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又见圆明园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蔡岫

    你可以说,微缩只是一种技术,是把原有的造型按比例缩小成模型。但是李俊阁的圆明园微缩景观,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没有人可以模仿。看到它,心里只有两个字“震撼”。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我们品味四季的时候,李俊阁却整日整夜地拿着铁尺,围着圆明园西洋楼的废墟测量、计算、研究,他眼里的春夏秋冬,都只是美丽的圆明园背后更迭的风景图,他惟一的渴望,就是复原圆明园建筑的风貌,它的每一个雕梁,每一个花纹,它的每一寸肌肤。于是,历经了李俊阁几年的心血铸就,一座美轮美奂的西洋楼微缩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

  李俊阁,这个已过70的老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带着我们围着他的1比60的西洋楼微缩一圈又一圈地看,指点精彩之处。乾隆年间兴建的西洋楼是朗世宁、王士诚等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整个西洋楼的建筑重点有九处,譬如整个建筑中心的远瀛观(即人造喷池),远瀛观南面的观法(即皇帝坐的看喷泉的宝座)。在李俊阁的微缩里,我们又看到了这些传说中的美丽景致。

  十项全能的李木匠

  李俊阁1935年出生于哈尔滨,他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断续的小学课程,让他除了几句被迫学的日语,脑海里一片迷茫。终于读完小学的时候,李俊阁和同学们个子都老大了。李俊阁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为了养家,1950年他便工作了,在吉林省农安县建筑工会当学徒,学到很多手艺及工作经验。一个意外的机会,他见到已在中学任教的小学班主任,并在老师的帮助下上了中学。1952年,他调到中央建材部,由工人升为工长,主管木结构木模板工程。

   1960年,李俊阁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4949部队升为符号军衔,执行军事设施建筑工程地形测绘、军事地形设施沙盘、隐秘工程。在这里,李俊阁又学到了机械、钳工、板筋等技术,计算、力学等知识。尤其练就了好眼力和一定分析能力。军事实地训练中,他可以带领团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从目测、制图、文字描述到搭浮桥的全过程。部队十分器重李俊阁,想让他一直留在部队,但李俊阁为了照顾爱人和三个小孩,复员转业,后来跟爱人一起到了北京市文物局。那时的李俊阁是八级工,拿108元工资,算是相当高的。他的弟弟妹妹,也都是在他的资助下读书、成长。  也正是在军队练就的分析能力,什么散了架的东西,到他眼里都是完整的,有迹可寻的;他的眼力也能令他一眼看出图纸之中的纰漏。中国古建筑模型工程、白塔寺大雄宝殿1比40真品模型、中国科技馆模型、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比30楠木模型……经过这许多项目,“李木匠”的绰号在文物局里传开了。

  修复隆福寺大藻井

  由于职称受到压制,李俊阁一度离开文物局,到空军部队参与了深圳锦绣中华的建设,里面的长城微缩景观,就是他和同事的杰作。之后,北京市文物局又请他回来。不久他为文物局下属的古建博物馆立了一大功。1991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成立。馆里迁来了一件珍贵而难以处理的宝贝———隆福寺藻井。北京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但是后来这座古建筑未能保留下来,能够见证这座古寺曾经风采的惟一遗存就是隆福寺藻井(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造型,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这个需要修复的藻井据说当时是置于隆福正觉殿顶部的。古建筑界的一些学者认为,隆福寺藻井在所有的北京城古建筑的藻井中都是十分独特精致的,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但这个藻井由于多次拆散迁移,已经是支离破碎了,它的形状、结构都无法弄清楚,成了一个难题。文物局四处咨询不得法,最后还是请李木匠出马。

  这些东倒西歪的木头躺在地上,却引起了李俊阁的兴趣。在他看来,这些木头里面是有很多轨迹可寻的。在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后,1994年李俊阁与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对隆福寺藻井的修复。他们找到清华大学梁思成的营造学社,根据隆福寺藻井照片对照实物,然后一点点比对,一点点给它拼了起来,基本上恢复了它的原始面貌。但李俊阁也遗憾,尽管隆福寺藻井的修复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效果,但由于当时藻井拆迁时,有些构件散失,也留下了许多残缺。

  修复后的隆福寺藻井,放置于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的太岁大殿内,已经被看做是古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徘徊在苍凉的废墟边

  1988年,北京文物局管理下的圆明园公园要做一个整体沙盘,包括制作复原后的建筑的微缩景观。寻找历史资料,圆明园四十景令人扼腕叹息,最甚者就是长春园里的西洋楼,也就是圆明园里最著名的那片残垣断壁。那原本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八国联军焚毁后,如今只能凭借那些残存的痕迹,想象当时的繁华了。

  圆明园太大了,沙盘以1比150的比例制作,这样的比例,西洋楼的微缩难以展现以往的风姿。李俊阁萌生要还原一个更逼真的西洋楼的念头。  1998年,李俊阁退休了,他决心要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他的第一步就是搜集资料,他要知道一个立体的真正的西洋楼。李俊阁回到文物局,跟资料室和落实政策办公室沟通,让他们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给他。落实政策办公室存放了很多“文革”时抄家抄来的东西,一些文献、图片人家都不要了,在李俊阁看来,这些却是宝贝。他还找到当年梁思成拍摄的照片,对他也有很大的启发。但无论怎样,所有的资料都是平面的,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西洋楼,李俊阁每天都在冥想。

