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保护北京名人故居 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委员们走街串巷实地探访——— 主题·委员调研 政协委员履行职能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调研,可以说,每项调研的后面都凝聚了政协委员们的汗水和辛劳。 名人故居保护,普查先行。2005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展开了历时五个月的艰苦调研,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将很多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都没有发现的308处名人故居及保护现状摸了个门清儿。2005年11月,承载着委员们呼声的《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以市政协主席会建议案的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今后开展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崇文区西半壁街13号院是一处普通,甚至破败的大杂院。今年5月,一群陌生的访客打破了大院的宁静。在这里住了55年的张大妈心想:“是不是来给我们修房子的呀?” 张大妈猜错了,他们不是房管所的维修人员,而是政协委员,正在对北京的名人故居展开摸底调查。 5个月的调研时间,市政协文史委的委员们先后走访了4个城区,基本摸清了北京名人故居的家底,7次委员、专家座谈会和研讨会之后,2005年11月15日,承载着委员们呼声的《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以市政协主席会建议案的形式,呈送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办公桌上。 时至今日,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谈起这次史无前例的调研时依然难以抑制激动之情。 ■三成名人故居年久失修 说起这次调研的背景,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做好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是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一项重要工作。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魂是什么?我看名人故居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称得上是亮点。”匡国良说,2005年的名人故居调研就是在2004年旧城保护的工作基础上顺势而生的。“但北京有多少处名人故居,谁也说不清楚。因此也是一次摸底调查。” 于是,由政协委员参加,北京联合大学师生配合的大调研在去年4月份开始了。在委员和师生的走街串巷中,308处名人故居“身处何方”被一一摸清。然而喜悦之余,匡国良和文史委的其他委员们更多的是感到担忧。四城区308处名人故居中,97处已被拆除,占了总数的三成。还有三成的名人故居年久失修,成了隐患丛生的大杂院。 对此,匡国良副主任用“触目惊心”一语概括。他一直忘不了复旦历史系一位女大学生看过康有为故居后的失望表情。女孩是放暑假专门从外地赶过来的,她没有想到眼前的康有为故居已是一个大杂院,到处是隐患。 ■还故居原貌是百姓心声 话题又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西半壁街13号院,“这就是当年大刀王五的镖局和内宅,而且是北京惟一保存下来的镖局。但现在怎么样?”匡国良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说,“原来的格局全没了。” 这一点,住在院里的张大妈更有发言权。“我11岁搬来的时候,前院镖局的马棚和喂马的马槽都有,后院的一排房子是放镖的,我们骑着车满院子跑。”后来,大院人多了,房子不够住,一间间简易的平房搭了起来,房与房之间的狭窄过道变成了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的胡同。老房子的屋顶,一蓬蓬衰草显示着这里的残破。 “居住环境太差了,我们都想搬走,把这里腾出来恢复成我小时候的样子,给后人留下一个保护完好的镖局。”张大妈走进白天都要开灯的小屋,把刚洗好的毛衣搭在屋里的绳上。 ■保护工作难在认定标准 “还名人故居的本来面貌”不仅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委员们在调研中的共同感受,但还有一系列难以绕开的问题也使委员们感到困惑,那就是“名人故居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谁是具体的管理部门?如何依法管理?” 在《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基本上是社会上争议不大且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故居。但是,如果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就会面临急需制定认定标准的问题。实际上,由于缺乏对名人及名人故居界定的统一认识和权威标准,保护对象的范围难以划定,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一些很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已经或者正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一位参加调研工作的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我们在寻找一个个名人故居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所在的一条街都已经没了的情况。” 调研报告中还提到,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但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产权关系复杂,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说,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管理任务,政府的责任不轻。 ■提出首批挂牌保护名单 面对一道道难题的考验,委员们没有回避,而是积极寻求破解之术。5个月后,委员们在调研报告中建议,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老胡同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为一批名人故居挂牌,以不改变现有用途、实物保护与设立标志牌为主,以建设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图片、图象陈列为辅。已经消亡或迁移的名人故居也应该设立标志,挂牌说明,注明历史。 “因为根据国内外经验,挂牌是保护名人故居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通过摸底筛选,提出50个第一批抢修和挂牌的北京名人故居名单。”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认为,这样,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就可以为人们所了解,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市政协在呈送市委、市政府的建议案中还提到,确定名人故居认定标准,是当前做好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关键。