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有些老的招数在京城里快用不上了。过去卖东西讲究吆喝,吆喝好坏和销售额正比相关。现在手段多了,吆喝也就慢慢变化退化。远的甭说,二十年前和今天都不一样。 文革后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那会儿,街头出现了不少小贩,创业嘛,不少大款都是由小贩开始发的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吆喝的经历。老的行业还是按老的喊法儿,比如卖肉的,卖菜的,可新兴行业就得另创新了。卖牛仔裤的吆喝过去就没有过。流行牛仔裤那会儿满大街都是一个调儿:瞧一瞧了看一看了啊,真正苹果牌儿牛仔裤了啊,不包屁股不要钱了啊。特色谈不上,但是人家的词儿明确,正中要害,就是屁股,牛仔裤的关键在此。当然事过境迁,现在又流行裤裆耷拉到膝盖的样式了。街上更听不到苹果牌牛仔裤的吆喝。 79年秋天,香山公园门口有个回城知青,带副近视眼镜儿,身上斜背着个军侉,在公园门口遛达来遛达去,嘴里头不停地吆喝:艺术剪影儿啊,剪谁象谁立等可取啊。词儿不稀奇,可吆喝的声儿有特点,主要就是慢,特慢,每个字儿都拉老长的音儿。后来发现这也是行业的特点,这位吆喝的同时手下可没闲着,右手举着把张小泉电镀小剪刀,左手不停地在军侉里摸摸,看见有人过来就凑上前去,一边吆喝,一边从包里摸出块儿大红纸,看一眼人家的头和脸就剪两下子,这眼和手紧忙活,嘴上自然就慢了些,时间一长,吆喝的特点就这么形成了。你要是不答理他,他就跟你十几步,有这十几步,你的头像剪影也就出来了,往眼前一举,你要还是不要?要,那就得开始砍价。不要,人家回身儿就把你的头给撕了,再加上一句:对不起,没剪好,剪地有点儿像长脖子鹿了。 听过不少吆喝,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卖油饼儿的吆喝声儿。三十多年前,磁器口附近西马尾帽胡同西口有个回民小吃店,每天一大早专卖油饼儿。也奇怪,京城里好多卖油饼儿的铺子都是穆斯林那派的。西口儿的这个店是细长条结构,门面虽小,里面挺深。门口儿的侧面开了个窗,外卖油饼儿。从外面看,窗前就是一块大面板,旁边儿有口大油锅,这情形和别家没什么差别,可做油饼儿的师傅估计很少有人能比得了。不说别的,那速度看着就眼晕。面板上右边儿是块和好了的面,面特软,表面还有些油。师傅右手揪一小块面下来,左手在案板上一捻,右手用小赶面棍儿上下赶两下儿,再用左手食指在上面划三道,双手掐着俩角儿一提溜,那三道就拉长了,顺手下在左边儿的油锅里,然后从丹田里冒出一声儿:油饼儿!全套动作也就三四秒。那吆喝声儿奇大,每下十来个油饼儿就跟一声儿,胡同里面都能听见。后来那片儿修马路,西口属於拆迁范围,小铺拆迁马路修好,从那以后就再没听见过那么有劲道的吆喝了。 劲道可不是容易练出来的,可脑子活分点儿也能出成果。院儿里的发小山子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同院儿的齐大叔托人给他找了份儿工作,卖报纸。当时民主党派纷纷办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也办了份团结报,山子就专卖那个报纸。开始几天特背,山子就是卖不动,您看看这名儿,团结报,不大能够吸引人注意。再说那会儿的报纸市场都是共产党党报的天下,人民,北京,光明,解放军,最多加个晚报,能看的都在这几个大报上面,谁知道团结报啊。山子着急,说这哪儿能挣钱啊,人家卖冰棍儿的都看不起我。这天晚上吃完了,山子就猫在齐大叔的屋里和齐大叔合计,俩人商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山子就出去了。往常山子得下午才能回家,没成想这天中午不到就回来了,嘴里还哼着乡恋。我纳闷儿,问他怎么这么高兴,山子一咧嘴说,报卖完了呗。我问他什么高招儿,山子嘿嘿两声,什么都没说就进屋睡了。 为了弄清怎么回事儿,我第二天上午特地跑到东单大1路车站那儿,这是山子的点儿,为了就是弄清这小子到底使地什么招数。离车站还老远呢,就听见山子那儿正扯着嗓子喊呢:看报啊看报啊,团结报啊,国民党办的报纸啊!我瞄了一眼,山子手里的报已经剩地不多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13 , Processed in 1.10734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