他接着说:那里前后两院,前些年把后院卖了,卖了4万元,人家前两年一倒手,卖了40万元。 然后他告诉我9号、11号、13号三个院子的格局一样,最先分别住着乐家老掌柜的三房姨太太,中间的11号院子最好,老掌柜的最喜欢到这个院里来。我进了这三个院子,都是两进院,西房为正,配以南北厢房,前院往左有一个小过廊通向后院。果然如他所说11号最好,即使现在看也是非常齐整而敞亮,而且地面很平整。其余两院已经拥挤不堪,几乎无处下脚。我是第一次走进这院子里来,没有想象中的古树深院、闲花满地,倒有一种梦被打破的感觉,有些惘然若失。 我出来,接着和他聊起来,才知道,他和我差不多年纪,而且还是二中心小学和汇文中学的校友,他是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了,赶紧向他讨教。他说:我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住的大都是些同仁堂制药车间的工人家属了。那时候是解放初期,前院不住人,我还能够看见在前院用小石磨磨细药呢。你说的姓秦的人家大概住在我们13号,住的时间不长就搬走了。 走出乐家胡同,我从同仁堂东侧的新开路又折了回来,一路走一路想,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开路改名为新革路,乐家胡同改名为同乐胡同,世事沧桑有了一种小孩涂鸦的玩笑感。在乐家胡同北口,我看见一座二层的小楼,一面是青灰色的墙,磨砖对缝,一面是朱红色镂空花纹的老式窗棂,我小时见到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保存得相当完好。这里原来是乐家闺女的绣楼。这一瞬间,时光似乎在这里定格。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2:28 , Processed in 1.10513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