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都一处,京城的老辈儿首先想到前门大街的那家老字号。不过,如今到前门大街可找不到都一处了。随着前门大街修缮整治,都一处前门店不得不关张歇业。但是,认都一处字号的主儿仍然能尝到地道的烧卖、炸三角。这周五,都一处在方庄美食一条街正式落了户。 眼下,都一处最有名的确实莫过于烧卖。可是,早年间,都一处却是靠的洋酒、肉菜起的家,而且当时的名字叫王家酒铺。“都一处”的字号是乾隆皇帝金口御笔给起的。 起早贪黑的王家酒铺 都一处的创始人名叫王瑞福,是山西省浮山县北井村人。在清初年间,山西人到京城做生意的挺多,许多人发了财。王瑞福也想到京城发财,就从老家骑毛驴,搭脚车,千辛万苦来到北京,投宿到前门外鹞儿胡同浮山会馆。 有一天,王瑞福在会馆后院西厢房土炕上寻思着做什么营生。忽然门帘一挑,一位算命的同乡进来了。王瑞福一时心血来潮,就抽了个卦签。那位算命先生验后,大喜道:“老弟福在眼前,快到前门大街鲜鱼口南摆酒缸去(开酒铺)。”王瑞福欣喜若狂,马上招呼同来的两位同乡,在会馆“首事(召集人)”的帮助下,买通了地面上的官吏,开起酒铺。酒铺为了招揽生意,都在门前挑个竹竿,杆上挂个酒葫芦作为标志。可是,王瑞福没处找葫芦挂。说来也巧,路西有家酒铺正换新葫芦,王瑞福过去说了一通好话,结果分文未花,人家把用过的破葫芦给了他。就这样,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王瑞福用竹竿挑着破葫芦,“王家酒铺”开业了。 “王家酒铺”开业后生意还挺好。王瑞福赚了钱,买了地皮,正儿八经盖起了房子。那时,西洋来的“舶来品”在京城刚刚时兴,王瑞福看中了舶来品中的“佛手露”酒。他琢磨出一个好主意,喝西洋酒,吃中国菜。因为王瑞福从小在本乡里跟着“跑大棚”的人(办红白喜事的厨师)学了一手做凉菜的手艺,像糟肉、凉肉等都不在话下。果然,顾客喝着佛手露酒,吃着凉酒菜,买卖更加红火。不过,王家酒铺大门外仍然挂着那个破葫芦。不少老主顾都管这儿叫“碎葫芦”。 乾隆御匾差点当柴火 相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各家店都关张过年了,就王瑞福正在张罗着客人。这时,从门外进来三位客人。王瑞福从打扮上就看出,这是一主二仆,主人是文人打扮。王瑞福忙把三人让到楼上殷勤招待。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服务周到。这位主人几盅酒后,便问王瑞福:“你们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主人看了看周围,听了听外面的鞭炮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连声答应却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几天后,皇宫里的几个太监送来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倒把王瑞福吓了一大跳。敢情大年三十晚上来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回宫后,亲自写了“都一处”店名,并命人刻了块匾,让太监给送过来。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和“碎葫芦”。乾隆赐匾后,都一处名声大震,甭管吃饭不吃饭的,都到都一处瞻仰乾隆皇帝的御笔。以后,中、外人士到都一处用完餐,总爱在匾前留个影。 不过,这块匾后来差点当柴火给烧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们到都一处破“四旧”,把这块虎头匾摘下来,抡起菜刀就砍。可是,砍了几下没砍动,就把匾交给烧锅炉的老工人杨海泉,命令劈了烧锅炉。杨海泉想,小年轻都砍不动,我这老头子更砍不动。又想,这匾是乾隆皇上写的,烧了可惜。于是,他把匾塞到了木柴垛底下。过几天,“造反派”来问,杨海泉抖一机灵,说:“匾烧完了,只剩下这两个托。”然后,当着“造反派”的面,将两个托扔进锅炉里。之后,再也没人问这块匾了。 到了1981年,杨海泉看到同仁堂、六必居、月盛斋等老字号相继恢复,就向领导建议,能不能将“都一处”匾也挂出来。领导惊奇地问:“匾不是烧了吗?”杨海泉这才将私藏匾的事情说了。现在,走进都一处烧卖馆的门,就可看到一楼大厅中央悬挂的乾隆御题的“都一处”真迹。 烧卖馆烧出了乾隆宴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有了很大发展。经营的酒类由白酒佛手露发展到五加皮、茵酒、黄酒、蒸酒等;菜肴也由凉菜发展为数十种炒菜,面食有烧卖、炸三角、饺子、馅饼等。特别是烧卖,成了都一处的另一个招牌。都一处的烧卖非常讲究,选用的是精白面粉,烫面为皮,包以猪肉、海参、鸡蛋、虾仁、玉兰片等三鲜,或者是水打猪肉馅、蟹肉馅,然后用一种特制的轴棍,将面拼成直径三寸的莲花折皮,包馅时用手捏成石榴状上笼屉蒸熟,摆在盘内的熟烧卖形状有如洁白晶莹的玉石榴,上面还挂着一层白霜,吃起来味道鲜美,令人回味。 都一处最兴旺的时候,应该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到1930年开了都一处南号,在北号南边隔几个门,也是一大间门面,两层小楼,有近20间房,比北号还大一些。经营品种和北号相同,但以炒菜为主。1935年,由于管理不善,再加上市场萧条,南号关了张。不过,北号的买卖依然兴旺,一直到解放后生意都很好。 2003年经过资源整合,都一处纳入了便宜坊集团。如今,都一处方庄店以传统京菜、经典鲁菜、新派菜式与便宜坊焖炉烤鸭互为补充。同时,便宜坊集团行政总厨、亚洲名厨孙立新通过对都一处历史文化的挖掘,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和创新形成了文化大餐———乾隆宴。乾隆宴的每一道菜都融合了历史典故,将美味的菜品与浓郁的文化底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食客一种全新的味觉与感官的享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32 , Processed in 1.0792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