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城南银街沧桑并未随风去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肖复兴

城南银街沧桑并未随风去

  红墙绿瓦

  清末民初,因变法而货币改制,一时大小银号丛生,尤多散落在前门外。但在城南真正称得上银街的,应是钱市胡同和施家胡同。钱市最短,只有55米,施家260米。今天这两条胡同里,上百年之前银街的风貌还多少清晰地保存着,历史的沧桑并未随岁月一同逝去。重视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对于大栅栏街区未来的改造是有意义的。

  钱市胡同在珠宝市中段,小时候我家住西打磨厂,离那里很近,去珠宝市无数次,可惜一次也没去过钱市胡同。前些天去那里,短是预料中的,如此之窄,格外吃惊。过去总认为乐家胡同和高筱胡同最窄,现在看来,都窄不过钱市胡同。大概几十厘米宽,仅够过一个人,只露出一线天。如今的珠宝市小摊林立,杂乱无章,如果不注意,很可能从它身边擦肩过去而失之交臂。

  钱市胡同是条死胡同,一共只有10个门牌号。我走进去看,只找到9个,其中的9号没有找到。也许,9号是胡同尽头平房后面那座硬山起脊有罩棚的大房子,据说是清末做银钱交易的交易所。那时这里垄断着全京城白银和铜钱的比价,每天高举着不时更改比价的“水牌”的场面,有点儿像今天忙碌的“红马甲”。路北4个门牌,都是二层或三层的楼,都带有民国时期的那种洋味;路南5个门牌,全都是平房,典型老北京传统的小三合院。这样一高一矮一洋一中的对峙,交错在不同的时空中,叠印着这条银街发展的历史。

  在清朝,这几个小三合院都是铸造银锭的小作坊,就是用坩锅把大小银锭相互熔化,作为流通之用。那时,这样的小作坊叫做炉行。清官准的18家炉行,当时号称“18案”,全部都在钱市胡同,可见一时之盛。现在留下的这几座小院,是残存的历史标本了。可以说,作为老北京的银街,钱市胡同的历史早于施家胡同。它北边的那几座小洋楼,是发行纸币之后的事情了,据说那几座小洋楼分别叫做万丰银号、大通银号。现在只有3号的门上还保存着匾额,已无字迹,问坐在楼门口的老太太,频频摇头并不知晓。

  听说现在院里房子的屋顶还留有气窗,是当时冶炼银锭时通气通风用的。可惜,每一个院子都大门紧锁,无法进去看个究竟。不过,除8号门,其余四个院门上都留有门联,很是清晰,弥补了遗憾,成了意外的收获。2号门: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4号门:全球互市翰琛书,聚宝为堂裕货泉。6号门:万寿无疆逢泰运,聚财有道庆丰盈。10号门:聚宝多流川不息,泰阶平如日之升。这几处门联像是老树残存的几片绿叶一样,摇曳着钱市胡同那时生命的气息。

  施家胡同,我比较熟悉,小时候到新中国电影院看电影,常常要穿过它。其实,从大栅栏到施家胡同,这样东西走向的胡同还有4条,条条可以到电影院的,为什么我们都特别愿意走施家胡同?只是觉得它宽敞,路两边有好看的楼。前两天重访施家胡同,这里的街坊告诉我,解放以前附近从大齐家胡同到甘井胡同一共8条,都没有它宽是其次,关键除它是柏油马路,其余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一片。它在民国时期聚集着二十多家银号和银行,当年财大气粗,出入无白丁,往来皆白领呢。

  进施家胡同东口,路北一座三层楼,现在的施家胡同第二旅馆,在一片平房中,鹤立鸡

  群,非常扎眼。我先一头扎进那楼里,知道这里是原来的裕兴中银号,是整个施家胡同里最大的一家银号,前后两个宽敞的天井,每个天井四周的楼上楼下各有20多个房间,楼上一圈跑马围廊。以前,这条银街一般只做拆汇借贷的买卖,不做现兑现卖的现金交易,所以没有门市的设置,里外看起来都像旅馆。像裕兴中这样的大银号,更是可以安排客人及其家属,成为他们有吃有住有玩的地方,和旅馆还真没有什么差别。望着高高的天棚,光线如雾一样飘曳而下,迷蒙得如坠入前朝旧事之中。

