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整日忙忙碌碌的妻子和儿子,在十月第三个周六的晚上,给我布置了任务:明天陪同家人逛公园、爬香山、赏红叶。周日本打算好好睡个懒觉的我,为尽为夫为父之道,只好答应了他俩的“邀请”。 晨曦刚刚来临,我们一行三人,寻着秋风的脚步,踏着秋声的旋律,被秋霜浸染如血的红叶牵引着,急不可耐地向香山公园进发。下了公交汽车,步入清新的公园大门,一股凉爽的山风迎面扑来,令人精神一振。我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今天借机好好欣赏欣赏我梦中的书圣之地———香山。 进得公园的门来,只见这里已是游人如织。侧身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虽然儿子不时提醒我和妻子脚步要轻、声音要小,但从身边、路旁的枫树间,仍不时惊起贪睡的鸟儿,害得我和妻子一次次虚心接受来自儿子严厉警告的眼神。 在儿子的监督下,我和妻子轻手轻脚地爬上了一个小山顶。尽管气喘吁吁,山风猎猎,举目远眺,俯视漫山的枫树,铺地的红叶尽收眼底,顿感有一种被火包围的暖意袭遍全身。儿子这时自然不会丧失表现一把的良机,脱口吟出:“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妻子正在夸赞儿子之时,我高声朗诵:“漫山秋色藏不住,争先恐后入眼来。”此句一出,嫉妒得儿子一个劲儿地向我做鬼脸,妻子也趁机在我耳边规劝:“在儿子面前别逞能,让着他点。”不成想,儿子听后并不买妻子的账:“这是我们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文学大比拼,靠的是实力,不需要谦让。”他意犹未尽,兴致昂然地接着说道:“虽然我吟诵的是名人名言,面对此情此景,意思尽管能够表达一二,但比起老爸的原创,还是逊色了些,这一回合,我甘拜下风。老爸,咱们下一个回合见高低。”见儿子一副小男子汉的挑衅姿态,我的斗志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一来,妻子和事老的角色只好演变成评判员了。 在向另一个山顶攀爬途中,儿子突然回头向我发难:“老爸,《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字梦阮,号雪芹,又号青溪居士。”“他在什么地方写的《红楼梦》?”“北京西郊。”我满脸自信地回答。儿子这时像一个捕捉到取胜战机的勇士一样冲到我跟前问:“西郊哪个地方?”“西郊就是西郊呗!”“不对,具体应是西郊的香山一带!”儿子既认真又得意地说。妻子赶紧打分:“一比一平。”见儿子记得这么准确,我只好认输,承认这一局落败。 儿子不经意间提起文学巨著《红楼梦》,倒让我这个业余“红学迷”一时间走了神:想当年,迁居西郊香山的曹雪芹,尽管已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况,但他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写出了“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泪”的传世佳作。也许身居当时冷清寂寞的香山,飘入作者眼帘的红叶,给了他灵感和勇气,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红楼梦》中无论是给人物选名(香菱),还是给场地布景(怡红院、天香阁),总喜欢用红用香的缘故。譬如:在前八十回的回目中就有“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并且类似这样用红用香的回目竟有十个之多。细想起来,续写该书的高鹗,在后四十回的回目中,竟无一回目点红用香。从这点滴细微之处也就不难理解高鹗的续书不但在风格上与原作者不同,就是在故事的发展脉络和结局上也与原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感谢妻子、儿子的“邀游香山、欣赏红叶”,更感谢香山红叶让我顿悟:文学出自生活,但高于生活;性情发乎自然,而顺乎自然!此所谓触景生情,言为心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1 , Processed in 1.08018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