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时期 中国的冰窖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燕京岁时记》记载:“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藏冰之制始此。” 北京德胜门外有个冰窖口胡同,这是老北京窖冰的地方。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里依然有北京储存天然冰的冰窖。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在京城共分四处设冰窖18座,统由工部都水司掌管,共储冰20.57万块,每块冰一尺五寸见方,重量约80公斤。这些冰窖有砖窖、土窖之分,所储之冰因取自水源不同,冰质也有高下之别。据说今天的雪池冰窖(5窖和6窖)是我国仅存的两座皇家冰窖。 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陟山门街,路北有条狭窄的小胡同,叫雪池胡同。一进胡同就可以看到一座残破的古代建筑,它绝大部分埋于地下,上面只露着两米高的城砖砌的矮墙和两面坡的尖顶,一片片零散残留的琉璃瓦显示着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这就是雪池冰窖。 雪池冰窖的冰采自太液池,即现在的中南海和北海水面。雪池冰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后),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北京的窖冰业在清代最为兴旺,到1979年前后方全部停业。北京城的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和私窖,最多的时候达到二十余家。除了最有名的雪池冰窖以外,紫禁城中也有冰窖,其中一处是在北城墙上掏洞而成。 北海雪池冰窖早年共有6座,由西向东依次编号。1、2、3、4号窖较小,5、6号窖较大。冰窖建在地下4米左右,窖基坚实,窖底用柏木桩为基,花岗岩铺底,花岗岩砌墙。外侧墙高约两米,嵌黄琉璃瓦,窖内成拱形建筑,无梁无柱好似城门洞一样,真可谓是“铜帮铁底”。 各窖只设一个门,门外右侧设一口旱井,井底比窖底深1米多,与窖内相通,作为排泄窖内融化冰水之用。雪池窖址北边有神殿一间,殿内供奉的窖神颇似“醉济癫”,当时建筑的冰窖均供奉此神。 防空洞时期 最早的“北京地下城”,实际上是北京的防空洞。从1969年起,总共动员30万群众,历时10年广挖防空洞。北京地下城距地面八米,最深处可达十几米,宽两米,全长30余公里,可容纳30余万人,地下城有近70处被鉴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在需要时,只要往下挖数米,便可取得源源不断的地下水。城内2300个特别设计的通风孔,可以源源不断地把新鲜的空气输入地下城。城内的医院,一座可以同时容纳500人,地下城中每座电影院每次可以容纳300人,城内的许多空间,在需要时,都可以充作地下医院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可以直通紫禁城和火车站。通道上设有双重的防毒门,防备毒气攻击。地下城的各项设施,是要确保需要时,进入地下城的人可以长时间生活。防空洞完全是用人力挖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防空工事。由于工程浩大,拥有设立各项地面设施的空间,与一座城市一样,因此在建成后就被称为“北京地下城”。迄今所知地下城的用处共有三个: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下商场。 会馆有洞天 位于前门鲜鱼口长巷二条48号的福建汀州会馆北馆,该馆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北京独一无二的福建风格民间建筑,会馆院子中央就有一个防空洞。 找到汀州会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七弯八拐加人指点才找到这片青砖大宅。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自称姓白,人很热情,攀谈几句就熟络起来。“你们来晚了,”得知我们是来看防空洞的,白师傅扔出这么一句,“要是早上来就漂亮了,这些天冷,早上六七点钟能看到洞口呼呼往外冒热气,像百十来个大蒸锅,挺有意思的。” 通向洞口的台阶铺有米色瓷砖,尽头处是大铁门,旁边放着一个大油桶,这个防空洞湿度很大,瓷砖边缘生出了好多绿苔,水声滴答不断,门口积水有一指节深。由于铁桶的关系,门只开了一道缝,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从门缝中挤过去,还有一扇门,大开,有风带着水气和泥土独有的腥味,阵阵袭来。洞口比普通房门稍大一些,里面黑漆漆的,打开打火机可以隐约看见路沿着墙斜着向下延伸。记者走进洞口,展开两臂,没有碰到周围,粗略算下,并排站下2-3人应该没有问题。“大概有几公里吧,下面不是直的走廊,一会儿在这里有个口,一会儿又和别的地方有连接,看过《地道战》没?就和那个差不多,这个防空洞也在会馆整修工程之列,等修好了应该挺好看。” “现代化”的“土电梯” 汀州会馆门前,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阳光下顺着小胡同溜达。问起挖防空洞的事,老人说,知道啊!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我也去挖过。 老人叫王梦钧,已经79岁了,就住在汀州会馆附近,当时被单位抽调去挖防空洞。