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砂锅居一锅白肉半日卖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俊玲

    “异品佳肴说旧京,漫将滋味任公评。调成猪肉千般样,且把肝肠万种烹。打破旧规添晚卖,为合时代也牺牲。何妨一识庐山面,借问砂锅寿几龄。”这是民国年间一位落笔娄锐的墨客在《首都杂咏》中的一首词。说的是咱北京最老的字号之一、有着265年历史的西四缸瓦市的砂锅居。别看这小段子不长,可它叙了两件事儿。一件是这家馆子卖什么,再就是砂锅居“一锅白肉半日卖”的经营一怪。

  一口锅:府里的余肉开买卖

  有人把旧京时老店老铺的幌子视为商标文化的精华。那时的幌子有文字幌、形象幌和实物幌三类。现在砂锅居陈列的那口超大砂锅算得上是老北京的“实物幌”之最。锅口直径1.20米、深0.76米、重218公斤。据记载,1994年12月28日,砂锅居扩建重张后,特定这口锅作为镇店之宝。据说这口“神锅”,在明朝时就专门煮“神肉”。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砂锅居开业一直煮白肉。别小看这口砂锅,这锅里有咱老北京的一段饮食和地方史话。

  砂锅居正式开业是在清乾隆六年,老店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处。现址叫西四南大街60号。这里原是清室王府外的一个更房。

  清朝满族人入主北京带来了满族人的文化。清朝宫廷、王府有“朝祭”、“夕祭”、“日祭”的制度。祭神时要“省牲”(杀猪的忌讳说法)、“摆件子”(切取猪体各部的肉和内脏,摆在桦木大槽中呈整猪形)上祭。祭祀时吃了“供尖”后还有些剩余肉,便赏给看街的更夫们。虽说按规定祭肉是不能出门的,但主家并不严控,常有“破例”。

  话说清朝时,西城从西单到西四一带是王公贵族的住地。定王府、礼王府等大宅门都在缸瓦市附近。缸瓦市也就设有看街的更夫。

  清乾隆年间,一位琐居缸瓦市的刘姓更夫与一王府管事人松七是哥们。当年王府内朝祭夕祭、频频求福、祈祥。刘姓更夫常从松七手里拿到余肉和供品。刘姓更夫不懂厨行,但又有“余肉”。便合计着从王府里弄来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一次正好能煮下一头整猪的大砂锅。据传说,这是明代朝皇奉神煮食祭品的“神锅”。

  据老辈儿们口传,砂锅居自清乾隆六年(1741年开业)到同治年间一直还没字号。后来在光绪年间请了正红旗世管佐领柏三爷(字松年,满洲沙济富察氏)题写了“沙锅居”的字匾,才有了正式的字号牌匾。一直做着砂锅煮白肉的生意。现在,人们都习惯写“砂锅”,其实“砂”和“沙”的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别看以前字匾写的是“沙锅居”,如今却约定俗成地改做“砂锅居”了。

  一机会:名震京都三百载

  砂锅居如何以白肉起家而又成为“名震京都”的八大居之一呢?这里有个段子。

  最早时,缸瓦市吃白肉的多是黎民布衣。话说清光绪初年,有一天,有位中堂在家置办寿宴。当时,这位中堂大人已造人臣之极,门生下属自然过来捧场。因此,寿堂中高朋满座,宾客如云。寿棚中开席之际,几位来拜寿的“里扇儿的(太监)”高踞上坐,摆手摇头。茶师照例来请安并请“里扇儿”的老爷们“要菜”。几位“里扇儿”们信口即说“点砂锅居的烧碟儿,炸月兼贴”。因此,主人家立即请砂锅居来备办伺候。当朝宰相家老爷子庆寿吃了砂锅居的席!这事不胫而走,砂锅居名声大扬。自那以后,京旗官宦人家以致家资稍裕的旗人家办喜事、丧事、寿事、满月等宴席,无不以砂锅居的烧燎白煮为主要席面,置办事若不摆七十二个烧碟儿,比什么都丢脸。从此,砂锅居便一红而不可收,名噪京都,独特的风味佳肴名扬海外。

