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痕迹镌刻在宣外大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光中

菜市口北部名人故居示意图

林白水故居旧影(2002年摄)

荀慧生故居的院门(2005年12月摄)
  星光灿烂落宣南浩气冲天后世常嗟叹 “萍水相逢”办报人秉笔直书牺牲为正义———

  宣武门外菜市口,本有一个热闹的丁字路口,前些年因修建两广大道变成了一个十字路口。宣南一带曾是名人荟萃之地,菜市口周边地区犹为集中。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各地在北京设有许多会馆,以便为同籍乡人提供居住及聚会的场所。清朝时只许满人居内城,汉人只能住外城,菜市口一带便成为会馆较为集中的地方。外地人进京多住会馆,因此名人与会馆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名人曾在此居住,一些名人故居后来变成会馆,更有不少会馆因住过名人而出名。

  菜市口周边按方位分为四处,每个方位都有很多可以探访的名人故居。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选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早早出发,由西至东,自北向南,慢慢地走走这几条胡同,在静谧的小巷中寻找被岁月尘沙淹没的故人足迹。

  菜市口西北部

  ①上斜街50号龚自珍在此住过三年

  北京城里的“斜街”,往往与旧时的河道有关。这条上斜街原本可能是一条河:街道两侧的房屋均高于路面一大截,且多有陡窄的台阶,如果把路面想像成流淌的河水,那情形与江南的水乡小镇倒颇有几分相似。

  上斜街古迹不少,路南的50号院就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龚自珍曾经住过的地方。龚自珍一生诗文著述颇多,曾任礼部主事等职,因性格耿直无法适应官场,弃官返回南方老家。龚自珍于道光八年(1828年)在上斜街居住,3年后迁至他处。据说,当时这里有一百多间房子,规模相当可观。不过现在基本已翻建,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②金井胡同1号枕碧楼藏书五万卷

  上斜街东端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叫金井胡同。胡同角上有一片由两层楼房和平房混合组成的院落,这里曾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

  沈家本字子惇,别号寄簃,1840年生,是清末法制改革的倡导者。沈家本参考资本主义国家刑法,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化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第一部商法———《钦定大清商律》。他被誉为“法学泰斗”、“清代最大的法律专家”。

  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进门第一进院落北面是一座两层小楼,可明显看出曾经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这座小楼名为“枕碧楼”,建于1905年,是沈家本的书房兼藏书室。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在京城小有名气。沈家本的许多著作也都是在这座楼内完成的。有些著作甚至以该楼命名,如《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等。

  小楼朝南的一面本来应当是两层宽敞的走廊,有雕刻精美的扶手栏杆。但是后来的居民为了扩大居住空间,迎面砌上墙壁,走廊隔成了房间,使小楼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③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浩气长存康有为公车上书

  杨椒山(1516~1555年),名继盛,字仲芳,椒山为其号。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兵部武选员外郎。

  杨椒山生性耿直,曾因弹劾奸相严嵩而下狱。囚禁三载之后,被杀害于西市(即现在的西四)。

  12年后,朝廷为死难忠臣平反,杨椒山名列第一,被追谥“忠愍”,所以也被称为“杨忠愍”。杨椒山被害后,其住宅屡经变迁。曾为城隍庙,后称“松筠庵”。清乾隆年间,刑部官员经查访得知松筠庵为杨椒山故居,遂在正屋设立祠堂,起名“景贤堂”,以后曾多次扩建。后人曾将杨椒山当年所写的谏言草稿刻于石上,并在故居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亭以存放刻石,此亭便被称为“谏草亭”。