  它旁边的9号应该也是一家银号,叫同元祥,最早开在钱市胡同。比起它来,差了不止一个节气。这是一个小四合院,裕兴中高楼的阴影打在小院里,我请问院里的街坊谁知道这里的历史,公推正房东边一间的老大爷,说他住在这里最长。老大爷背心都没来得及穿,光着膀子走出屋,热情地告诉我,这里解放前夕是电料行,再往前是棉布店,再往前才是银号。那时,这院子别看小,漂亮,正房和倒座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厢房和正房之间有挺宽敞的一块空地,种着一株紫藤,藤阴撒满整个院子。老大爷又告诉我,现在大门口西边的那个公共厕所,原来在这个院里,当年就有抽水马桶,你说讲究不讲究吧。

  和老大爷聊得不错,他忽然问我看见裕兴中的名号了吗?我很奇怪,刚刚里外看了一圈,怎么就没看见?老大爷一听,立刻带我走出院门,拉着我来到裕兴中大门两旁的窗户前,指着铁栏杆中央,有一个圆圈,中间镂空雕出三个篆字“裕兴中”。老太太跟着跑了出来,递给老大爷一件新洗的背心穿上,那情景很是温馨。老大爷指着楼对我说,唐山地震那年,这楼有些裂纹,附近的居民都要求拆了它,后来用了100吨的三角铁,把楼上下好几层给牢固下来,你看上面,现在还能够看见三角铁。真幸亏用了那么多吨三角铁,要是真的拆了它,后悔都来不及了。

  谢过老大爷,再往前走,15号是福生银号,17号是启明银号,21号是三聚源银号,一溜儿排着,我分别进去看看,格局基本一样,两进院,前院四合,后院的正房上面多一层楼,虽然是楼,木廊垂檐,却是传统的。这三个院,17号比另外两处要大,门前没有台阶而取慢坡,院里的街坊告诉我以前就是,为了好进汽车,进门原是一片宽敞的空场,停放汽车,上世纪50年代成为了整个施家胡同里居民开大会的场所,号称“社会主义大院”。现在都盖上了房子,汽车和开会暂时都还解决不了实际的居住问题。往左拐进前院,正房和倒座儿各5间,正房前有走廊,朱红的廊柱,透露着当年的风光。后院朝东有院门,门上有门楼,门楼上有雕花,猜想前院似乎应该有个月亮门的。后院的格局和前院一样,只是多了正房上的一层小楼,绮窗红阁,起码颜色和形式上还厮守着当初,算得上是驴死不倒架吧。

  路南从东往西依次排开,有谦生、义生、丰盛、余太行、广瑞几家老银号,都成了大杂院。最引人注目的是22号集成银号。它的外观比裕兴中还要气派,特别是大门两侧的两根爱尼奥克圆柱,在整条施家胡同独此一家。现在的大门开在东头,原来的大门一定是开在这两根圆柱间的。中间的窗下都有披檐,两侧的窗上都有三角花的装饰,高高的台阶,居高临下的感觉,也是别处没有的。走进一看,院里没有裕兴中大,前后两座,西侧一座,都是楼,惟独东边是平房。住在楼中的一位妇女告诉我东边原来也有楼,和西边对称,并指给我看,前面的楼最东边的窗户前就是走廊通向它那里,现在还能看到痕迹,60年代拆的。历经近百年风雨,四座楼只倒了一座,就算不容易。据说这院子里“文革”中曾经批斗人致死,比起人死,倒一座楼就更算不上什么了。

  走出院子,楼对面站着好几个小伙子,问我你知道吗?我们这一带好多院子里都有地窨子,刚才和你说话的那女的,她家就有地窨子。我问他们你们知道地窨子是干什么的吗?这话让他们觉得有些小瞧了自己,立刻答道那还不知道,那是银号的金库。旁边有个拉三轮车的,对我说你坐上我的车,给点儿银子,我带你把所有的银号都逛了。我指着身边的22号说,行,你先告诉我这家叫什么银号吧。他答不上来,我说我不要你的银子,你拉上我走一圈,我告诉你这里的所有的银号怎么样?大家立刻大笑,他也笑着蹬着三轮车走了。笑声在施家胡同里回荡,一边乘凉的老人奇怪地望着这边,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1.11318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