  于是每天的黑白晨昏,我们都可以看见李俊阁徘徊在西洋楼废墟旁边。面对其中的每一块石头,即使是跌落在远处的,他都会琢磨,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原来应该是放在什么位置,跟哪块石头可能是接着的。李俊阁不但自己对着这些熟悉而陌生的石头拍了很多照片,还请朋友帮助俯拍了一些。有的照片还需要几张合成一张。所有这些照片,据说有一麻袋。这个拎着尺子的老人,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守在苍凉的废墟边,量量写写画画,无视周围好奇的目光。

  李俊阁对我说,最难的莫过于西洋楼里那些抽象的花纹图案。西洋楼是西方人朗世宁等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巴洛克其实就是“奇异、古怪”的意思,其特点之一就是每座建筑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出现在其他建筑里,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而且那些图案不是龙不是凤,不是任何一个你可以说出来的形态,你只能说它像什么,它可能是什么。西洋楼里遍布了这样的图案。李俊阁不但要把它们根据文字的描述或者图片资料描绘出来,还要给它们起名字。最难办的是那些没有一点线索的图案,他只能根据巴洛克图案的规律及相邻图案的特点去推算。所以,李俊阁现在最大的乐趣仍是站在微缩旁,问观者这个像什么,那个像什么,好像一场智力游戏。就这样,每个细节,每个角度都渐渐被细化了出来,李俊阁已经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西洋楼来。

  采料路上的险情

  西洋楼的微缩景观,主要采用的是巴林石和青田石。这些石头,花掉了李俊阁的大部分积蓄,不仅如此,为采巴林石,还有一段惊险的旅途值得一表。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闻名遐迩的巴林石矿就在这里。2003年,68岁的李俊阁从楼下小卖部找了个会开车的人当司机,一起奔向巴林右旗。到了内蒙古,去往石矿的道路更为崎岖。司机很年轻,开车总是特别猛,李俊阁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减速减速,司机还开到了140迈。终于,车子底盘蹭上了一块大石头,下来一看,机油箱底儿被撞漏了。李俊阁心想完了,这荒山野岭可没人应,车里有水可没有吃的,我老头被撂这儿了没关系,司机还是小伙子,怎么跟人家老婆孩子交代呢。这时他们突然发现不远的山坡上,有两个打羊草的农民,于是赶紧求救。农民们把他们的捷达车用铁丝拴在拖拉机后,一路拉到赤峰的大阪。到大阪一看李俊阁心又凉了,这小地方有修拖拉机修摩托车的,可没有修轿车的。大阪人善良而热情,找了些东西勉强把机油箱底儿封上,又建议他们多买两桶机油,走一段路就下来加点机油,这样终于到了赤峰,才把车修好,继续完成采石的使命。最后,这辆受伤的捷达带着300斤巴林石和李俊阁的故事回到北京。

  采青田石,李俊阁虽然没有再费这样的周折。但由于青田石已经开采过多,没有质量太好的了,所以托人从浙江先后买了6吨,花费两万多元,才从中挑到一些合适的材料。

  而这些,他的儿子女儿也都是后来才知道,这个倔老头根本不用别人帮忙。

  从废墟到宫殿

  在文物局里做的西洋楼微缩是塑料的,而他自己做的西洋楼却是百分之百选用的石料。石料的雕刻,是极其艰难的。

  李俊阁的西洋楼是上千个小件组装起来的,每个小件都要严格按照比例缩小,否则在连接上就会出现问题。从把一块大料破开,到雕刻每一个造型,抛光,有的还需要返工,甚至重新做……一件往往就要耗时几个月。李俊阁从未觉得烦躁过,他总是满怀着兴趣和信心继续做下去。我们常说雕刻家需要有眼力、指力和毅力,李俊阁的毅力就是来自于他的兴趣吧。  李俊阁做事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己钻营,他做这个微缩中用到的所有工具都是自己做的,他拉开阳台上的抽屉得有百十来件,各种刻刀、铲子都排着队。另外,原始的西洋楼景观里有很多的喷泉,它们在李俊阁的微缩里重新绽放起来。这个微缩不但经过了防水处理,而且让喷泉的喷头不生锈、用水不产生水碱、草坪能够保鲜等问题,都是李俊阁自己琢磨和解决的。尤其西洋楼前的大水法(即喷泉)格外漂亮。

  李俊阁的作品,尤其令人赞赏的是将西洋楼的顶盖掀开,里边也做了认真的雕刻,门柱清晰可见,这是仅从西洋楼的外观上看不出来的。

  西洋楼微缩景观,融会了多种才艺。老头自己也透着得意地说,我的这个作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模仿的。

  采访手记

  当过军人的李俊阁表达自己很直率,他说自己从小就没有过什么远大的理想,他就是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非在麻将桌上为二四八毛吵架。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做一个1比5的圆明园建筑群微缩,能把圆明园的风采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包括海晏堂的十狗逐鹿和生肖喷水等经典奇观。

  他也很特立独行,从不管别人怎么想。圆明园长春园里还有一处景观———养雀笼,尽管很多专家称养雀笼是“离经叛道的建筑”,李俊阁却根本不听这种观点,还称他们是“僵化的古典主义”。在他工作室的一隅,已经展示了这个微缩,还原了养雀笼的面貌,这也是他颇为喜爱的一件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6:20 , Processed in 1.15327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