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年货云集,四周商棚林立,风味小吃,儿童玩具,说书唱戏,高跷杂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摩肩接踵,喧闹非常。从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汴河两岸,到老舍笔下的祥子虎妞逛天桥,再到眼面前儿即将开场的京城春节庙会,这幅市井风情画卷历经数百载延展至今,看不完,乐不够。庙会,称得上是装满百姓乐趣、盛着民俗文化的“乐园笑林聚宝盆”。 老北京的庙会“老”到什么份儿上?大概要打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京城名刹护国寺庙会算起。到了明清两代,北京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为鼎盛,“西庙”即是护国寺,“东庙”则是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隆福寺。自正月开始,每月的七、八两日,西庙开庙;九、十两日东庙开庙。及至清末民初,北京的庙会文化愈显昌隆,当时影响较大的庙会还有厂甸庙会、隆福寺庙会、白塔寺庙会、白云观庙会、妙峰山进香庙会等,遍及城内外。这一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庙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庙会必在寺庙坛观及其周围进行,香火盛,香客众,宗教色彩浓郁,是名副其实的“庙会”;二是不同的庙会开庙时间遍及一年四季,并非只是春节热闹一番,比如京西最具盛名的妙峰山庙会即是典例。妙峰山有五峰,中峰名“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民间花会也前来朝顶,旗幡招展,锣鼓喧天。《京都风俗志》里记载:“由德胜门外以西松林闸东,搭盖茶棚,以达山上,曲折百余里,沿途茶棚,几十数处。其棚内供奉神像,悬挂旗幡,花红绫采,外列牌棍旌钺。昼则施茶夜则施粥,以备往来香客之饮。灯烛香火,日夜不休……” 1985年春节,在“寺院派庙会”沉寂了20多年之后,地坛公园举办了当代首次文化庙会活动,开创了“园林派庙会”的先河。由此,庙会文化的传承得以接续,在随后的数年间,龙潭庙会、大观园庙会、圆明园春节游园会、莲花池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宫市等“园林派高手”一一出场亮相,白云观、东岳庙、潭柘寺、厂甸、妙峰山等“寺院派宿将”纷纷再现神韵。这两派庙会,好似春节的一双魔幻之手,把“猫”在家里嗑瓜子看电视的北京人“抓”出来,推进了这些磕头碰脚、眼花缭乱的“快乐大本营”。“大本营”里“兵种”繁多,有安塞的腰鼓、河南的舞狮、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陕两地的剪纸、东北的木雕,简直是全国民俗文化巡礼!这是传统老庙会没见过的阵仗。 正当我等芸芸众生,在炸灌肠、糖葫芦和拉洋片、耍中幡之间穿梭的时候,石景山游乐园、朝阳公园的“洋庙会”和金源新燕莎商城等地儿的“商场庙会”又吹吹打打地登台了,甚至还请来了外国乐队、歌舞团参演上阵。上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这些“新派庙会”,成了年轻人撒着欢儿过春节的动感地带。 百年庙会见证了北京人的百年生活,北京城同样诠释着100年来庙会的变迁:从寺庙而公园而洋庙会,几十个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庙会,共同构成了北京春节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 昨天是“腊八”,过了“腊八”,年味儿渐浓,地坛的庙会“黄金摊位”刚刚拍出了8万元的天价,其他各处庙会都在紧锣密鼓地备办着。20天后,咱北京人又可以扶老携幼地汇入逛庙会的人流,感受民俗,体验快乐。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38 , Processed in 1.09343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