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山绿水 永定镇访寺过桥

2002-12-1 12:00| 发布者: 刘德泉

游客慕名拜谒谭鑫培墓

谭鑫培墓界碑

永定镇游览示意图

圆照寺遗址令人遐想 图/刘德泉 王洋 羡国刚

刘家宅院院门门联与标语并存

刘家宅院前的门墩

青石砌成的娼妓桥
  石厂无言斧凿之声曾贯耳 群星长眠璀璨光芒留人间———

  永定镇在门头沟东南部,永定河畔马鞍山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春节刚过,陪朋友徒步走了一遭,5公里的路程,一天的户外活动,让人增长见识,愉悦身心。沿途有多处可圈可点的精华景点,虽然游人罕至,但却是京西独特的景致。

  百松百杨围守国剧宗师谭鑫培

  谭鑫培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当年梁启超先生这样评价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从苹果园地铁站乘981到上岸环岛下车,不远就是栗园庄谭鑫培墓。

  素朴的灰墙圈起一座墓园,洁白的汉白玉墓门简洁大方,门楣上刻着“国剧宗师”四个大字,显示出墓主人德高望重的身份和令人崇敬的威仪。两侧刻着梁启超那副对联。透过栅栏可以看见新立的墓碑和圆形的墓冢,都被塑料苫布所铺盖。

  墓园内外皆有苍劲挺拔的巨松,是建墓时所植,园内一人多高的柏树和草坪则是重修时所种。笔者正在着急怎样才能找到管理者进入墓园时,巧遇了退休的王淑兰老师,她说:“你们算找对人了,谭家后人委托我照看墓园,幸亏遇上了,不然你们就白跑了。”

  进入墓园,揭下苫布,汉白玉墓碑上“曾祖谭鑫培墓”六个贴金大字熠熠生辉,落款是“曾孙谭元寿重立”。碑阴是92岁高龄的著名京剧学者刘曾复及其学生和宝堂撰文,93岁的谭门弟子王琴生书写的碑文,追述了墓主人以民族戏曲艺术造福人类的历史功德。

  谭鑫培为何会长眠在这里?谭鑫培和戒台寺又有什么关系呢?墓地不远处还有一块老碑,记述了当年戒台寺方丈赠地修墓的经过。

  这块墓地原是戒台寺的茶棚地。谭鑫培经常给戒台寺捐款,并且在光绪23年受了居士戒,与住持妙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提出百年之后希望能安葬在戒台寺附近。妙老人就将茶棚地12亩赠给他作为安息之地。后达文住持完成妙老人遗愿,于1915年为谭氏修葺陵墓,并在周围植有百棵松树和百棵杨树。谭鑫培1917年病逝,京城万人送葬,从此一代伶王在此安寝。

  仔细寻找,还能在墓园外看到一块当年的界碑,方柱形,高1.4米,上刻:“英秀堂谭宅茔地,东南界”。后来这一带盖了一些民房,墓地遭到了严重破坏。2004年,谭家后人谭元寿给北京市政府写信请求重修墓地。王岐山市长作了批示,使墓地得到重修。新修的墓园占地500平方米,去年竣工,当年11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宿和戏曲院校师生代表在谭鑫培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

  刘家老宅门联旁刷着大标语

  经过石门营环岛,到达中街,就能看见一座气派的雕花如意门楼。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刘鸿瑞宅院了。准确地说,应当称为“刘氏宅院”,因为这里共有三座四合院,是刘鸿瑞父辈所建,都是民国时期典型的四合院。因刘鸿瑞是北京民国史上的名人,且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于一身,所以这里便统称为刘鸿瑞宅院了。

  开在南院东南角的大门上着锁,高大的门楼青砖精砌,砖雕、石雕、木雕内容丰富,工艺精巧。戗檐砖图案是“鹤鹿同年”,一片翠竹做底衬,右下方一只梅花鹿回首而望,左上方一只仙鹤展翅飞翔。戗檐砖下方各有一砖雕花篮,盛满茂盛的牡丹花,花篮有下垂的流苏,形似宫灯,有人叫它“富贵流长”。门楣上雕刻着三幅精美的人物画。中间一幅为鹤发童颜的仙人骑在梅花鹿上,前后有童子伴行,被称为“仙人出行图”;左侧为“仙翁对弈”,右侧为“荷和二仙”。木制的板门上刻有“山河新气象,诗礼旧家声”的门联。门旁有汉白玉抱鼓石。

  北侧是两座并列的四合院。东院大门开在东南角。硬山清水脊的门楼,砖雕异常华丽。戗檐砖上雕的是吉兽大象,下方是盛满荷花的花篮,大概寄托着“和平有象”、“家和万事兴”的寓意。门楣等处雕有博古架及兰花、莲蓬、葫芦等众多花卉。黑漆门板上镌刻着“春秋多佳日,瑾瑜发奇光”的楹联。楹联的旁边还刷着“抓革命,促生产”的黄漆标语。

  西院大门戗檐砖上雕的是梅花及两只悠闲的梅花鹿,意味着“福禄上门”;其下雕有缀满流苏的三角形,透雕云纹,中间是双翼展开的倒垂蝙蝠,嘴叼铜钱,寓意“福到眼前”。门板刻有“诗书寄素业,水石澹幽居”的对联。门楼内迎面的影壁,原有的装饰已经看不出来了,现在看到的是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进入西院中,发现东西两院相通。东院现有正房、厢房、耳房12间,建于石基之上,异常清幽雅致。西跨院与东院相似。各房之间有穿廊、转角廊等相连,遮风避雨,穿行自如。刘鸿瑞宅院大气的布局,非同寻常的装饰,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身份,是民间十分难得的四合院建筑。