  在杨椒山死后的四百多年里,松筠庵发生过许多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末康有为主持的“公车上书”。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康有为等人得知清廷欲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当时恰逢科举会试,康有为等四处奔走,发动应考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签卖国条约。4月30日,约1300名举人在松筠庵谏草亭集会,推选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上清帝第二书》,由全体举人签字。因为上书皇帝必须由都察院呈请代奏,5月2日,各省举人由松筠庵集队出发前往都察院,这可算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自发举行的爱国游行。由于有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以公家的车马递送的例制,“公车”便成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历史上称此次运动为“公车上书”。   如今,位于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房屋杂乱的大杂院。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幽现醒В?忠殉擅窬印2耸锌诙?辈?br>

  ④海柏胡同16号《日下旧闻》诞生在此地

  在宣武门外大街东侧,一大片新建的大厦后面,原有一条很僻静的小巷,叫“海柏胡同”。海柏胡同16号是清代前期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朱彝尊的故居。

  朱彝尊生于1629年,他与当时的诗坛领袖王士禛齐名,有“南朱北王”之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朱彝尊因私自带人入内廷抄录《四方经》遭弹劾,受降职处分而移居此处。他赋闲居家,写出了长留后人的《日下旧闻》。该书至今仍是研究北京历史的必备参考书。居所中原有一小亭名“曝书亭”,湖石侧卧,古藤斜倚,春有花香,夏覆绿荫,别有情趣,所以此处又名“古藤书屋”。在朱彝尊迁居别处后,在京的顺德籍官员集资购买此宅,改为顺德会馆。

  如今院中的居民均已迁走,仅留下一个尚未修复的院落。

  ⑤原椿树下二条尚小云故居已经消失

  尚小云,河北南宫人,1900年生,1976年去世,在1931年《戏剧月刊》组织的评选中,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一起被评为“四大名旦”。尚小云原名德泉,字绮霞,他擅长青衣,兼刀马旦。“尚派”唱法以刚劲见长,且武功出众。尚小云故居原在海柏胡同南面不远的椿树下三条1号,但因城市建设的缘故,该处现在是一片高楼,不仅故居不存,连胡同都没有了。

  ⑥山西街甲13号荀慧生故居列入拆迁名单

  “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原名词,字秉彝,号留香。他的表演吸取了梆子的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与京剧的生行、老旦等技巧相融,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世称“荀派”。

  荀慧生原住在山西街甲13号,这是一个带花园的四合院。荀慧生喜欢种树,亲自在庭院及花园中手植了四五十株果树,打杈、喷药、浇水、施肥,均自己动手。荀宅的枣子品质优良,味道甘甜,每年总要分赠给梅兰芳、田汉、老舍、欧阳予倩等人。荀慧生在1968年底去世。

  荀慧生故居南侧的房屋建筑已经基本拆除,在墙头上所贴的“拆迁公告”中,“山西街甲13号”居然也被列入拆迁名单。

  ⑦魏染胡同30号邵飘萍京报馆已成民居

  魏染胡同在山西街东面不远。邵飘萍就在这条胡同的30号院创办《京报》。

  1918年7月,邵飘萍在北平创办我国第一个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当年10月,又创办了《京报》。1925年春,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二人介绍,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于4月26日凌晨将邵飘萍在天桥刑场枪杀。此后不到百日,《社会日报》的主笔林白水又惨遭屠戮。时人悲叹,将邵飘萍与林白水遇难事件称为“萍水相逢百日间”。   邵飘萍故居即“京报馆”旧址,报馆办公楼坐东朝西,是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大门处有古典柱式门廊,在胡同中的一片平房中显得十分突出。楼门上方中央镌刻着“京报馆”3个字,是邵飘萍亲手所书。如今这里已是普通民居了。

  ⑧棉花头条1号林白水故居荡然无存

  林白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报人,创办《社会日报》等报纸,以笔锋犀利而著名。他讥讽依附于军阀张宗昌幕下号称“智囊”的潘复为“肾囊”:“有类于肾囊之累赘,终日悬挂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因是有口皆碑……”被军阀杀害。

  棉花头条1号是林白水的住宅,也是《社会日报》报馆所在地,2002年因已被拆除,甚为可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5:23 , Processed in 1.1828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