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风物遗存没了就没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学泰

    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北京,对于旧日北京的城墙建筑自然会有许多怀恋,因为那是我小时候逮蛐蛐、摘酸枣、疯玩疯跑的地方;又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因此每当走到古代学者文人留下足迹的地方,都不免临风怀想,产生点“思古之幽情”。

  去年读到梁思成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改造老北京、建设新北京的方案和梁思成与林徽音先生关于在城墙上建设环城公园的设想,也不免要感慨一番,总是会想到,如果当年按梁、林二先生的想法去办了,现在北京该是多么美丽,它将是多么独特,能保留多少古代文化气息啊!然而,现在这一切只能存在于回忆与梦幻中了。

  另外,我也常以汪曾祺小说《茶干》的结尾时的一段话自解:“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这是说他家乡的特产茶干,经过几十年社会变迁,它消失了,人们尽管惋惜,也是无可奈何,所以汪先生有此一叹,我想对于老北京风物遗存也应做如是观。

  不过现在听到要恢复老北京的一些城楼、建造一些明清式四合院的消息还是使我大吃一惊的。据报道,有关方面计划“复建曹雪芹故居、争取恢复建设左安门城楼,把未来的崇文区建设成为北京古都文化遗存的集中展示地”(见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先不说清代北京文人学者大多集中住在今宣武区一带,崇文门外大多是手工业者的居住区,这里并非古都文化遗存特别集中的地区;让我想得更多以致惊讶的是搞这些要花多少钱?

  重建北京永定门时我曾撰文说,经过数十年的变迁,老北京风貌基本消失,它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如果为旅游服务又有些闲钱,造些新古董,让怀旧者一看,“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油然而生,也不能说是坏事。但做这些应该考虑到经济能力,计算它对旅游究竟有多大促进作用。重建永定门不知花了多少钱,我看到的零星报导说门楼的12根“金柱”是买的南非铁力木,光是木头就花了38万元。全部建筑要花多少?恐怕是数千万计了。

  这次计划中的“曹雪芹故居”、左安门城楼以及恢复1.1平方公里前门一带传统四合院落与街巷、并把“前门百年老街建设成‘天街’”(其实清代前门大街中间走皇帝的“天街”要比两旁的行人道高出一两丈,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有拱形天桥相隔,这怎么“恢复”),又要花多少钱?

  建成后,这些既非文化遗迹,又不是旅游必备的设施,由谁来买单?

  有人疑惑,不恢复点古建筑如何表明北京是古都、从何“展示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呢”?其实我们首先应花钱保护好现存真正的古代遗存(现在真古迹没钱维修的也不是少数),另外北京这块大地山川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许多地方建筑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即使相关的建筑消失了,只要名称还在,有心人经过那里就会想到它。

  我最近到西安去,看到“丈八沟”“第五桥”“曲江”“杜陵”这些地名就会想到唐诗、想到杜甫。如果照顾到普及只要化很少钱就可以提醒路人或游客。如在菜市口可以搞个小小的纪念物,告诉人们这是谭嗣同等七君子牺牲的地方,又如报国寺是清初书市,当时诗坛领袖王渔洋经常光顾买书的地方,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菜市口南大街扩展处,曾是“绍兴会馆”“浏阳会馆”之所在。把这些有意义的地方立个标志,这就够了。待有一天,社会福利保障完善了,真文物都修缮了,有足够的闲钱,可以考虑搞点锦上添花的事情,而现在“锦上添花”似乎早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1:30 , Processed in 1.1317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