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原名永通桥 八里桥上的石狮为英法联军所毁 曲折的九道湾胡同 八里桥下的通惠河
八字篇 八里桥:三万清军魂断战场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是始建于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
1729年,雍正皇帝下令重修了这条重要的运粮大道。他在工程完成后题写的纪念碑文中说,朝阳门至通州的大道长40里,因为是土路,每逢雨季或是积雪初融之时,泥泞难行,有时一辆车陷住,要几十个人才能推出。雍正皇帝下令在40里大道上铺设了二丈宽的石板路面,并在两侧各建一条一丈五尺宽的土道。此项工程用了343484两白银,历时9个月,堪称是第一条具有主路、辅路和上、下行分驶的“京通快速公路”。这块纪念碑现在八里桥东面。 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在攻占了天津大沽口后,一路深入至通州张家湾,正是沿着京通大道向北京进攻。9月21日,英法联军向驻守在八里桥的三万清军开战。虽然清军官兵前仆后继,打死联军一千余人,但终于敌不过洋人的洋枪洋炮。法国军人回忆说,在大炮轰击下,八里桥的石栏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被炸毁,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 八里桥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9月22日,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后焚毁。 八王坟:八王爷糊涂建议屠城 八王坟,在东四环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因曾有清朝号称“八王”的英亲王阿济格墓地而得名。 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太妃阿巴亥所生的同母兄弟。阿济格骁勇善战,在清军入关前,参与过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围攻明朝北京的广渠门大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受封为武英郡王。 1644年,摄政王兼大将军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率清军主力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晋升为英亲王,又奉命追击李自成。但阿济格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正当多尔衮计划由沈阳迁都北京之时,阿济格竟建议,应该将北京的财富抢光,居民杀光,然后得胜还朝,但遭到多尔衮的驳斥。 1651年,39岁的多尔衮死去,遭到顺治皇帝的清算报复,40岁的阿济格也遭关押,被迫自尽。 阿济格的八王坟原本规模宏大,但民国期间他的后人将地面建筑拆卖,墓穴多次被盗。见过八王坟地宫的人回忆说,地宫大门后面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大门关闭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现在的八王坟地区早已不再是荒郊野外,八王坟旧址也已被酿酒总厂的楼房覆盖,“八王坟”一词仅仅是存在于公交站牌上的一个站名了。 “八”字地名链接 东八里庄:在东四环路四惠桥北侧,因在朝阳门外八里而得名。 西八里庄:在阜石路八里庄桥北侧,因在阜成门外八里而得名。 八步口胡同:在鼓楼西大街。 八宝坑胡同:在东四北大街东侧。 八面槽:王府井大街中段。 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王府井大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与王府合称,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八面槽有全素斋等北京老字号。 八角:石景山五环以外。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又称“八大埠”,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以西。所谓的八大胡同就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就是现在的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8 06:38 , Processed in 1.08695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