市政府应考虑授权市文物局作为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权威机构,市规委、文化、宣传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同时,要尽快制定《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从而确定名人及故居的认定标准和名人故居的申报程序、保护原则、保护政策、保护内容、保护职责、搬迁腾退政策及利用指导原则等,以使具体执行部门有法规依据,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在处理好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上,建议案提出“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的理念,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以利于更有效的保护,通过市场运作,以“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为基本原则,拓展名人故居修缮、保护的途径和渠道,使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落实。 权威点评 保护名人故居 增添文化魅力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为城市添彩。有人说,名人故居像天空中的星星,天空因有了星星而显得璀璨。一个城市因名人故居镶嵌其中而显得耀眼。北京的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保护名人故居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保护好名人故居,至少可以起到四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从整体上保护旧城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深化“人文奥运”的内涵,也是深化“人文奥运”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世人面前具体展现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三是发挥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作用,吸引大批游客。四是发挥特殊学校的作用。大多数名人故居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缅怀先贤业绩、弘扬前人美德的重要场所,具有教化作用和陶冶情操的功能。正因为这样,不少名人故居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于历史上的那些反面人物的故居也可以唤起人们牢记历史,起到警示作用。 保护、利用北京名人故居,是民心所向的事业。如果名人故居不能很好地保护与利用,它的文化特征、历史价值就将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消失。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极大的损失,而且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市里一位领导说得好:“我们不能再做使我们今后或者使我们子孙后代无法纠正的失误”。北京市在保护名人故居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要做,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保护、利用好北京的名人故居,为名城添彩,为子孙后代造福。 ■点评人/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何卓新 新闻链接 先做实地调研 再提意见建议 过去的一年,市政协一如既往,积极履行职能,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许多高质量的提案,就涉及北京市工作的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调研课题12项,形成4项常委会建议案、6项主席会建议案及调研报告,为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其中,市政协文史委就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调研,完成《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并形成主席会建议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名人故居挂牌保护的方案。 此外,城建环保委就“促进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调研,教文卫体委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进行调研,经科委围绕“解决结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研,学习委就“促建和谐社区”进行调研,社法委围绕“维护和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深入调研。形成的每一份调研报告和常委会、主席会建议案都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党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对推动首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为:大刀王五故居现状 记者回访 文物局已加强日常管理 林海音故居要挂牌保护 去年8月,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建议下,南柳巷40号、42号院———晋江会馆,《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在北京现存的惟一故居被保护下来。今天,小院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残破的院门除了门牌号外,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小院的标识。院子近700平方米,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四周都是房子,院中央被搭建的小厨房占据,五间近4米高的北房都是老瓦,3棵参天的大槐树是小院的标志。 住在这里的杨先生指着他们的房子对记者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屋子一到夏天就漏雨,房管所好几次来人要帮我们修房换瓦,我们都没让修,一修就得把房顶挑了,房顶的老瓦就没了,哪儿还有当年的老样子? 据记者了解,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的林海音,5岁时随父母由台湾来到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代。她曾先后在椿树上二条西口路南福建永春会馆、虎坊桥大街广东蕉岭会馆、南柳巷福建晋江会馆等地住过。现在, 唯有南柳巷晋江会馆仍然保留下来。 为了留住林海音在北京的最后一处故居,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党派团体提案第0846号“关于保护林海音旧居的建议”中提出,将位于宣武门外南柳巷路东原福建晋江会馆辟为“林海音旧居”,挂牌加以保护。同时,逐步创造条件搬迁院子里的居民,然后按照《城南旧事》描写的场景修缮房屋、恢复格局、布置展览,并为林海音先生塑像。 针对此提案,市规委到现场踏勘后表示,将林海音旧居所在的南柳巷40、42号原址保留。市文物局已经要求区文化委加强日常的保护工作,并计划将此院列在普查登记项目中。 记者在回访中,院里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之后文物部门又来过几次,但牌子没挂,居民也没搬,一切还保持着原样儿。杨先生说,“我们还得自己保护,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都有感情了。” 记者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获悉,在去年文史委员会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主席会建议案中,已经将林海音故居所在的南柳巷40号、42号院列为首批挂牌保护的名人故居之一,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9 , Processed in 1.0870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