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仓”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临东直门南大街,西至东直门南小街,南临东四十条,北至东直门内大街。 元代南粮北运,主要由海运至直沽海口。由白河、通慧河至大都。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在此建立官仓———“海运仓”。同年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处建分仓。令附近各省运漕粮至分仓,再由军运经通州至京城“海运仓”。 运河漕粮用船明代定额11770只,行运官军12万人,漕船除运粮外,还运贡品、苏州丝织品、木材、金属、盐、药材等。除漕粮入“海运仓”外,其他物品入“西什库”。 清代旗人每年都有银粮可领,有爵位和官职的还有禄米。仓内禄米实为稻谷,需碓坊加工使其成为净米。清初每年额定征漕粮400万石,山东、河南于漕粮外,另征小麦、黑豆20余万石入京。江南诸省另征糯米22万石供应内务府,供御用及百官廪禄,谓之“白粮”。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入“大清河”。此后,漕运以海运为主。轮船、火车继兴,河运漕粮意义不大。光绪后期,各省漕粮改折银两。民国时“海运仓”改做它用。 2001年9月,东城区人民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住房环境,实施“海运仓危旧房改造工程”,在此处发掘出部分漕运河道遗址。为纪念此地厚重悠久的历史,小区改造后仍旧沿用前名———“海运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2:58 , Processed in 1.08496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