  砂锅居擅长烧燎白煮,其手法深得“正宗”真传。开业之初的一天,礼亲王府专做祭肉的厨师恩禧偶然路过砂锅居。见小店里人多挺热闹,便走进门。见大锅煮肉手法简单,便跟掌柜的闲谈起来。恩禧是专做祭肉的内行,便随口点说了小店制菜的不足。沙锅居掌柜的是个有心人,偶然闲谈后便托人说情,欲求恩禧教手艺。最后,恩禧收了叫方顺子的为徒,把原本正宗的祭肉肴馔的烹调真缔传给了砂锅居的厨师。烧燎白煮便成了砂锅居看家绝技。

  砂锅居靠大砂锅创业,经营的白煮肉出了名。清代年间有位文人雅士曾赞誉砂锅白肉之美: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民国年间仿字号经营的事常有。不少商人见砂锅居买卖不错,于是也开白肉馆参与竞争。砂锅居特在门面两边戳起来两块招牌:“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只此一家,别无分号”。1952年,砂锅居在经营菜式上有了改进。在花德望老师傅的主理下创制推出了名副其实的砂锅菜。以小砂锅炖、煮砂锅白肉、三白、下水等。并且菜中不单是清一色的白煮肉,增加了些适口的辅料如自制的酸菜和柔韧、筋道的细粉,海米、口蘑等。尤其砂锅白肉风味别具,吃时蘸上特制调好的作料,汤味浓厚、肉质鲜嫩,肥肉不腻、瘦肉不柴。改良砂锅后同时增加了一些炒菜。

  砂锅居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砂锅菜式日臻丰富。除了烧、燎、白煮的猪类菜肴外,鸡、鱼、虾、蟹、参、翅、贝类都能以“砂锅法”制菜。其中拌双皮、罗汉肚、砂锅白肉、九转肥肠、砂锅狮子头、瓤馅豆腐等都做得惟妙惟肖。菜肴式既有宫廷、王府的华贵、细腻,同时也融入了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

  一大怪:中午摘幌、半日买卖

  在北京老字号商铺的历史上,砂锅居有一段令人费解的“经营一怪”。“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故而至今流传“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的歇后语。清嘉庆年间,有人曾写砂锅居生意之盛景:缸瓦市里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砂锅居被杨静亭《都门纪略》收录。有“白肉片,烩肝肠,烧下碎,烧下颏,和顺白肉馆在西四牌楼缸瓦市路东”的载文。

  早年砂锅居经营半日摘幌子停业,一却是因为味美而人们趋之若鹜;再就是真正的原因,为保证质量得用砂锅把头天晚上宰杀的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煮、火靠,次日一早正好熟透,8时开门,一上午准光。因而“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馆,日以一豕飨客,不涉它味,逾午则闭门矣”。砂锅居的半日“经营一怪”直到1937年才变了。据史料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日伪之铁蹄下,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本和汉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请客。此类恶人才不管你什么“过午不候”呢!经常是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经营习惯,实行了全天营业。从此,砂锅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娄锐在《首都杂咏》写的:“打破旧规添晚卖,为合时代也牺牲”说的就是这段这事。

  据说砂锅居在新中国成立前挂有三块匾。左为和顺居,右为砂锅居,中间那块是白肉馆,很独特。关于店名的说法也不一。有人说砂锅居最早叫和顺居,因为砂锅生意好,吃的人多,人们便以砂锅居替代和顺居;另种说法是:砂锅居最初没字号,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因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合,与砂锅居合并,改字号为和顺居。

  1963年在原址南百米处建“砂锅居饭庄”。1964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到砂锅居品尝砂锅菜。两年后“文革”开始了,砂锅居经营受到冲击而显些“变味”,不少忠实砂锅居的老顾客以“砂锅居变成炒菜居”戏之。1972年砂锅居重新恢复了字号,1975年砂锅居砍下了菜单中的30多个“杂菜”,突出特色风味,同时挖掘、创新了一些风味菜,使其既保持原有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上百年间,砂锅居经过几次翻建、装修,规模、档次有了很大变化。菜肴菜式与装修风格浑然一体,紫檀、红木太师椅、条形案,红黄万寿瓷盘餐碗和物件,让人感受浓郁的京都文化。著名书法家蒋之先生还挥毫题写:“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这幅字现在一并成为百年老店砂锅居的镇店之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0:21 , Processed in 1.09181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