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们亲历国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特 高鸽

    1960年国庆

  凌晨4点天安门广场到处是人

  【讲述人:谭振发67岁】

  “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参加了1960年的国庆庆典,第一次看到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看到了毛主席对我们挥手。”谭爷爷很激动,谈起那次参加国庆庆典的经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毕业第二年有幸参加国庆大典

  1959年谭爷爷从重庆第三军医大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分配到国防科委工作。“真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喜事降临,1960年国防科委接到了参加当年国庆庆典的任务。很幸运,我们一起分到单位的10多个同学都顺利入选了。”谭爷爷回忆起来还是不减当年的自豪。

  用烧水壶熨平节日礼服

  “单位领导反复强调,让大家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参加庆典,不仅要干净清洁,而且要平整。”谭爷爷告诉记者,“那时候不像现在想穿什么就有什么。虽然大家都想穿漂亮一点,甚至也想为此特意做身衣裳,但是毕竟条件有限。我前一个星期就把要穿的中山装准备好了叠在衣柜里,不仅用肥皂洗得干干净净,而且还用烧水的壶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

  凌晨2点出发凌晨4点到位

  1960年10月1日,早上8点国庆大典准时举行。

  谭爷爷说:“由于国防科委所在地离天安门广场有45公里的距离,为了参加10月1日早上的庆祝活动,我们凌晨2点就准备开拔。因为直到上午10点,都不可以吃东西喝水或到处走动,所以出发前大家都吃了几个馒头当早点。然后在单位门口集合,乘车前往天安门广场。”

  “凌晨4点的天安门广场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但是大家都很守纪律,排队依次进入指定的地点休息准备。”谭爷爷接着讲。

  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国庆11周年的庆典开始了。谭爷爷说:“我们国防科委的方队是群众方队中较靠前的队伍。我们在长长的长安街上大约走了1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金水桥旁。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和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

  “真是太兴奋了,国家主席就在眼前,每个中国人在这个时候都不可能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大家又蹦又跳手舞足蹈,用最洪亮的声音高喊口号,希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能看到自己的致敬、听到自己的问候。”讲到这段往事谭爷爷顺手拿起桌上的本子,在记者面前又比又划。

  新自行车给国庆添喜

  “文革”结束,获得一张自行车票,全家大喜。那时物资匮乏,家庭能拥有自行车,便是重要的基本建设。取车的时间是在国庆日上午,这叫喜上加喜。清晨排队,二三百人沿街形成长龙,一个个喜气洋洋。轮到我取车,刚好上午10点,乐声大作,举国欢腾,我便跨上新车,在城中飞驰,听听大街小巷不同喇叭里传出的同一种声音,为国家,也为自己高兴。只是那次狂奔丢了新车上若干螺丝,被修车师傅好好教训了一顿。这是谭爷爷记忆中第二高兴的国庆节。

  1966年国庆

  我们住在毛主席身边

  【讲述人:黄荣昌81岁】

  像时光如水而逝的,是岁月。永远不能磨灭的,是记忆。曾五次赴京,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典礼,是黄荣昌一生不能磨灭的记忆。尽管他已80岁高龄。黄荣昌老人,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是全国劳动模范,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五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前前后后参加了6次国庆典礼吧”,黄荣昌老人仿佛还陶醉在那片欢乐的海洋和火红的岁月里。 
  “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庆典礼是1958年。那年我没上天安门城楼,在距城楼最近的金水桥旁。抬头看到城楼上,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群众挥手致意,身后,是无数人民群众在欢呼。那心情,好久好久都平静不下来!”40多年光阴荏苒,老人回忆往昔时仍然心绪难平。


  “从第二次,也就是1966年参加国庆典礼起,我和其他省市的全国劳动模范都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了天安门,我们就住在中南海,住在毛主席身边三天三夜啊!”黄荣昌深情地回忆说,当年全国300多名劳动模范全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夜里,周总理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望他们,还为他们盖被子。

  黄荣昌清楚地记得,他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赴京时,虽然是乘坐飞机,但从上午8点出发,下午5点才抵北京。“那时飞机一次飞不到北京,必须中途停在武汉加油,而且飞得也慢,但后来每一次进京,飞机的性能、速度都发生着变化。而在1988年最后一次进京参加国庆典礼时,只飞了两个多小时。一个瞌睡都没睡醒。”老人幽默地说。

  战地过国庆

  大防空洞里举行小型文娱晚会

  【讲述人:邰杰73岁】

  1951年的国庆节,是我在朝鲜战场度过的第一个国庆节。

  打开我幸存的一小本战地日记,在发黄的纸页上有“国庆节一日”的珍贵记录。时间:1951年10月1日,地点:朝鲜战地陈沓洞,工作单位:志愿军后勤一分部第三野战医院。我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调到这个医院担任文化教员的。当天日记的内容很简短,照抄如下:“今天是国庆二周年纪念日,天气晴朗。早晨起床后,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干,百忙中我们还抽出一定时间来纪念这伟大的日子。出了国庆专刊,会了餐,晚间在一个大防空洞里举行了小型文娱晚会。在朝鲜战地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的庆祝活动的确搞得不错!”50年前这几句简单的真实的历史记录打开了我们记忆的闸门,在朝鲜战地志愿军儿女庆祝伟大祖国国庆二周年活动的画面一幕幕又映现在我的眼前。