  石厂村自古出佳石家家有石磨

  从108国道岔口进入石厂村,街道平整干净,家家户户贴着喜庆的春联,有的还悬挂着大红的灯笼。石厂村在明代原本是朝廷的采石场,矗立在村北的明代嘉靖年间采石开堂碑记载:“石匠头一千名,雇募夫役头一千五百名,营卫官军士二千名”。当年朝廷在村北的石龙山开设采石场,有四千多工匠和军士驻扎在这里,钦差则在此设立衙署。清代采石场关闭了,这里就逐渐成了村落。

  石厂村的石料质地优良,开采石料的历史很悠久,明代永乐年间采石场的地界碑至今还躺在石龙山的制高点上。嘉靖年间,这里所采石料为建筑皇宫、王府、皇陵及其他重大工程所用。据记载,昌平的十三陵等建筑都使用过此山石料。建筑宛平县城使用了三个地方的石料,这里的石料比其他两处的石料贵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据说,维修卢沟桥一定要用从这里采集的石料。

  石厂村主街上现有过街楼的遗址。早年在东西村口处都有过街楼,白天开门,夜间关闭,由士兵值宿,所以又称东栅栏、西栅栏。西栅栏毁于清乾隆年间,东栅栏便成为明代采石业的历史见证。但因为整修街道于1994年被拆除了,现在只遗留着大青石柱石。古老的过街楼到底什么样,现在只能凭想象了。受采石的影响,石厂村的石匠较多,村中所用的石器多于其他村。平均每两户有一盘石碾或石磨,手推小磨则家家都有。

  这附近还有一座玄帝庙遗址,门楣也是青石雕成的。《宛署杂记》载:“圆照寺,在马鞍山,古刹。成化七年,太监覃祥重修。”兴味盎然地到后街寻找,只见一座破败的大殿,房檐下有木雕彩画,门窗早已没有了。殿内原有泥制菩萨一尊,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石制须弥座,束腰部有雕花。当年大殿的宏伟辉煌还依稀可见。

  学者、艺术家和英雄的长眠之地

  石厂村西有座万佛华侨陵园。在石龙山的环抱中,高大巍峨的仿古建筑、莲花九顶的巨大喷泉、雕栏玉砌的石桥、多彩多姿的花木,让人以为来到了一处优美的园林。

  陵园里有座巍峨的梅里雪山纪念碑,高大素白的碑体与园中传统的仿古建筑遥相呼应,体现了勇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墓地主体造型呈登山靴状,墓前洁白的高山雪莲石雕上刻着金光闪闪的“梅里英魂”几个大字。碑文中讲述了宋志义、孙维琦等17名中日勇士,在1991年1月4日攀登云南德钦县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时罹难的情况。

  这里还长眠着数学家陈景润、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曾曙生、医生韦加宁、国际法学家外交家梅汝璈、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诗人张志民、国画大师蒋兆和、戏剧表演艺术家李婉芬、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还有民族音乐家那日松、“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国画大师李苦禅和吴作人、科幻小说作家郑文光、少数民族语言学家马学良、京剧名家谭富英与裘盛戎、武学大师孙禄堂、孙剑云父女、被誉为祖国之音的著名播音员夏青……幽雅的园林与体现逝者精神的个性墓碑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墓地的每个主人都像天空中永不逝去的星辰。

  妓女修起娼妓桥

  出了石厂村,沿着龙头山蜿蜒的古香道,就进入了岢罗坨村。在错落的民房掩映之下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秀巧古桥,这就是有名的“娼妓桥”。小桥用青条石砌筑而成,第一段栏板的月牙形阶梯仿佛传说中杜十娘轻颦的黛眉。

  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座断桥,尚存的桥身大约有10米,宽有4.5米。因河已改道,桥以下的部分已被填实,桥的南侧在光绪年间被洪水冲坏,只能看到尚存的两个涵洞,桥两边栏板上有精美的雕刻。整个桥掩映在村落之中,不留心的路人即使经过也不会在意。

  此桥因何叫做“娼妓桥”呢?因为它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资修建的。这里“娼妓”的真实含义是明清时代对从事说书、唱戏、卖艺等职业的女性的统称,不能单一理解成卖身的妓女。

  《宛署杂记》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商人,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踏青。这种妓女大聚会的民俗活动,在历史记载中十分罕见。有记载称当时的场面是“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瓯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当年,妓女们走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香道,从岢罗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为了方便上山,她们就集资建了这座石桥。

  奕家庙遥望戒台寺和潭柘寺

  沿着农梦园边的山路前行,就到了西峰寺。西峰寺的正南和西北与戒台寺、潭柘寺遥遥相望,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

  清代寺院衰败,清末这里曾经是恭亲王奕的家庙。西峰寺本来是戒台寺的下院,恭亲王失宠后,以养病为由,离开京城举家迁往戒台寺,一住就是十多年,他曾大力修建与维护戒台寺。寺里的住持感谢恭亲王的贡献,便把下院送给他做家族墓地。

  谁成想后来国事艰难,慈禧又起用恭亲王回京主事,并在昌平麻谷峪赐封给他一处墓地。西峰寺修好的地宫就成了恭亲王次子载滢的墓地。现在这座古寺是一个培训度假村。

  到京西永定镇寻古览胜,需要走上一整天的时间,但是全程道路平整,一圈走下来,并不觉得劳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11:07 , Processed in 1.1103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