他说,挖防空洞是不拿工资的,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没有去的同志反而有一些不满意,因为,在当时,去挖防空洞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那会儿人们在工地都是干劲十足。”王梦钧回忆起当时露出了笑容。 老人说,他挖了一年多的时间,挖过不少的地方,修好的防空洞四通八达,能够到达许多的地方。防空洞内空间开阔,有一人多高,并有两三米宽,除了拿砖砌两边的墙外,还得用砖做好拱。由于需要大量的砖,前门的城墙就这样被拆掉了,两边的青砖刨去,里面的红土就被拿来烧做砖块。 老人还提到一个“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土电梯”。“建地下通道的时候分工明确,还有专人推着小车将挖出来的土运到一个铁支架上,一按钮,土就被运了上去。一开始时,防空洞挖得并不深,后来想到炸弹会爆破浅表层,就越挖越深,有些甚至到了7米以下了。 兴趣盎然的王老还带记者来到了长巷三条口,指着一个卖菜的小铺告诉记者,里面就有被废弃的“土电梯”。记者看到,一个大铁板盖住了防空洞的入口,滑轮也已经生锈了,菜摊的店主甚至将装菜用的塑料袋挂在了支架上,一切都归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老人最后告诉记者,这一带即将进行改造,他也即将搬出这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地铁时期 地铁将人们的生活连起来 北京不少人因堵车感到烦心,所以选择了地铁。截至2005年,北京地铁已开通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运营线路总里程114公里,共有70座运营车站。每天都会有150万人涌进北京地铁,为生活、工作和学业奔波。 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和奥运支线等新的地铁线正在建设和筹备之中,这些新线的开通将会使北京的东南西北都连接起来,北京地铁空间的进一步延展将会真正拓宽北京的地下空间。地铁空间的扩大在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北京的国贸商城、东方新天地、东方银座、美美时代百货、百盛、城乡贸易中心等都有地铁口直达商场,SOGO、新世界百货、中友、君太离地铁口也就是举步即到。地铁将人们的生活真正连接了起来。 地铁商场吸引爱玩年轻人 地铁给北京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商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从地铁衍生出了依托于地铁的商场。开在东直门地铁口的银座百货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地铁商场。业内人士认为,东直门地区是传统的商务区,周围有很多写字楼,还有一些居民区。没有处于商圈中的银座百货的客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交通便利的位置。 从地铁口进入银座百货区域,沿路都是银座的介绍,不时能够看到从地铁通道走进来年轻的面孔。在一层的东门特卖区照例有品牌的低折扣商品甩卖,不少女孩子围在那儿挑挑拣拣,营业员则忙不迭地带人试衣。 “我们做过客流调查,目前顾客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据现场管理孙允玉女士介绍,早上商场开门时人并不多,但每到下班后的五六点钟,从地铁口上来的人就会增多,基本要排队走。而从北门进的客人也会增多,那儿紧邻着地铁口,在中午也有类似现象。 文/本报记者 杨凡 周晓芳 摄影/本报记者 赵小军 衣橱下的“国王密道” 东单体育馆边上,苏州胡同一位杨先生家里,也有一个“防空洞”。这个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搬过来之后,杨先生对房子动了点小手术,除了打通一层,成了150多平方米的屋子外,杨先生还在自己卧室的大衣橱底下藏了个小空间。“当时我就想,自己是一楼,可以利用地下空间,书上也有写着在自己家弄个地道什么的。挖好之后还真不错,除了可以放书,还可以放些过季的衣服、棉被什么的。” 开开衣橱、掀起盖板,入口就显了出来,大概一米见方,洞口有梯子,每次只能过一个人,下面是个足有十平方米的安静空间,一盏吊灯把这里照得纤毫毕现,靠着洞壁有两个大书架,已经快被旧书塞满了,书架头横着几个旧柜子。 “朋友都羡慕我呢,说我成了国王,有自己的密道,”杨先生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有时候下来找找资料,就不想上去了,我老想把这里再弄上一张床,不过每次都被家人否决了,这里空气不是很好,他们怕影响我身体。” 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喜欢玩探险游戏,几个小毛孩一起,要是找到个防空洞,就在木棍上缠了布条,蘸点柴油,点上火,寻找军火库或者金银财宝。结果,唯一的收获就是破坛烂罐。“最高兴的其实是当我们从另一个出口出来,眼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种探险能让我们回去吹上老半天的牛。”也许,眼前这个小小的“防空洞”,承载了杨先生的童年回忆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6 , Processed in 1.07237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