  就拿办“国庆专刊”来说吧,军医和大多数护士能自己动笔写纪念稿,但许多文化低或没有念过书的护理员、炊事员和担架队员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却不会写。于是,我这个文化教员就格外忙,我得到病房,炊事班及担架队听他们的口述,然后写成文稿再念给本人听,直到他们认为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才满意。这样组来的纪念稿大约有十几篇。

  节日会餐的菜肴并不丰盛,也没有美酒,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刚出国那阵儿,是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现在能吃到高粱米,还有少量的大米、白面,而且不时还有罐头食品改善生活。这些食品、物品是从祖国运来的,我们有一条敌机炸不断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这一天,我们吃到了雪白的大米饭,还有肉罐头,是出国以来最好的一餐佳肴。

  晚上在防空洞里举行的国庆文艺晚会,将国庆二周年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晚会上有部分即兴节目,但大部分节目都是我这个“编剧”兼“导演”指导排演出来的。受欢迎的节目有女护士林枫演唱的《歌唱二郎山》,护士排男女护士的合唱《志愿军战歌》、《歌唱祖国》。我自己编剧并主演的小话剧《立功喜报寄到家》也反响强烈。

  海外过国庆

  租电影院办国庆聚会

  【讲述人:芬妮65岁】

  一般来说,一提起华侨,就会冒出两个概念:有钱加上爱国。当然这是片面的,因为华侨也有穷和富的差别,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国确实是海外游子所共有的。   记得50多年前,我在印尼上小学的时候,那里的中华学校都以“爱祖国”作为教育学生的准则,在家里父母也这么教育我们。我们喜欢买中国货、到中华学校去念书、看中国电影。当中国体育代表队到印尼参加比赛时,我们提供热情的服务和充当义务拉拉队为他们加油。


  在我所在的城镇里,大约有一二百户华侨。我们华侨孩子一年中盼望着两个节日:春节和国庆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国庆则是神圣的节日。

  国庆节的前夕,我们就从储藏柜里找出五星红旗,用熨斗熨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平放在休息室午睡用的床上。到国庆的那一天,我和小哥哥早早起床,因为旗杆要挂到很高的屋顶上,父亲和我们小孩都不敢爬上去,所以我们带着旗杆到门口等着家里佣人来挂。当佣人终于把五星红旗高高挂上后,我们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还有点飘飘然。

  晚上是全市华侨庆祝国庆的聚会,一年就这一次,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家家户户全部出动,而且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参加这个聚会。聚会地点是租用的电影院,下午有一些叔叔阿姨布置会场,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会场中央挂了五颜六色的彩纸,几乎城里的小孩都来会场看热闹,唧唧喳喳、跑来跑去,别提多高兴。

  父亲是当地爱国组织中华总会的主席,他要演讲并主持这个活动,父亲会在国庆之前就注意收集资料,通过家里订阅的《人民画报》和《中国建设》向大家报告祖国的建设和成就。10月1日上午,父亲就开始涂涂改改晚上的演讲稿,我在旁帮着父亲查阅字典或倒水什么的。

  在1955年万隆会议时,父亲作为当地华侨代表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事一直成为当地华侨的佳话。父亲很激动,他在当天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握到了敬爱的周总理那暖如阳光的手。”后来父亲跟我们说,那一天他没舍得洗手……

  海外过国庆

  领馆的饺子特别好吃

  【讲述人:张瑞锭40岁】

  上世纪70年代,我已经是一个能记事的小孩。国庆,悄悄地来,也悄悄地走。我想其实当年肯定也是有庆祝活动的,只是我不知道罢了。电视上关于国庆的消息,只限于新闻报道里的一小段。看见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庆典,心里也觉得挺激动的。

  这种淡漠,不是因为当时香港人不愿当中国人,而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坏消息比好消息多。我记得当时买了一盒《黄河大合唱》的录音带,在房间里面听着,母亲就过来了。对于我的“爱国心”,非常警惕。母亲当时的反应,或许可以当成是不少一般小市民,当时对祖国的看法吧?

  国庆真的进入我和其他香港人的视线,还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香港人来讲,当时最重要的两条国内新闻,就是改革开放和回归祖国。而香港回归更是重中之重。在各种各样的报道里,自然包括了国庆和相关的活动。每年的国庆酒会,从无知无闻,变成了新闻大事,热闹得很。可这还是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作为星斗小民,根本没有资格去参加酒会。而除了酒会之外,还有什么活动,也还是不知道。那时候,虽然已经是大小伙了,可是对祖国、对国庆,还是糊里糊涂的。第一,从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第二,这不在我身边的社交圈里发生。

  真正和国庆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了90年代中。我作为一名在国外媒体工作的中国人,每年国庆都会受邀参加当地领馆的活动。记得第一次参加,很多当地的华人和华人媒体都参加了。我记得领馆的厨子做了很多小吃,其中饺子特别好吃。印象中,活动进行得很轻松。这第一次过国庆的感觉是挺好的。另外,因为从前在香港都是只有重要人物才能参加国庆活动,所以参加了国庆活动,还是挺自豪的。   现在在国内工作,国庆是大事情。可以说中国今天的中兴,和当年的这一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庆祝也是应该的。虽然没有人请我去酒会了,可是一连多天的假期,比参加酒会更实在,更让我喜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09:00 , Processed in 1.09363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